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此,在长期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实践中我深有体会。教师表扬学生,是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赞扬。恰当而准确的表扬,能使受表扬的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其进取心和荣誉感,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他学生产生一种羡慕、向往的心理,进而向其学习。反之,那些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的表扬,有时不但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反而会使教师的威信下降,增加学生的不信任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和语言技巧,以取得最佳的思想教育效果。使表扬不只成为教师单方的评价,更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表扬要实事求是,避免成见
所谓成见,是指教师在以往的工作过程中,对学生所产生的一种固定不变的看法。成见往往会影响教师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表扬学生。而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关键是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绝不能掺杂着教师个人的好恶情感。因此,教师应具有光明磊落的胸怀,要一碗水端平。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千万不可抱有成见,要随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老师是公平的,是一视同仁的,从而培养了全体同学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使表扬真正起到鼓励先进、带动后进的作用。即使是对个别屡犯错误而又不改的学生,也常常可以从其身上找到“敢于大胆承认错误”这样一条与错误同时存在的“优点”,并对其“优点”加以肯定,从而使学生感到有奔头,有希望,增加改正错误的信心。
表扬要时机恰当,分寸适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他们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因此,教师及时而适度的表扬往往是促进学生转变、前进的催化剂。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了解和理解,不能及时地准确地进行表扬,那么对刚刚起步的学生无疑是一个无声的打击;而如果表扬的时机抓得不准,也会使一些处于自负、骄傲心理状态的学生自以为是。因而,教师一定要抓准表扬的时机,要明确表扬并不是一种教育过程的结束,而是一种教育过程的新起点,不要为表扬而表扬,应预想到表扬的客观效果。如果表扬分寸掌握不好,过分夸大,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会使他们沉溺于表扬而缺乏创造性;如果不值得表扬而被教师表扬了,又会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比如,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认识到他的价值,肯定他的价值。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并予以肯定,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否则,他们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并使原有的正确动机逐渐消失。再如,当学生遭受挫折时,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时容易悲观失望,失去信心。此时,需要教师发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曾经拥有的成功的喜悦感,鼓励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重新树立自信心。
表扬要方式有别,以理服人
要使表扬学生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其方式必须因人而异。因为被表扬的学生之间思想认识水平、性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不同思想认识水平和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对表扬方式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对倾向多血质的或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的学生,根据其适应性强、易激发的特点,可采用公开或热烈的表扬方式;对倾向抑郁质的或思想认识水平高的学生,根据其敏感性和爱面子的特点,可采取含蓄和委婉的表扬方式。当表扬方式确定以后,表扬过程还要以理服众,要通过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其道理。只有这样实施表扬,才能使人既听得见、看得着,又想得开、行得通;既知人知事,又通情达理。比如,有时学生做了一些好事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自己却不一定能清楚地认识到其重要意义。这时教师的表扬就不能就事论事,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应该进行理论分析,使其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这种表扬,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