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应用文论文写作
->
理工科
->
理科相关
-> 过度耗能就是污染 节能,从他国学什么
理科相关
理科相关
统计学
物理学
工业设计
交通
土建水利学
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
通信学
化工
本类阅读TOP10
·
重视农业科技 发展农村经济
·
开发垃圾发电技术 实现热电持续发展
·
关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新趋势
·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2005年)
·
环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
浅谈保护天然林资源必须抓好几项工作
·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
未来20年中国能源技术发展方向—分布式能源及相关技术
·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
论利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
→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
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
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
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
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
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
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
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
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
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CPA行业
管理学
战略竞争
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
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
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
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
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
经济学
中国经济
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
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
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
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
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
企业文化
文化类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
美学
音乐
影视
艺术理论
社会学
伦理道德
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
农村研究
教育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理工科
理科相关
统计学
物理学
工业设计
交通
土建水利学
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
通信学
化工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
电子商务
文学
外国语
人物研究
哲学
哲学相关
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逻辑学
政治
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法律
行政法
法学理论
司法制度
经济法
民法
医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其他
文秘
公务员考试
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
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
教育教学
过度耗能就是污染 节能,从他国学什么
作者
:未知
来源
: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
: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美国因城市“郊区化”,能耗居高不下,以致只能“醒着犯错误”。采取何种城市化模式,也就决定了今后能耗的高低。
●公共交通越发达,能耗越低。可将公交车专用道放在马路中间的快车道上,乘客通过人行天桥迅速上下车。在有的国家,公交车一到路口,交通信号灯立刻变绿,真正做到了公交优先。
●我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28%。新建建筑只有15%达到节能标准。如能完全执行新的国家节能标准,能降低35%的能耗。要能达到北欧国家的节能水平,能耗可降低70%以上。
●智能化建筑不一定豪华,但它必须是低能耗的。
节能,需要合理的城市化模式
能源问题是我国在本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能否有效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关乎中国经济的前途,也关乎全球的经济发展。我国在能源问题上所面临的形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几个差别。
其一,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煤炭只有55%,石油是11%,天然气仅为4%。2000年进口石油已占石油消费总量的33%。按此速度到2020年,进口油气的比例有可能达到石油消费总量的50%以上。
其二,我们正处于城市化高潮。全国每年约有1800万人正从农村迁往城市,每年城市里新建建筑的面积大约有10亿平方米。比如,上海一个市的新建建筑面积就相当于整个欧盟。一般来说,当城市化比例达到30%时将进入起飞期,在30%至75%期间处于高速发展期,到75%以后人口迁移速度则减慢。我国现在的城市化比例是39%,已处于起飞期。这一时期有可能持续30至40年。经过这段时期之后,人口的空间布局将在国土面积中基本固定,这种固定包括人口在全国区域内的分布固定、城市形态基本固定,也就是大中小城市格局的基本固定以及各类城市内人口密度的相对固定。这三个层次人口密度的分布决定了能源的消耗。
