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教育教学

本类阅读TOP10

·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
·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关系
·加强思政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
·中学生养成教育
·《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教学建议
·《珍惜时间的孩子》教学建议
·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教材介绍
·论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CPA行业管理学
战略竞争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经济学
中国经济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企业文化
文化类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美学
音乐影视
艺术理论社会学
伦理道德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农村研究
教育学历史学
教育学国学
理工科理科相关
统计学物理学
工业设计交通
土建水利学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通信学
化工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
文学外国语
人物研究哲学
哲学相关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逻辑学
政治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法律行政法
法学理论司法制度
经济法民法
医学医学
临床医学药学
其他文秘
公务员考试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教育教学
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作者:未知 来源: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文章作者] 未知
[文章来源]   珠海一中信息中心

【摘 要】网络教育作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采用。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的学生对其究竟适应到什么程度,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学生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学习适应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回答的问题。本文仅就国内外关于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做一文献综述。

【关键词】 网络;网络教育;适应;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都存在着学习适应性问题,如沿用了近400年的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并不适应于所有的学习者,即使是专为适应学习者特性而设计的“适应性教学系统”或“适应性学习系统”也不是所有学习者都能适应,网络教育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更不例外。当网络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采用后,出现了学习者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其表现为有些人对其满意度评价很低;学业成绩评定多数人很差,差到考试只有25%左右的通过率;一份调查显示“复旦大学超过半数的网络生至今仍无法适应这种教学形式”;1浙江大学首批网上学生308人,至2001年9月仅有70人获得学士学位,只占23%。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网络教学形式本身的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为了能深入研究并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仅就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做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综述

到目前为止,以“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为主题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中尚未发现。证据是以“networking education a learning adaptability”为关键词在 ebsco database、eric database、global dissertations数据库上检索和以“网络教育 and 学习适应性”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到的文献篇数皆为0。

但当把“网络教育”搜索关键词扩展到distance learning、open learning、on-line education, 把“适应性”搜索关键词扩充到adapt、adaptive、adaptation、adaptable、fit、fitting、suit、suitable、adjustment、adjustability、flexible、flexibility时,则在上述数据库和其他期刊中可找到与此主题相关的文献。如“adapt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adapting distance education for indonesians”、“网上人大开展学员满意度调查”、“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分析”等。另外,在www.cernet.edu.cn的“网上大学”网页下也可查到关于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结果。下面我从3个方面进行综述。

1. 关于网络教育是什么和学习适应性是什么的研究

由于网络教育与网络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先来归纳关于网络是什么的观点。

● 网络是一种手段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老师可将教案、作业或补充资料放在网上,但那决不是说学生从网上得到这些就可以不来课堂上课。虽然也有人提出,应将网络从辅助手段跃升到基础手段,从而把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从一种辅助地位提升到基础地位,并依据网络所能提供的条件来设计教育。2但实质上仍将其定位在手段上。

● 网络是一种环境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可营造一种虚拟的、信息快速更新的环境。正像李力所述:“人们面临着的将是不断变化的全新的学习环境,而这种变化的本质特征就表现在由实到虚的逐步演变过程中。”3以及卢锋的观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完善和更新,学习环境正经历着由场所向氛围、由物理向非物理、由实到虚的转变。4

● 网络是一种文化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就是生活,网络就是交流。网络的根本性质来自于人类的信息交往的要求,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5网络已以一种文化的角色在影响着师生的交互方式、思维和观念。

关于网络教育是什么,有下述观点:

● 网络教育是一种手段

从网络是一种手段演绎出网络教育是基于网络支持的教育手段。如张有声认为:“网络教育不是一种模式……网络教育是一种手段”。6持这一观点的人强调:任何人都可通过网络学到东西,对于在校生,他们除了以课堂面对面的学习外,也可借助于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补充。

● 网络教育是一种学习方式

从网络是一种环境演绎出网络教育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人认为:“网络教育是以计算机、多媒体、通信技术为主体,以学员个人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7

● 网络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从网络是一种文化演绎出网络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对人类教育自由的崇尚与人性自然的顺应,即为人类的教育消除各种限制与障碍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而是一种观念。是将教育融会于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之中,按需求教育者的生存方式、生存需要、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生活状态、生活喜好,来设计提供多种教育的形式,指导需求教育者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积极地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形式来寻求教育”。8

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教育是一种后现代教育。网络教育会促使国家由“大众学校教育的潜在垄断提供者变为通过市场使消费者有权选择教育,而构建一种允许多样、选择、自由的消费者的制度理性”。9

我认为在研究成年学生通过网络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时,应将网络教育界定为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还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网络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工具所特有的易于跨时空沟通、互动、共享信息的开放、平等的无中心网状环境来发展学生个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个体为本的理念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在网上学习过程中,网络无时无刻不在以工具、环境、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网络教育也无形中在以手段、方式、理念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正像吴刚所述:“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涵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10

关于适应和学习适应性有如下观点:

● 适应(adaptation)是指个体与环境达到和谐关系的动态过程。

● 适应性(adaptability)是指个体与环境在适应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能力。

● 学习适应性(learning adaptability)是个体“超越学习情境中的障碍的倾向”11或“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也即学习的适应能力。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能提高学业成绩;相反,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则会导致学业不良。” 12我认为,学习适应性应包括学习观念的适应、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式的适应等三个层面。

2. 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的问题

● 现实中存在学习不适应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适应不良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国外研究显示,约有22%的学生具有中等的或严重的情绪缺陷”。13

网上大学凭借跨越时空的特质,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但是网络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与其他教学形式一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适应所有的人。北京蓝色调查公司于2000年2月首次开展的以“为什么选择网络教育”为主题的包括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的群体构成、就读动机、学习目的、疑点困惑等项目的市场调研结果也可说明这一问题。14

