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教育教学

本类阅读TOP10

·浅谈素质教育师生关系融洽的重要性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心理教育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渗透初探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辅导策略
·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
·中学女生早恋行为研究及心理辅导策略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由孔儒文化思想光华浅探初中生的人本教育
·也谈后进生转化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CPA行业管理学
战略竞争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经济学
中国经济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企业文化
文化类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美学
音乐影视
艺术理论社会学
伦理道德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农村研究
教育学历史学
教育学国学
理工科理科相关
统计学物理学
工业设计交通
土建水利学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通信学
化工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
文学外国语
人物研究哲学
哲学相关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逻辑学
政治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法律行政法
法学理论司法制度
经济法民法
医学医学
临床医学药学
其他文秘
公务员考试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教育教学
试论辞格运用的优化

作者:未知 来源: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辞格是人们长期的语言审美活动中逐渐创造、总结出来的结构定型的语辞优化格式,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效
果。作为积极修辞手段,辞格在文艺语体中使用频率最高,对文艺语体的生动性、具体形象性、情感性的形成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
、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甚至成为累赘或消极歧格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何使所用的辞格能尽善尽美,充分发挥其
生动感人的魅力,引起人们较大的审美兴趣?本文将对此作具体的探讨。
笔者认为,运用辞格,首先必须切合“内律”,方能成其为格,这是优化的基础;其次必须适合“外律”
,即适合外部各种关系,方能尽其善;三须具有美感性,即所用的辞格若能形音义皆美,独具韵味,则能获得
极大的审美效果,达到尽善尽美的最优境界。此可称为高级辞格。
一、切“内律”
“切内律”,便是切合辞格内部的结构规律。使用某种辞格时,首先必须注意各辞格的要素特点,注意选
择搭配内部构件,使辞格准确地发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否则不成其为辞格,或若有所违背偏差,也会造成语
病和歧格,更谈不上语辞的优化了。比如“比喻格”,其主要“内律”有两条:一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
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二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事物,倘缺一个,比喻便不成立,或有所
偏差,便成歧格。例如:
(1)〔原句〕公路上是走不下了,……军队夹着老百姓,老百姓夹
着军队,只见两头不见完,山一样的拥上来。(陈登科《活人塘》甲版)
〔改句〕公路上是走不下了,……军队夹着老百姓、老百姓夹着军队,多远一望,只见人动不见头尾,如
同潮水一般,拥上前去。(陈登科《活人塘》,乙版)
(2)〔原句〕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篦笄样的叶子立刻合拢,而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害羞的孩
子,低下了头,又垂直了臂膀。
〔改句〕: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叶子立刻合起来,并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害羞的孩
子,低下了头,又垂直了臂膀。(叶圣陶《含羞草》)
例(1)原文被比喻的是人群夹杂“拥上来”的情景,是动态,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却是“山”、静景如
何“拥”?二者相矛盾,不切合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的规律,因而这里所用的比喻不仅达
不到生动具体的效果,反而使表达不恰当。为歧格,改文的喻体与本体较相似,避免了疵瑕。
例(2)原文用“篦笄”作比喻体比方含羞草的叶子,但“篦笄”齿密而细,改文用“破梳子”来作喻体
,更相似更贴切,更切合“比喻”内律--“有一点极其相似”,因而改文的比喻较优。再如:
(3)他知道星儿怎样扬他们的美眼,月儿怎样独笑。(叶圣陶《稻草心》,见《叶圣陶选集》)
(4)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植树歌》)
例(3)作者用拟人格来描写自己对星星和月亮的印象,但使用时忽略了内部构件的搭配,动词“扬”与
后面的宾语“美眼”搭配不当,则使句子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成为病句。后来作者在《稻草人和其他童话》一书
