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

行政法
法学理论
司法制度
经济法
民法

本类阅读TOP10

·对新时期罪犯改造现状的思考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问题调查报告
·预防职务犯罪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
·家庭教育缺陷与青少年犯罪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
·科学技术是刑事侦查第一战斗力
·对于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对策
·浅论中国律师的性质
·公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思考
·论劳教教育效果评估体系的科学化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CPA行业管理学
战略竞争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经济学
中国经济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企业文化
文化类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美学
音乐影视
艺术理论社会学
伦理道德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农村研究
教育学历史学
教育学国学
理工科理科相关
统计学物理学
工业设计交通
土建水利学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通信学
化工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
文学外国语
人物研究哲学
哲学相关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逻辑学
政治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法律行政法
法学理论司法制度
经济法民法
医学医学
临床医学药学
其他文秘
公务员考试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教育教学
公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思考

作者:未知 来源: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公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思考

冯兴吾 许家报

内容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任务。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内涵入手,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公证价值的内核相契合,进而提出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重点指出要发挥公证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同时,还要健全和完善公证制度,更高层次地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公证 和谐社会 法律 服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各级党委、政府都在研究规划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探讨如何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作为国家公证机关,应如何服务和谐社会呢?本文从公证的性质、原则、业务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公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思考。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而且也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自古以来,中国民族就崇尚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纯和、家庭和睦。“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国语•周语》中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论语•子路》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文解字》中则解释为“相应、谐调”。“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是一种气氛,和谐意味着秩序,和谐需要调节。
  从哲学上分析,“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须有斗争,可斗争是第二位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斗争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比较和谐社会。尤其是两大对立阶级基本消灭以后,各阶层的价值取向不同小异,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各种利益集团互惠、互利、互补、互动,更应当以“和谐哲学”为指导。
从经济学上分析,和谐社会需要各种行为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通过个体最优化达到社会最优化,通过局部最优化达到整体最优化,把各种形式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的社会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个人和组织(企业、市场、政府以及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都是经济学中的行为主体。个人之间的和谐、组织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当然,自然环境这个客观实在的物质也是一个行为主体。所以,和谐社会还包括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组织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从社会学上分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又包括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既包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又包括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而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证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公证工作是政法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公证工作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契机,公证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法律服务、提供法律保障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去研究、去思考,自觉地承担起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光荣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胡锦涛指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正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徐显明指出,民主与法治、公正与正义是和谐社会两个基本要素,而其核心是法治。权利义务关系的和谐、公共权利与公民权利和谐、公共权力与公共权力和谐、公民权利与公民权利和谐及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和谐的五种权利关系的和谐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公证的价值内核相契合
