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主板芯片下的IDE光驱CPU占用率对比测试
前一段时间,笔者在测试光驱的时候发现近来的一些高速光驱的CPU占用率普遍呈下降趋势。同时也发现,在不同芯片组的主板下,一款光驱的CPU占用率有时候会有一些差别,笔者特意找来一款光驱和几块主板试试这区别到底有多大。
选用的光驱是一款44X的高速光驱。为了模拟实际应用,在软件方面使用了CDSpeed99和一个第三方的CPU监视程序“CPU
Indicator”。首先,通过CD Speed99把光驱待机速度调到最高,然后开始数据传输测试,并同时监视CPU占用率的变化。另外,针对每套系统都下载了最新的相应主板驱动。威盛系列芯片组使用的是4.24a版的四合一主板驱动;Intel系列芯片组中BX芯片组使用的是Windows98中自带的主板驱动;i815芯片组则使用的是Intel自己的最新驱动。同时在操作系统中打开了所有的DMA选项。
第一,使用一块老主板,这是一块采用MVP3控制芯片组的主板,CPU使用的是K6/2-500。当光驱开始工作后,发现CPU的占用率与光驱的数据传输率正比,CPU占用率随着数据传输率的提高也相应提高。峰值最后高达2x%!此时笔者已经在系统的设备属性中打开了DMA选项,想不到居然还有这么高的CPU占用率,而这仅仅是数据传输。尽管同以前老光驱的CPU占用率相比低一些,但还是够高的。这将对系统的整体速度有不少的影响。
第二, 不过毕竟MVP3已经属于逐渐淘汰的芯片组,不能代表主流芯片组。于是开始使用VIA的王牌芯片组――Applo 133A芯片组进行测试。这套芯片组可以说是为威盛公司在主板领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的北桥芯片为著名的694X,主管系统IO的南桥芯片为VT82C686A。而且由于其南桥芯片优秀的表现,在近期推出的KT芯片组中也延续使用了这块超级南桥VT82C686A。那么在光驱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它的执行功效到底如何呢?笔者进行了同刚才一样的测试。
测试果然是不同凡响,这次的CPU占用率同MVP3相比是下降了许多。当光驱开始传输数据的时候,CPU的占用率为7%,随着数据传输率的提升,CPU的占用率也在缓慢提升,最高到12%,大部分时间是稳定在9%-10%之间。可以看出这块超级南桥相对于它的前辈是有了很大的进步的。在这样的CPU占用率下,系统整体性能是能够有一定提升的。
第三,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Intel系列的芯片组。首先出场的是传奇般的BX芯片组。我想在Intel的芯片组历史中恐怕以前和将来都不会再有生命力如此之长的芯片组了。那么在光驱数据传输的CPU占用率方面它是否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当光驱开始传输数据后,我对BX芯片组的尊敬不仅油然而起。此时的CPU占用率仅仅为5%!而且随着数据传输率的增大,CPU占用率并没有同步攀升,而是在5%-6%之间徘徊。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保持了这种状态,只是在最后阶段上升到了7%-8%。遗憾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次CPU占用率的峰值忽然高达12%,但只维持了一秒钟的时间。我推测这也许是主板上信号传输的波动造成的。到目前为止BX芯片组的表现应该是最为出色的。
第四, 既然Intel的BX这么出色,那么其后续产品i815系列的效果如何呢?我们知道Intel目前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南北桥设计,而是采用加速中心体系(Accelerated
Hub Architecture,缩写AHA)。磁盘IO系统交由现在ICH控制芯片处理。那么这个ICH在我们这次测试中的表现如何呢?它的整体表现基本同BX芯片组相当,并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进步。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没有BX芯片组那次高达12%的CPU占用率波动。不过需要说明一下的是ICH相对于普通南桥的最大进步应该是在IDE通道带宽的增加上,带来的应该是速度的提升。另外对于i815E的芯片组并没有进行测试,i815E芯片组的IO方面采用的是ICH2芯片,它同ICH的主要区别是在ATA-100的支持上。其它的没有什么变动。
通过上述简单的四项测试比较,我们不难看出Intel的芯片组还是占有一定优势,尤其难得的是BX芯片组的优秀能力。同时VIA的Applo
133A芯片组也是可圈可点。可以说新一代的芯片组在这次测试中是处于同一档次的,其间的差别也是很小。尽管这个小测试无法说明什么太多问题,而且局限性很小,但是可以让我们对主板芯片组在某些方面的性能有一个相对直观的了解。如果时间允许,我想在以后对不同芯片组进行更多的实际应用方面的横向比较,尽量从不同地侧面剖析一下芯片组不同在实际应用当中带来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