要培养好学生的良好美德,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凭借各种课文的内涵、文中人物、语言和感情等方面多发现美的因素,让学生直观体现美,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铸造灵魂,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我积极参与审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自我认为,效果较理想。
一、挖掘课文美。
人的感受、思维、记忆、实践等天赋潜能是需要在非智力因素作用下,才能尽情发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一样。“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然而,各种文章体裁蕴含着不同类的美学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用工笔描绘出月下荷塘的优美图画,他将月下荷花莲叶想象成了风姿绰约的少女,有不尽的诗意。这时,学生自然联想起《爱莲说》中“花之君子”,一个阴柔之美,一个阳光之美。《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色彩的美、结构和布局的美,体现出园艺家们的独具匠心。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带领学生挖掘各种文体的各种美。
二、理解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主要地位。”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美是人的体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我抓住教材中记叙、描写的众多优秀人物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品质,进行描述、赞赏,让学生体现们的思想美、心灵美等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三、感悟语言美。
“词以一字为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精彩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实现效应鲜明,同时,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音乐美。《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
四、体会朗读美。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的感知教材,自然铭刻学生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