  ㈠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民主法治首先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得到最广泛的调动,同时,这种民主要与法治相结合,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更多地服从于法治,做到法律高于人情、法治高于人治,从而使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实施。所以,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要依靠包括公证制度在内的法律制度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引导全社会的公民遵守法律、维护和谐的气氛。
  ㈡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证的价值追求是公平与正义,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的主题。价值的属性要求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求,而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又具有多种性,因此,公证的价值目标具有多元性,公证的价值目标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公证法律正义,这是公证的外在价值,保证公证结果的正确性;二是体现公证程序公正,这是公证的内在价值,突出公证程序的公正性;三是注意公证效益,这是公证的功利价值,强调公证的社会性。
  在我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加上“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的高度重合,使我国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显现多元化、多层面的格局。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就是要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平、正义与公证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证机关责任重大、大有作为。公证机关要通过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活动,在司法领域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
  ㈢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但是,诚信意识的淡薄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个人诚信度缺乏,而且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等都亟待建立。强调诚信友爱,就是要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和睦相处。
  国际拉丁公证联盟副主席尼古拉斯曾用一名西班牙谚语描述了公证的作用,他说:“开一家公证处,等于关一家法院。”法院为什么关门?因为没有人来打官司了。一个充满活力而不失和谐的社会,不等于法院审判的案件越来越多,也不等于诉讼程序越来越繁杂,而在于建设一个法制完善、公平与效率得以最佳组合的诚信友爱的社会。
  ㈣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当前,我国社会活力的释放还不够充分,应当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要大力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使人们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公证机关要积极支持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要通过办理《遗赠抚养协议》、《遗嘱》、《收养关系》、《婚前财产约定》等公证,实施法律援助,在全社会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㈤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组织机制问题。如在农村开展的村民自治制度下,如何充分发挥“自治”的作用?在公证机关的公证员参加中国公证员协会、安徽省公证员协会后,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公证员协会等新型组织的作用?二是社会管理问题。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建立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就需要进一步探索。三是社会秩序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总之要通过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公证机关要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公证为民。要通过办理各类公证,调节社会矛盾纠纷,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㈥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结合点。这对于我国人均资源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现实尤为重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唤人们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说:“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因此,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客观规律。要运用包括公证制度在内的法律制度,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三、法律是促进和保障和谐社会运行的重要手段
  构建和谐社会至少需要形成四种健全的社会机制,即激励动力机制、利益表达机制、整合平衡机制和利益救济机制。而促使和保障这四种机制正常启动和运行的最明确、最具体、最有力的手段是法律。
  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身份上、财产上的权利和合法权益的活动。
  ㈠激励动力机制
  激励动力机制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激励动力机制的主要法律表现形式就是民法,它保障平等民事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从事经济社会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政策;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使得社会全体成员能在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公证机关办理房屋买卖合同公证,证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签约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应当具备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合同上双方当事人的签名、印鉴属实。合同项下标的物自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登记之日起生效。在此,民事主体依靠法律、更准确地说依靠公证来公平地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
  ㈡利益表达机制
  利益表达机制主要是通过政治民主机制来实现。利益表现形式的主要法律形式应该是宪法。要创造条件,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反映其利益需求,引导利益主体在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解决利益冲突。
  作为法律部门的宪法,是规定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地位、组织和活动原则等重大社会关系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部门法的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和主导性的法律部门,是其他部门法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最高依据;作为规范性文件的宪法,是我国宪法法律部门的基础性的法律文件。总之,宪法作为一法律部门,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文件外,还有处于附属层次的法律,主要有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居民、村民自治法、公民基本权利法、法官法和检察官法等。公证机关通过办理居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公证,反映了居民、村民的利益要求,钝化了利益冲突;通过办理《继承权》公证,审查丧偶的儿媳对公婆是否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没有生活来源而是否依靠被继承人生活的残疾人、未成年人的遗产份额,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引导其通过公证的形式实现其利益。
