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心理学家赫尔曼(herman Feifel)出版了《死亡的意义》一书,采用考古人类学、艺术、文学、医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分析、精神医学及宗教学等的知识,全面地探讨了死亡现象,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本最具代表性的死亡学著作,出版后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大众对死亡的问题研究的兴趣和关注。1969年,卡波勒·罗斯(knbler-Ross)出版了名著《生死边缘》(On Death and Dying),引起更多的人对癌症末期病人的感受、需要的重视及关怀。死亡学的研究发展至今,已有专门的团体、组织的成立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1993年7月25日,傅伟勋教授在安宁照顾基金会组织的一场题为"从中国文化谈安宁照顾及死亡教育"中已谈到了开展死亡教育的设想,他说:如何推广死亡教育呢?1、要多开设有关死亡的课程。除了在大学学府开课,甚至将来也可以在中学里设置相关课程,就连小孩子也应慢慢学习心理上如何应付死的问题。2、公开讨论,达成共识。由安宁照顾专业人员会同社会各阶层,如哲学系的师生、基督教、佛教界等公开讨论,累积经验、知识以达成共识,进一步推广至社会各界。3、有效地运用教育工具,就像日本黑泽明所导的"活下去"这部电影,透过影片中深具启发性的价值意义,影响人们心中自然接受死亡的训练,无非是有效地运用影带,加深我们印象性了解,以增进死亡教育的功能。4、死亡教育与文学艺术的配合。将文学艺术、音乐文献的生死表现带进死亡教育中,譬如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以人的经验贯穿文学音乐与死亡教育的结合,将会对人产生很大的正面鼓励。5、理论结合实务。建议从事死亡教育研究者,应多参观临床医院实际操作,让学理结合实务经验,落实死亡教育的推广。国内应从广义的科际整合来面对死亡教育,将它带进新世纪。并应着重如何落实死亡? 逃谌粘I钪校蛊涓哂谢庖濉?9)在此,傅教授已经把有关死亡教育的对象、原则、方法、途径等谈得很具体了。关于生死学研究的内容,傅教授(1996年)提出:"广义的生死学应该包括以下三项:第一项是面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死亡挑战,表现爱之关怀的(我在此刻所要强调的)'共命死亡学'(thanalotogy of shared desting)……。第二项是环绕着死后生命或死后世界奥秘探索的种种进路……。第三项是以'爱'的表现贯穿'生'与'死'的生死学探索,即从'死亡学'(亦即狭义的生死学)转到'生命学',面对死的挑战,重新肯定第一单独实存的生命尊严与价值意义,而以'爱'的教育帮助每一单独实存建立健全有益的生死观与生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