中作了修改,改为“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消除了搭配不当的语病,比较贴切了。例④为拈
连格,后一分句中“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孤立地看,“种”的宾语应是具体有生命的东西,与抽象的
“希望”不能搭配为动宾关系,但由于它是从前一分句“种树秧”的“种”拈来“希望”上的,合拈连格的内
部规律:(1)必须是甲、乙两项事物连说;(2)用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连出变句。因此这个句子不仅没有
语病,反而使表达巧妙含蓄,别具一格,故此处所用辞格达到预期效果,准确地发挥了其特有的修辞功能。
二、适“外律”
“适外律”,就是使用的辞格要适合外部各种关系,包括切合题旨、语境等,这样才能取得尽善尽美的艺
术效果。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又说修辞“不应是仅仅语辞
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故运用辞格必须注意辞格的外部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切合题旨:
题旨,即说写者的中心思想或话题、意图,运用辞格一定要与题旨相适应,相切合,做到意与言会,言随
意遣,使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切之则为贵,传神则至佳。例如:
(4)各种各样的冰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东倒西歪,形状各异,有的像卧地的骆驼,伸着长长的脖
子;有的像丛生的蘑菇,茂盛圆润;有的像一群水鸟,在海面上飘游嬉戏;……在“内拉顿”的冲撞下,它们
动了起来,或左右旋转,或上下波动,加上浮冰块互相碰撞发出的冬冬响声作伴奏,简直就是一场其势无比的
舞蹈表演。(《董兆乾《我所见到的南极洋》)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例(4)作者意在介绍南极洋上冰块的各种情状,选用了多项比喻来描写,具体形象,生动传神,每项比
喻都恰当无多余,故为瑜。例(5)要表达“愁”绪,而愁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作者巧妙地只用了
十六个字,却兼用了设问、夸张、比喻等辞格,把自己的离别故国、愁思不绝的感情突出而又具体地展现出来
了,言简意赅,又使辞格有效地表达了主旨,成为千古绝句。因此,若能做到修辞手段与信息内容的完美统一
,言简意赅,便能产生极好的修辞效果。反之,若不顾主旨,只求形式华美,则文不达意,或冗赘多余,表意
不明确等,便不能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例如:
(6)我对于使别人痛苦,使别人悲哀的人,我也就恨得比以前更加深刻、更加执扭、更加普通。(郭沫
若《筑》甲版)
这里运用了排比,但排比的后二项表意不明确,因而显得生硬,作者在《沫若文集》里便将后二项删去,
改为平语,更简洁明确。再如: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8)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骄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乔吉《天净沙》)
上面两例都运用了叠字格,但李运用它的复叠声韵倾诉自己追寻难觅,凄恍抑郁的心情,恰切感人;而乔
句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显得娇柔造作,失去应有的修辞功能。
(二)适应语境:
语境大体可分为:情境、景境、文境。辞格选用若能切合它,便能情景交融,恰当严密,使辞格产生独有
的魅力。反之则以辞害义,出现形式主义的毛病。
1、情境:情境包括喜怒哀乐和爱憎之情,以及作者的情感、想象和感受。陈望道先生说过,辞格运用应
“侧重在应合情境”,尤其应“侧重在情感。”〔①a〕刘勰亦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
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应文之本源也。”〔②a〕主张“为情而造文”。辞格运用离不开感情,若能注
意与之相适应,便能有效达意并渲染情绪,相反,辞格若与“情”不合,读者便难于接受信息。文不畅达,亦
不能达到辞格的特定效果。
(9)〔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
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
(10)〔原文〕:你看,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波浪滚滚,前呼后
拥,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两丈高的浪花。……
〔改文〕: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杨朔《雪浪花》)
例(9)原文用“鬼哭狼嚎”来描写朝鲜人民,带有贬义,不符合人们感情习惯。改文为中性,较恰当。
例(10)原文把波浪的翻滚比拟为“前呼后拥”,用于象征劳动人民的诗情画意,感情分寸不当,易使人想
起前呼后拥的官僚老爷,改文删去它,便避免了疵瑕。
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双关等辞格时,特别要注意切合人们的感情习惯与感情分寸。
2、景境: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包括辞格所取的景物特点,景物所处的时间、地点。(1)所用的辞格
若愈能景,效果愈佳,反之有损于主旨的表达。比如贺敬之的诗《回延安》有一句:“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它运用生动的拟人格,切合景物特点。“红旗飘飘”如同招手,若是写“新建的楼房频频
点头招手。”便不切合景物特点,不可想象那将是怎样情景,使用的辞格便有暇。对比以下两例:
(11)毛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河北民歌)
(12)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袁鹰《井冈翠竹》)
