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应用文论文写作
->
医学
->
药学
-> 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药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本类阅读TOP10
·
浅谈病历书写能力的培养
·
简论中西药学结合
·
试论西药中药化
·
浅谈做好供应室无菌物品的监测及管理工作
·
浅谈药物姜制
·
药学监护
·
试论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研究
·
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
浅谈本草研究中的创新
·
五苓散儿科新用
→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
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
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
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
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
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
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
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
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
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CPA行业
管理学
战略竞争
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
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
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
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
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
经济学
中国经济
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
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
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
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
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
企业文化
文化类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
美学
音乐
影视
艺术理论
社会学
伦理道德
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
农村研究
教育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理工科
理科相关
统计学
物理学
工业设计
交通
土建水利学
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
通信学
化工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
电子商务
文学
外国语
人物研究
哲学
哲学相关
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逻辑学
政治
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法律
行政法
法学理论
司法制度
经济法
民法
医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其他
文秘
公务员考试
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
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
教育教学
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作者
:未知
来源
: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
: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浅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道们通过临床实践与研究,总结出诸多的经验,介绍了不少的操作方法,作者就近年来国内外所报道的文献作一综述。
1 操作方法
1.1 扎两根止血带法
马俊英报道,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上(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经6000多例儿童的临床实践,一针见血率达99%,认为扎两根止血带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张清智等用于脑血栓致偏瘫、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致肢体麻木等不能配合握拳患者的静脉抽血,一针成功率达98%,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经1260例的临床应用,认为效果好。侯艳等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1.2 易见回血法
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姚学娜等经过4年的实践,探索出两种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为1209例血管弹性较好的患者行静脉穿刺8984次;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为247例细小血管和血管弹性较差的患者行静脉穿刺2634次,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傅军报道的手捏输液器下段法,如头皮针在血管内,可见明显回血,反之,无回血。避免了头皮针进了血管无回血,回退针时有回血的现象。吴军玲、常宇峰等[7]采用了增大输液管道负压穿刺法,使回血迅速易见。方法为:按常规输液排气后夹紧调节器,将调节器下部的输液管前端返折,并挤去前端液体0.2ml或0.6ml,固定好返折处,穿刺针刺入皮下后,松开返折处,按常规法穿刺血管,一旦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前者将该法与常规输液法进行对照,选择年龄超过60岁,且血管脆性大、细小血管、脱水、休克患者500例,小儿患者500例,结果成功率分别为:增大负压法98%和100%,常规法92%和96%,后者选择46例休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结果常规法成功16例,30例采用增大负压法,成功28例,失败2例。认为增大输液管道的负压,使管道内压力明显低于静脉压力,当穿刺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即迅速流入针管内,穿刺易成功。
1.3 局部血管扩张法
1.3.1 外涂血管扩张剂法
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李波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36例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程丰徽等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应用32例次,其中18例次为50岁以上行化学治疗3个疗程的肿瘤患者,8例次为5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6例次为39岁以上其他疾病患者,成功率分别为100%、62.5%、100%。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冯敏等研究探讨出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作了50例次应用,一次性成功38例,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1.3.2 热敷法
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张秀兰等 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515例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陈英等对指趾静脉穿刺、戴文燕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1.4 进针角度的选择
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为20°角,而任永峰等主张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李冰等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主张35°角进针;陈英等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主张10~15°角进针;刘芳莉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主张超过40°角进针;戴文燕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主张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主张20~30°角进针。均达到了容易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
1.5 非握拳穿刺法
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万淑芝等[17]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经万余例的实践,成功率达98%以上。王润兰等主张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有主张反复握拳、松拳认为握拳时,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穿刺时,患者手自然下垂、弯曲。樊小平吕炳华等采用握指法,即操作者左手握紧被穿刺手的4个或5个手指,使其手向掌面弯曲成弧形。经百余例实践效果满意。与握拳法对比,分别穿刺12080人次,结果握指法一次穿刺成功11234人次,成功率93.0%,而握拳法一次穿刺成功10026人次,成功率83.0%。
1.6 手指推、压法
汪丽华等用大拇指轻按欲穿刺的静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推行3~5cm,嘱患者用其对侧拇指按压固定静脉后,再用拇指在被固定静脉远心端(离穿刺点3~5cm)向近心端推行,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穿刺后即松开。该法与压脉带固定法比较,效果优于压脉带固定法。对静脉容易滑动的老年患者,作静脉抽血时,国外学者主张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压住距进针处0.3~0.6cm的皮肤,针尖穿透皮肤和进入血管一气呵成。
1.7 仪器显示穿刺法
赵永胜等报道,冷光乳腺检查仪通过光束的透射,将皮下静脉的分布与走行清晰地显示出来,尤其是肉眼看不到、手摸不清的静脉,临床用于小儿静脉穿刺100例,穿刺1102次,一次成功1081次,成功率为98.1%。俞文敏等成功研制出手背浅静脉显示仪,它能清晰显示静脉的数量与形态,特别适用于手背脂肪厚的女性和儿童,临床应用150例,成功率100%。
1.8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吴云霞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主张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报道了100例扎穿者,成功补救90例,成功率达90%。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孔力等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此补充得到王海平的赞同,并强调了在作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1/4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
1.9 其他方法
马晓军等对老年或长期经静脉给药治疗的患者施行手术用粗针头(12~16号)作静脉穿刺时,采用了针头进入皮肤后,针口斜面向下压血管,刺入血管后,再将针口斜面转向上方固定的新方法,选择38例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用自身对照法进行实践(先行常规法穿刺,失败后再用新方法),常规法只成功5例,新方法成功30例,失败3例。李冰等 报道,有关穿刺成功的因素中,强调了操作者的心理因素—自我控制能力,只有控制调好自己的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接受浅静脉穿刺,尤其是采用常规穿刺方法成功率较低的患者,同道们能根据穿刺的部位、静脉的条件及特点、个体的差异等,采用了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这些有效的方法,如能有机的结合应用,效果会更佳。对一次性输液器管腔细,内径小,内压大,而影响穿刺成功率的缺点,应足以引起生产厂家的重视改进。手背浅静脉显示仪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但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仪器的功能上继续研究探讨,使其适用的部位、范围更广泛,并通过热效应以达到血管充盈扩张的目的。
作者:不详
相关文章
:
相关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