  ㈢整合平衡机制
  整合平衡机制主要通过政府管理机制来实现。整合平衡机制除依宪法作为根本之外,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应该是行政法。行政法除了监督和制约行政权的作用外,最重要的是对社会公共生活管理,合法、合理地调节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利益矛盾。
  整合平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调整的过程。利益调整如果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即由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改善引起的群体利益的改善,而且任何人的利益都没有受损,此时的社会将是平衡和谐的。“帕累托”改进的典型当属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承包制带来的农民利益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社会利益的提升。然而,经济快速发展通常带来的并不都是“帕累托”效应,更多的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赫西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中深刻指出:“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
  ㈣利益救济机制
  利益救济机制主要通过司法保障机制来实现。利益救济机制主要法律形式除各类实体法外,当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在法治社会,“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就不是权利而是一种恩赐。从救济的公正性看,最佳的救济为司法救济。当社会的和谐关系受到破坏,公民的合法权益被组织或其他人侵害时,利益救济机制应该即时启动并予以运行,司法机制作为正义的保护神应当挺身而出,为实现公平、正义而战,从而使失衡的社会关系得以修更,使失和的人际关系重新达到和谐状态。
  如公证强制执行效力是法律赋予公证机关的特殊职能,是法律的强制性在公证活动的体现。不仅有利于迅速解决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问题,及时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促进经济的正常流转;而且可以避免因仲裁、诉讼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和人力、物力上的损耗。
  四、发挥公证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㈠对人民群众进行法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    国家公证机关,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宣传者。我国《公证暂行条例》第3条规定:“公证处应当通过公证活动,教育公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因此,公证机关应结合自身的业务,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树立法治观念,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
  实践证明,公证机关通过公证活动,向人民群众广泛开展了法治教育,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通过办理《个人借款合同》、《船舶抵押贷款合同》公证,宣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公证程序规则》等法律、法规,明确了签订合同的原则、合同应具备的主要条款以及违反合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督促当事人认真履行合同,维护合同的严肃性;通过遗嘱、继承权公证的办理,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的意义,传播了法定继承人的顺序、遗嘱的内容和有效条件以及遗产的处理方式等,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
  ㈡发挥公证的服务、沟通、证明、监督作用,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公证制度是国家的一项法律制度,公证机关是我国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公证机关的特有职能,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公证机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加强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秩序。但是,各种经济纠纷的日益增多以及违约事件的频繁发生,其结果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从而干扰,甚至阻碍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公证机关就是要用公证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这一特殊职能,介入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大力开展与之相关的各项活动,办理公证业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1、为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公证服务
  公证是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不可缺少的重要法律手段,公证机关为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公证服务,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运作公开、公平、公正。
  2、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供公证服务
  公证机关积极办理公司事务公证,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供公证服务。公司事务公证包括:一是公司的创立事务公证。如发起人协议公证、公司章程公证、公司股东创立大会公证、合资(合作)经营合同公证等;二是公司机构重大活动公证。如股东大会董事会公证、监事会公证以及董事会、监事会通过的各项决议、会议记录公证;三是与公司资产、股权相关的公证。如资产清点、财产分割、股权转让、股票承销等公证;四是公司的并购、分立协议和拍卖、招标公证;五是公司的法人资格、资质,法定代表人的资格,公司授权委托书等事实或文书公证;六是职工持股、管理层收购、股权奖励等事项的公证。
  3、为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提供公证服务
  公证机关积极围绕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完善金融运行机制等,提供公证服务和公证保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如办理经济合同公证,经济联合协议(包括产、供、销联合,生产、科研联合,情报、信息联合,劳务协作联合等)公证等。通过国家公证机关,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严格审查,加强法律监督,严肃合同的履约,促进了合同的正确履行,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4、为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四农”提供公证服务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说过:“……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约为7.5亿,而农民工则高达1.3亿之众。他们一般都是来自农村和农业大省的人,其中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已达成193万多人。从年龄结构上分析,主要是18岁到50岁之间的青壮劳力。一亿多农民工,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外的第“四农”。公证机关关注“四农”问题,办理与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有关的公证,依法维护农民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服务;办理与农民工就业的有关合同、身份、学历等公证,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办理粮棉等收购合同公证和各类服务合同公证,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办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合同公证,为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服务。如宣城市公证机关应积极办理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合同公证,为“一主两翼”的经济发展提供公证服务。
