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1988年巴黎会议的议题。孔子,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来自对宇宙最深邃的洞悉,来自对人之本性最本质的认识。因而他的教育思想,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最符合客观规律的、最卓有成效的伟大思想。 孔儒文化的教育思想深深扎根在更加古老的《易经》之中。《易》可以追溯到“伏羲画八卦”那个还没有系统文字的年代,而后是夏朝的《连山》、商朝的《归藏》,直到“文王拘,演周易”,经历了三代的演变,经过了无数人实践和应验,然而却没有一个人能像孔子那样深深地抓住了《易》的精髓,把中华民族对宇宙和人的认识准确阐释出来,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东方哲学的光华。 以人为本,正是这种孔儒文化的思想光华,照耀我们中华民族繁荣迭代数千年。新一届中央政府确立以人为本的政治方针,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英明壮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举国要致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既高兴又是严峻的挑战。对学生而言,初中是可塑性最大的教育时期。其个性、特长、心理、体能、见解等,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即人本教育,其实是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继承。 从事初中教育教学多年,我深深体会到人本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孔儒文化的“以人为本”给我们初中教育实践怎样的启迪呢? 一、立足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穷理为先,修身为本”,是孔儒教育方针之一。有史以来,以育人灵魂为教育的根本。人与万物的最大差异是人有思想灵魂,思想和灵魂又是人的主宰。孔儒文化相信:改造好思想改造好灵魂,人的潜能便会无限,其他一切世间问题可迎刃而解。这个改造思想、改造灵魂的过程就是修身。所以,必须修身为本。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家提出,现代人的最大悲惨是"人不见了"。现代人关注物质生活、物质享受,一味地追求金钱和个人私利,人被物化了。导致思想道德水准下降,在于教育的失误。这涉及到教育问题和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21世纪人类必须反省和猛醒,特别是初中生要端正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把失落的思想道德找回来。 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回归人伦文化回归人本教育的必然举措。在信息时代,与时俱进,确立学生的人本意识,读书首先学习做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学校首要的紧迫任务。 二、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以为用,谨此而已”是孔儒教育的目标:儒家教育强调学了知识就要会用,不然就等于没有学习。儒家反对只记忆知识而不会应用的书呆子。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读了诗经三百首,却不能按照《诗》的道理去处理政事,去应对社会上种种问题,那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可见,儒家非常重视学以为用、学以致用。二千多年前,孔子这种教育理念与当今注重实践是一脉相承的。进入新世纪,提升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必须有创新精神,不断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党管人才、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据悉,广东省教育部门计划把学生做家务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户外实践能力等纳入教育培养的参考内容。在我国发展与创新阶段急需大批有实践才干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成为学生培养才干和创造能力的舞台。在初中教学中,老师应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个性,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独立思考,并以科学求实的精神与其共同探讨,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变化。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想法,不满足现状和现成答案,不墨守成规,而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问题。创新能力,就是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这是创新精神的结果和具体体现。创新能力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我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需要什么合理的、整体的知识结构,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因而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才干、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列入教育内容中去。要处理好基础知识、拓展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三者均不可缺少,在教学内容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例如课堂上讲到“高尚的人应该淡薄名利”,有学生就提出这不利于进取与激励,不符按劳分配原则等;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说法也提了不同看法,认为太绝对化了,实际上耕耘和收获不是绝对成正比,事半功倍或功亏一篑的情况经常存在。这些见解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在教学中创新传统辩论和演讲,进行兴趣教学、开放式教学,容许学生质疑传统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提倡换位设想,倡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三、充分挖掘和激励学生的潜能。以“培养通才,突出能力”是孔儒教育的要旨:儒家虽然非常重视“穷理”和“修身”,但是不提倡以消极遁世的方式来独善其身,而以积极入世服务社会的方式来完善人生,所以学习“治人之道”是儒家教育的必修科目。 “治人之道”是一项综合科目,这是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综合科目。要想能“治”人,那么“治人者”的素质就必须高居在上,所以不仅需要人品高尚,还要有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统筹安排的较强能力,这需要大量的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等各科知识作为后盾,更要具备科学辨证的思维方法。因而“培养通才,突出能力”势必成为儒家教育之要旨。子曰:“君子不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不器”强调了通才;“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了能力。 新时期的初中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与古代的“通才”观点是相通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强化人的潜能发挥才是最重要的。人的能力发展总是参差不齐,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应该充分挖掘、培养、激励学生的潜能。由于学生受各方面影响的不同,同班或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并不处于同一水平。在教学中要突出个性,允许和鼓励他们发挥个性,表现特长,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彻底改变过去教学中好学生倍受宠爱,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生”的现象,要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发挥的空间,要充分利用活动课、制作课,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创作,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轻松愉悦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再次要注重学法指导,对学生潜能的发挥给予扶持。 “穷理为先,修身为本;培养通才,突出能力;学以为用,谨此而已。”作为孔儒文化的教育思想,在我们华夏大地已承传了2500年,在物质化、功利化的当代社会其思想生命的张力正愈来愈强。时代呼唤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人本教育。相信立足初中阶段,重视以人为本教育,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领空定会绽放美好的光华。
二00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