例(11)中“嵋嵋举手”与峨嵋山的奇峰突起的特征很相符。“黄河摇尾唱歌”与黄河上的曲折细长的
特点很相似,而与河水汹涌似在唱歌相似,因而这里运用的比拟格能切合景物特点,又与人们欢乐的感情相协
调,因而所用的辞格生动形象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旨,便为瑜。而例(12)作者要歌颂井冈山军民的坚
强不屈的品格,选用了井冈山特有的翠竹来象竹,并赋于毛竹于人的动作,作者这里也采用了比拟格,但没有
注意到毛竹的特性,毛竹会折腰,李阳冰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这样,所用的辞格便有暇。
(2)辞格所选用的景物愈能接近彼时或彼地的特点,效果愈佳。古人云:“取譬不远”,即比喻最好就
地取材。其它辞格亦是如此。
(13)东京也非是这样。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
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鲁迅《藤野先生》
(14)上班路上,看到被风打下的青枝绿叶在街上发着抖,一株合抱粗的大榕树也被刮倒了,横在马路
上,我觉得,我的生活也像遭了一场台风,被刮得乱七八槽了。(孔捷生《姻缘》)
例(13)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所谓“留学”现象进行贬义色彩的描写,选用比喻格,并选用日
本当地名山“富士山”作喻体,使描绘更真实、具体,取得较好的修辞效果。例(14)以“台风”作喻体说
明“我”的生活状况,切合当时的景况,所描写的景物若不切合彼时彼地的情况,便不当。譬如西北地区没有
台风,以“台风”作喻体,便不妥。再如过去人们常用“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来形容时光飞逝,如今“梭、
箭”已少见。而且如今已有比“梭”、“箭”更快的事物,再用它来构成比喻,则失去生命力。
(3)辞格的设置若能注意展现景物发展变化的态势,便能意境深远,使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效果尤
佳。朱彝尊认为“传神空际”③a为第一流奇妙作品。例如:
(15)〔原句〕: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煽动着归鸦的翅膀。……
〔改句一〕: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改句二〕: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臧克家《难民》)
原句与“改句一”没有运用辞格来写景,效果显然不如“改句二”,“改句二”运用了拟物格,把“黄昏
”比拟作“溶化剂”,巧妙地描绘出落日黄昏的变化过程。作者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
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地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地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好象乌鸦翅膀的
黑色被黄昏溶化了。”这样的辞格言简意赅,回味无穷,表达效果极好。
3、文境:
“文境”这里指上下文及文体风格,包括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文章的对象。无论是用词、造句或是选
用辞格,总要受到一定的上下文和各种文体风格的制约,只有适应它们,才能收到预定效果。比如比喻、夸张
、比拟等辞格常用于文艺语体,却不适用于实用语体;同样,若文艺语体中的戏剧人物的对话,是满口的抽象
道理,也得不到观众的欣赏好评的。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辞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
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也就是说,再精当巧妙的辞格,若与文境不协调,亦有瑕
。例
(16)〔原文〕: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
整个山顶被打翻了。
〔改文〕……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7)〔原文〕:(画眉)便走了出来,一飞飞到屋顶,看看四围的景物,真同仙境一般。
〔改文〕:它(画眉)四处看看,新奇、美丽。(叶圣陶《飞出牢笼的画眉》)
(18)〔原文〕桂长林带着原来的一班警察就直扑草棚区域,像一阵狂风扫过,在每扇破竹门后留下了
恐怖的爪印。
〔改文〕:桂长林带着原来的一班警察就直扑草棚区域,在每扇破竹门后留下了恐怖的爪印。(茅盾《子
夜》)
(19)据此,炮手营子百岁研究院的研究员得出一个科学猜想性的结论:小黄老师是神童的真正缔造者
。神童的密码是穿牛仔裤的女教师编制的。……由于女教师有创造神童的秘方,她的牛仔裤和棒针衫,那轻薄
透明的连衣裙和发式,也在炮手营子唯新派的女青年身上出现了。……徐二奶奶这时也成了媚外派:“那细腿
牛仔裤人家小黄老师穿着还算顺眼,咱们山乡人穿上就像个长腿老等!”(金河《神童》)
上例(16)原文“整个山顶被打翻了”一句运用了夸张格,但由于它是用于记叙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作
品,有失事实,在此文境中不妥,改文较真实、妥当。例(17)原文运用了比喻格,把四周景物的新奇与美
比为仙境一般,但由于本篇是童话,对象是儿童,“仙境”究竟为何样,儿童不易理解,故原文比喻不妥,改
文删去了比喻,通俗明确。例(18)原文上句用“像一阵风打过”比喻警察抓人的情景,但与下句“留下恐
怖的爪印”配合不当,语意缺乏联系,故用得不当,改文删去上句比喻,避开疵瑕。例(19)里的“研究院
”、“研究员”“密码”“唯新派”、“媚外派”“缔造者”等词语是使用易色的修辞方法,具有讽刺意味,
因为小说写的是辽西山村炮手营子一位聪颖过人的孩子“百岁”五岁便死于愚昧迷信的故事,小说里大量运用
了政治用语和科技术语,目的是反衬山村的闭塞落后、愚昧迷信,增加讽刺色彩,所以这里使用的辞格与上下
文风格色彩一致,故为瑜。
三、美感性
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辞格最适合于文艺作品表现诉诸感官的形象思维的内容,亦能