其三,城市化高峰与机动化高潮合并。我们目前的阶段相当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时城市化与机动化叠加的情况。美国在二战后出现了严重的“郊区化”现象,即城市密度相当低。城市密度的急剧下降,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如美国与德国、丹麦与瑞典等欧洲国家在人均收入方面相差不大,但因城市人口密度低,汽车使用率是欧洲人的3倍以上,导致人均能源消耗比他们高出1倍以上。因而,采取何种城市化模式,也就决定了今后能耗的高低。
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城市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第一,坚持走紧凑型城市化道路。在这方面荷兰有不少成功经验,如让城市保持一定的密度,避免“郊区化”现象。这样,才能高效地建设和使用城市基础设施,节约土地并维护生态平衡,达到节能的效果。
第二,大城市与超大城市要有合理的空间结构。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都应采取有机疏散的发展模式,不能“摊大饼”,否则,将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荷兰将多个中等城市组合成一个城市群。各个城市的功能各不相同,组合在一起就形成高效率的城市群。城市与农村几乎都有鲜明的分界线,这边是繁华的城市,跨过一步就是田园风光。
第三,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居住地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接近,避免出现工作区与居住区明显分区的现象。在这方面,美国上世纪末提出了“精明增长”的规划模式,贯彻紧凑社区、就近就业、降低开发和环境成本、尊重自然生态、混合土地使用等原则。
第四,推广节能的新理念。在城市发展中,将生态型城市的理念包容进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第五,实行最严格的城市规划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合理地利用土地与消耗能源。在美国,联邦政府不管土地规划,决定权在州政府。州政府又将它下放到市政府,加上土地又是私有的,因而农场主将土地廉价出售的情况相当普遍,从而推动了郊区化。有人说,美国现在是“醒着犯错误”。相比之下,西欧国家在城市化高潮期,重要的城市规划一般都由上级政府决定,避免了美国的错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越发达,能耗越低。西欧发达国家与美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接近,但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一半。公共交通比美国发达是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公共交通问题,应澄清几个认识。一是应将注意力从泛泛治理城市交通问题转移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上来。有研究表明,在典型的“摊大饼”城市伦敦,即使将市中心区的地面建筑全部架空,都变成交通道路,它也仍然无法满足私人交通的需求。只有发展公共交通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二是要大力推进绿色公共交通,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燃料,如用甲醇、天然气,并推广使用电车等。三是应建设快速的公交系统,如将公交车专用道放在马路中间的快车道上,乘客通过人行天桥迅速上下车。在有的国家,公交车一到路口,交通信号灯立刻变绿,真正做到了公交优先。四是发展智能交通,让每一个驾驶员都能随时知道何处交通拥堵,以选择最通畅的道路,达到节能的效果。五是对城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设计,建设“步行城市”。
节能,从打地基开始
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8%。现在的住房面积约有400亿平方米,而能达到节能标准的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新建的也只有15%达到节能标准,这方面今后有着巨大的空间。有一组数字颇能说明问题:执行新的国家节能标准以前,北京的能耗每平方米约为31.7瓦,哈尔滨为33.7瓦,而瑞典、丹麦的数字约为11瓦。实行新标准以后,北京为20.6瓦,哈尔滨为21.9瓦。也就是说,如完全执行新标准,起码能降低35%的能耗。要是能达到像丹麦这些欧洲国家的节能水平,那能耗就可降低70%以上。
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建房者对节能没有利益概念,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实行分户供热。我国普遍实行的福利性供热体系,常常造成极大的热能浪费,而可以节能的门、窗、墙体等材料和新技术人们却不愿选用。欧美一些国家早已从法律角度规范节能标准。根据芬兰的经验,不改现行房屋结构,只改变热能计量方式,即改成分户计量,就可节能30%以上。
---选择节能技术。一般的房子里,30%的热量从窗户跑掉了。如果选用双层玻璃,中间再充上惰性气体,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热量散发。如采用隔热材料,增加保温层,节能效果就更明显。
---提倡绿色智能建筑。我们过去对智能建筑有个错误的理解,以为一般的房子加上网络、宽带和智能设备就是智能化建筑了。其实,智能化建筑首先就是要达到节能的标准和良好的居住舒适度,其次才是家具的智能化和安全保卫的智能化。实际上,智能化建筑不一定豪华,但它必须是低能耗的。美国有些智能化建筑造价比普通建筑还低15%,因为它们追求合理的结构,讲究实用功能和外观的简洁,利用了可回收材料,而不追求豪华装饰。
---使用新能源与洁净能源。如冰岛等国家,充分利用地热泵技术,建筑房子时先在地上打两个洞,通过电泵将地下水循环起来,为整座房子供热。惟一耗能的就是电泵。而在丹麦等国,由于地处海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条件得天独厚,使用热泵技术时结合风能与太阳能,用风能与太阳能来带动电泵,以做到“零能耗”。
---节水节材,再达到节能。清洁水和材料都是能源加工出来的,多消耗材料,多消耗水,就是多消耗能源。我国每年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商品房),还不包括农村的建筑,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为5000亿元人民币,这些都将消耗大量的材料。如能做到节水节材,节约能源的数量将会是天文数字。其实,在节能方面,我们应该提出这样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耗能就是污染。消耗能源就会产生废气和其他污染物,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所严格限制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决定了我们今后能否应对能源危机。
作者:仇保兴
相关文章
:
相关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