● 很少关于网络教育中学习适应性的实证研究

网络教育虽然在西方已有近10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很少关于学生对网上学习体验的调查和从学生视角对网上学习进行评估的研究。虽然有些,如“尽管学生也指出这种远程课程强化了分离和被动学习的感觉;但学生也同时指出,最大的益处是一种控制学习环境的感觉,如什么时候观看、什么时候中断、一个特定时间段收看多少内容等都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15但为数太少。

● 使人们增强适应快速变化的不稳定环境的灵敏性

人类资源开发的实践者们持此观点,认为:可依据学习效果,将学生引向采用适合特定学习环境的学习风格,从而创立快速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条件。

我认为,通过研究可较准确地了解目前中国网上学生的学习适应程度,并通过分析找到导致不适应问题的因素,给出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对策。

3. 怎样研究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的问题

适应性属心理学术语,学习适应性属学习心理学术语。所以人们在研究学习适应性问题时较多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用现成的心理学测试量表去研究

如研究中小学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人常采用aat-学习适应性测试量表。该方法的缺欠是不适合成年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测量。

● 用访谈加经验分析方法去研究

有研究者采用访谈加经验分析的做法,了解学生对下述4个方面的体验。(1)在远程课程中使用技术的体验;(2)对指导者的教学技能的评价;(3)学习资源的可获性;(4)对学习环境的感觉等。该研究所获得的最有意义的结论是:绝大多数的被测学生(一组为100%,另一组为75%)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再次选用远程学习这种形式来学习。16但这一研究的局限是,它只是针对利用交互电视和事先录制的录像带两种技术支持下的远程学生的学习体验的调查,并未涉及网络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

也有学者从远程教师对远程课程的评价来研究远程教育更适应于哪一类群的学生。经对40位教师、29位网站管理者、2个国际公共广播用户和1个学习中心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1)经优化设计和组织的远程课件,其有效性与传统面对面课程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样的影响并获得同样的满意度;(2)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便利性课程,使它们特别适合成年在职人员和要求更新、再训或再获认证的专业人士;(3)远程课程的有效性与个体学生的动机和个性特征有关,它更适合于成熟的、有内在学习动机和更自律(可自学或自我调整)的学习者;(4)远程课程不适合没有经验的学生或新生及不能自导、阅读能力差或没有先前的远程课程经历的学习者;(5)通过因特网交互多媒体技术传递的远程课程其最大优势就是课程以24小时/天,7天/周向学生全方位开放。17该研究的缺憾是:(1)没有从学生的经历去了解远程课程的适应性;(2)远程课件是以videotape手段为主,而不是以internet为主;(3)调查对象多为西方老师,不包含任何亚洲或中国的老师或网络教育的辅助人员。

还有学者从学生的视角对影响远程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学生的独立性和学习环境是学生是否适应远程学习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数据来自对两所澳大利亚大学远程学生的调查)。其中独立性受来自社会环境(学生的经济状况和得到的社会支持)、动机(学生出于就业需要、个人内在需要、对学术追求、对经济的考虑)、时间(学生可用于学习的时间总量、可用来一次持续学习的时间、是否有规律地安排学习时间)、分离(地理距离造成的师生分离、缺少支持的感觉、学生自我选择的分离)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环境受来自物理环境(学生学习时可用的空间、学生所需要的独处的不受干扰的学习条件、学生所需要的学习设施、学生的经济限制)、学习准备(查阅学习指导手册、收集参考材料、制定学习时间表)、学习模式等因素的影响。18

另外,还有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研究学习适应性的。

● 用可测的稳定性来说明抽象的适应性的程度

艾什比认为: “一种行为方式是适应的,它就能使基本变量保持在生理学的限制之内。”19他试图将抽象的适应性转化成可测的稳定性来说明适应性的程度 。这一点对通过学生学业的稳定性作为测量其学习适应性的一个子项是有理论上的支持的。

● 通过学习风格来研究学习适应性

还有人从学习风格和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风格性向(the learning style orientation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learning outcomes)间的互动效果来研究学习适应性问题。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学习风格匹配研究,得出当学生的学习风格与老师的不相匹配时则可帮助学习者开发适合环境要求的学习能力,并可通过培训增强学习适应性。20

● 生物进化与学习适应性

还有学者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研究学习适应性问题,提出根本的适应过程就是进化过程。而“进化的网络包含遗传的学习性向,可描述为(1)最初的条件引导学习在正确的方向上。(2)行为的趋势是加强意识到的不同环境间的差异,从而决定改变输入刺激物以促使适应变化的学习。(3)达到所希望的稳态的能力。”21这一观点从理论上支持了上述的从可测的稳定性来说明适应性程度及通过学习环境中的学习风格性向来研究学习适应性的可行性。

● 组织管理与学习适应性

阿尔文·托夫勒从组织的角度研究适应性问题并指出:“为临时目的组建的组织将大大地增加。从永久性的形式变成临时性的形式,这一变化实际上是社会组织对社会高速变革的现实做出的广泛而根本性的适应。”他认为:分散的为各种需要服务的小组织,它们提供服务的前提不是为了造就一个静态的能从事生产的工人,而是为了使个人能够适应经常发生的变化。22

这一观点对打破学校体制一统化,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去探寻一种不是僵化的而是弹性的网络大学结构,从而创设一种适应分散的学生在网上学习的服务环境是很有启发的。

我认为,在研究中国网上成年人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时,其方法和视角都不能只局限在学习心理学范畴,而是要延伸到社会、文化、管理、技术、高等教育等领域。因为这些都构成了成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并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适应性。





相关文章

相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