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动化,因此辞格亦需善于捕捉客观现实中美好的形象与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杨树
达说:“言辞当求美也。④a辞格一旦具备了美感性,则达到了辞格效果的最优境界。意大利美学家、语言学
家克罗齐说“造句法只注重语言的正确无误。修辞学和诗学却研究表现美和贴切。”⑤a辞格的一般效果只要
求信息准确、清晰,尚能生动地使读者理解感受;而高层的修辞,则不仅使读者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
感官有一定的认识,并能产生愉悦感,使人于欣赏、愉悦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发生共鸣,这便是辞格的审美效
果。是否达到较好的美感效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鉴赏:
1、形、音、意美
内容决定形式。除内容美之外,若能注意辞格的外形雕琢。词句音形义的锤炼,绘声绘意绘形,便能产生
动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感受,达到音美、形美、意美、例如:
(20)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
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在这段散文里,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格。以“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
空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来比喻在风清月朗的夜晚里在曲曲折折的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的各种情状,
形象生动而又富于情趣;又以通感的方法,将荷花的清香比为渺茫的歌声,把人们已有的多种感知能力激发起
来,意境深远,更显得荷塘的清幽空阔与恬美,而后又以“闪电”喻风吹荷叶荷花之快速,“一丝颤动”以动
衬静,更显示了荷塘之宁静,格调清新。这段文字由远景到近景,层次分明,而且几个排比句“正如……又如
……又如……”又构成排比式的整句,穿插在段落中心,整散交错,使句式灵活自然,舒卷自如,配上运用的
叠音、双声、叠韵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星星、袅娜、渺茫”等极富于语言的韵律美,使语辞
优雅而秀丽,整段文字色彩和谐,意境飘逸,恬美清新,不仅意美、而且形、音皆美,达到优化效果。这是运
用多层表现形式,使内涵丰富深邃,形成多层面构造纵向体系的结果。再如
(21)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南宋·徐元杰《湖上》)
这一诗句以对偶的辞格出现,句式整齐,平仄相间,富于音乐美。并且以“摹拟”格,绘声绘色,“红花
、黄莺、绿草、白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春湖图,给人以美的享受,形、音、义皆美,因而此
句辞格亦为瑜。
2、新颖美:
在文艺作品里,优美的文辞,尤其是突破常规,对语言灵活运用,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能巧用生辉,独
具韵味,巧妙别致。它常常以其表现出的新异特色,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人们极大的审美兴趣。诗人黄山谷言
:“文章最忌随人后。”清代李渔曰:“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6)a]辞格亦忌
陈腐,喜新意,铸新语。辞格的新颖性亦不在故意标新立异,而是能平中显奇,拙中求巧,“用极平常的字眼
而赋于新鲜的情调。”[(7)a]切不可仿而不化,人云亦云。例如:
(2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23)科学的宫殿哟,
你座落在何处?
是在奔腾的浪峰,
还是在深山的峡谷?
科学的宫殿哟,
你用什么建筑?
是坚硬闪光的岩石,
还是绚丽多姿的花束?
(《科学家的手》)
例(22)作者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生机可爱与活力,运用了三个比喻,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分别用
“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有铁一般胳膊和腰脚的健壮青年”作喻体,使人耳目一新,三个
比喻构成了一幅充满美的魅力的春天写意图,使人愉悦陶醉,令人心驰神往。语新意新,且句式整齐,语调铿
锵,富于音乐美,达到极高的修辞境界。例(23)采用了奇问格,这些问句并非一般的反问或设问,它问得
奇,但无法也无需回答,它联想丰富,虽问得奇,却不荒唐,富有情趣,别开生面,宫殿岂能座落于“奔腾的
浪峰”,岂能由“花束”来建造,然而它通过突发奇问,展开想象,诗意浓郁,在诗情画意中,歌颂了科学的
智慧与力量。这里的奇问格新颖别致,突破了常规问句,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力,引起审美兴趣,收到了较好的
艺术效果。可见,富有新意,也可以是在语言规范的允许下,偶尔越出常规,组成新的词语、句式,给人以新
的刺激,激发读者的联想,耐人寻味。
总之,辞格的运用必须注意以上三方面的锤炼,才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达到尽善尽美的修辞效果。
注:
①a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9页。
②a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
③a《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
④a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
⑤a意大利克罗齐《美学的历史》
⑥a李渔《窥词管见》
⑦a郭沫若《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
 




相关文章

相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