  ㈢发挥公证的预防纠纷的职能,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1、发挥公证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公证是预防性的法律制度,处在防范民事纠纷的最前沿,通过公证员在执业活动中的审查和监督,帮助指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变更法律行为,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剔除纠纷隐患和不真实、不合法的因素,制止了违法行为,防微杜渐,促进当事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进一步降低经公证的行为、事实和文书的纠纷发生率,使公证成为预防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针对经过公证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根据事实和法律,对当事人双方进行说服教育、劝导协调,促使当事人之间和解、消除纠纷,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如《公证程序规则》第54条规定:“经过公证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原公证处可应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解。经调解后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公证处应给予公证。”新达成的协议符合《公证程序规则》第35条规定条件的,公证处应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
  2、做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公证工作,预防和减少公民个人财产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第4条规定:“公证处的业务如下:⑴证明合同(契约)、委托、遗嘱;⑵证明继承权;⑶证明财产赠与、分割;⑷证明收养关系;⑸证明亲属关系;⑹证明身份、学历、经历;⑺证明出生、婚姻状况、生存、死亡;⑻证明文件上签名、印章属实;⑼证明文件的副本、节本、译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⑽对于追偿债款、物品的文书,认为无疑义的,在该文书上证明有强制执行的效力;⑾保全证据;⑿保管遗嘱或其他文件;⒀代当事人起草申请公证的文书;⒁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和国际惯例办理其他公证事务。”而公证机关通过办理大量涉及民事权利义务方面的公证事务,可以使公民在财产上、身份上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从而起到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综合治理。
  3、积极预防和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公证机关认真做好城市房屋拆迁、交通事故处理、医患纠纷、拖欠工资等方面的公证,积极预防各类社会矛盾的激化。如通过办理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可以减少诉讼,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通过办理遗赠扶养协议公证,可以使“幼有所育、老有所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此外,通过办理继承权公证,财产赠与、分割协议公证,亲属关系公证,婚姻状况公证,保全证据公证,以及保管公民个人遗嘱或其他文件等业务,均可以起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4、建立不良信用登记和通报制度
  公证机关在办理公证过程中,对少数利用虚假证明申办公证的事件给予坚决斗争。如有的伪造证据,虚构事实;有的冒名顶替他人丈夫,企图骗取贷款;有的隐瞒继承人的真实情况,以求独占被继承人的合法财产;有的擅自涂改亲属关系证明,骗取出境证明等等。公证机关建立不良信用登记和通报制度,对虚假证明材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及时予以登记和通报,维护社会信用。公证机关和公证人员对违法行为的揭露,维护了法治的严肃性。
  ㈣充分发挥公证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扩大开放服务
  公证是一项国际通行的法律证明制度,公证文书具有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普遍效力,在对外交往中,许多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财产以及其他方面的合法权益,往往需要通过公证机关提供必要的证明,使他们得到法律上的保护。
  目前,我国公证机关办理涉外公证文书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对外承包工程、提供劳务、开发第三产业等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我国公证机关,按照国际惯例和双边协议,提供各类型的涉外公证文书。如为对外承包工程单位出具法人资格证明公证,以便这些单位在国外注册登记,设立办事机构,开展业务,参加投标,承包工程;在劳务出口,为派出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办理学历、经历、职称、未受刑事处分等公证;为对外经济谈判人员出具法人授权书、委托书等公证;为出口的商品出具商标注册公证书等。同时,还为广大侨眷和其他公民出国探亲、定居、升学、谋职、继承域外财产等出具相关的公证证明。通过这些涉外公证,对促进经济贸易往来和科学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友好往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
  ㈤发挥公证的法律保障作用,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服务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在履行审批、行政许可、登记等职能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不再承担对有关民事行为特别是合同的审查义务。公证一方面代表国家行使公证证明权;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进行前置性法律监督,为依法行政提供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公证机关积极办理与不动产、知识产权、婚姻财产约定等相关事项公证,承担对有关合同、协议和章程的审查义务,并开展有关登记等相关业务,促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安徽省宣城市公证处
安徽省司法厅
电话:0563-3021349
   邮编:24200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主要参考资料:
  1、常修泽:《和谐社会的价值、特征和构建思路》,《人民日报》,2005年3月18日第9版;
  2、周佑勇:《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法思考》,《法律日报》,2005年3月25日第9版;
  3、杨海坤:《现代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制日报》,2005年3月6日第3版;
  4、孙立平:《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日;
  5、陈文杰:《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工人日报》,2005年3月18日第7版;
  6、罗豪才、宋功德:《和谐社会的公法建构》,《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相关文章

相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