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应用文论文写作
->
教育学
->
历史学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2]
历史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教育教学
本类阅读TOP10
·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
·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
·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评价
·
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
·
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
·
浅谈清末法律修订的政治经济原因
·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代表们
·
"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
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
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
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
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
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
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
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
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
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CPA行业
管理学
战略竞争
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
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
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
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
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
经济学
中国经济
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
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
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
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
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
企业文化
文化类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
美学
音乐
影视
艺术理论
社会学
伦理道德
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
农村研究
教育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理工科
理科相关
统计学
物理学
工业设计
交通
土建水利学
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
通信学
化工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
电子商务
文学
外国语
人物研究
哲学
哲学相关
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逻辑学
政治
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法律
行政法
法学理论
司法制度
经济法
民法
医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其他
文秘
公务员考试
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
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
教育教学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2]
作者
:未知
来源
: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
: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2]
发布时间: 2003-12-21 作者:张文木
目录
一、 控制印度洋:拿破仑争霸世界的首选目标
二、控制印度洋:19世纪末英俄在阿富汗狭路相逢
三、会师印度洋: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的“最后使命”
四、控制印度洋:20世纪末美苏决战阿富汗
五、新棋局 ,老棋谱
大国争霸世界的活动基于对世界地缘政治的基本认识。研究从拿破仑与英国争霸迄今三百多年的世界政治史不难发现:不管大国角逐世界霸权的“棋局”如何变化,但对弈者所用的“棋谱”及其最终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标大体是相同的。
一、 控制印度洋:拿破仑争霸世界的首选目标
拿破仑战争是资本全球化以来法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并由此开辟资本多极化历史进程的战争。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开始考虑取代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战略。基于他对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认识,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他认为:“要在(印度)这样遥远的战场打胜仗,就必须有一个中途阵地作为进攻基地。埃及离土伦六百法里,离马拉巴尔(位于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这样一个进攻基地。法国如果能够在(埃及)这个国家里牢固站稳脚跟,那么它迟早会成为印度的主人。广大的东方贸易也会回到红海和地中海这条古道上来。这样,一方面,埃及会代替圣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岛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会成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个兵站。”【2】 “牢固地占领(埃及)这个国家是远征印度整个计划的基础。”拿破仑确实曾计划出兵占领印度,他说:“出兵印度的日期一决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舰、六艘巡洋舰和十五艘大运输舰的舰队,就应装载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粮食弹药从布列斯特出发。”【3】
拿破仑在战争实践中提出他的关于世界地缘政治及其战略。他说:“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4】 “如果亚历山大(埃及北方港口)的防御工事已经完成,那这个城市就会成为欧洲最强固的要塞之一。”据此就可以“把印度和欧洲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作为自己左右两臂的依靠了。如果只靠当地的条件就能决定城市的繁荣和大小,那么,亚历山大较之罗马、君士坦丁、巴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更应该成为世界首都了。”“从开罗到印度和从巴荣讷到莫斯科是一样远的。六万大军乘五万头骆驼和一万匹马,带着五十天的干粮和六天的饮水,用四十天时间就可以走到幼发拉底河,再用四个月可以走到印度海岸,出现在渴望摆脱压迫的塞克教徒、马拉提人和印度斯坦半岛各民族中间;”“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5】 “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业已丧失,法国需要有能够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6】拿破仑为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 ⑵仁拱⒏缓挂煌ビ《龋煌夥ü俚酪晾式ビ《取⑽ü┯α甘巢⑽ň挪ㄋ雇逡磺懈劭凇!《⒖刂朴《妊螅海保故兰湍┯⒍碓诎⒏缓瓜谅废喾?/P>
拿破仑战争失败之后,俄国一跃成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大国争霸世界的主角转移到英国和俄国之间,与此同时,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美国作为新兴的一极,也在大西洋的西岸悄悄崛起。
彼得一世和叶卡德琳娜统治时期(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是一段对未来俄国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时期。1682年彼德一世即位随后便开始为俄国争夺出海口的战争,通过历时21年的“北方战争”,俄国打败瑞典并于1721年与瑞典签订尼斯塔德和约,俄国获得北方出海口。1762年叶卡德琳娜即位,继续彼德一世向世界扩张的事业,调兵南下,迫使土耳其签订库楚克·开纳吉条约(1774年)和雅西条约(1792年),俄据此占领阿速夫、刻赤等地,取得在黑海海峡自由航行的权利,获得土耳其对克里米亚合并(1783年)的承认,并将俄国疆土扩展到第涅伯河。
然而,当时沙俄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大西洋,而是印度洋。1725年彼德一世临终前在遗嘱中向后继者明确了他关于世界地缘政治的思想及争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连续的战争。在黑海边上建立船坞,在黑海边和波罗的海沿岸攫取小块土地,这对实现我们的计划是必要的。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如有可能应重振古代与黎凡特(今中东和巴尔干南部)的贸易,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再需要英格兰的黄金了。”【7】 俄国和英国在联合与拿破仑作战的之初,就开始了争夺印度洋的斗争。为了打通通往印度洋的战略通道,1804年,俄国入侵伊朗。1807年5月伊朗国王与法国拿破仑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对英宣战。7月,法国与俄国议和,法国停止援助伊朗。英国乘机恢复与伊朗谈判,1809年,伊朗与英国订立草约,同意和法国及与英国敌对的一切国家断绝关系;英国应允在伊朗对俄国交战期间对伊进行财政援助。同年,伊朗与土耳其缔结同盟,对俄作战。土耳其战败并于1812年与俄缔结和约。俄国在西线联合英国等国打败拿破仑后,便全? Φ魍纺舷虏⒁跃缘挠攀破仁挂晾视冢保福保衬辏保霸略诠爬锼固褂攵砉┰家楹停黄雀钊酶衤臣堑鹊厍桓瓒砉倘嗽谝晾实淖杂擅骋兹ǎ厮岸ㄎ担ィ煌舛砉老碓诶锖I柚媒⒍拥奶厝ǎ晾试蚍牌诶锖1S泻>娜ɡD闷坡厥О芎螅⒍碓诒庇《妊蟮拿苎杆偌せ!?BR> 俄土和约与俄伊古里斯坦条约使俄国势力扩展到黑海和波斯湾地区,对英国在北印度洋的海权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并迅速引起英国的反击。1814年11月,英国和伊朗签定条约,规定英国对伊俄划界有“仲裁权”;如伊朗和欧洲国家发生战争,英国将每年给伊15万英磅的支援,但其用途须经英国公使认可。如阿富汗对印度采取军事行动,伊朗即对阿富汗采取行动。伊朗获得英国的财政支持后,再次向俄国挑战。1826年7月,伊俄战争爆发,伊朗战败。1828年2月,伊朗与俄国签订土库曼恰伊条约,宣布放弃在南高加索的一切权力,偿付2000万卢布赔款,同意俄国在伊朗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1837年10月至1838年8月,伊朗在俄国的支持下围攻赫拉特汗国,以弥补在高加索失去的利益。赫拉特是通往印度的要地,因而英国立即以武力相威胁,迫使伊朗撤兵;同时英国派代表到喀布尔要求与阿富汗缔结反俄国的同盟。阿富汗提出要收复被侵占的领土的要求,英国予以拒绝并出兵阿富汗。1856年10月,伊朗再次兵赫拉特,英国向伊朗开战,1837年3月,英伊缔结和约,伊朗保证不再干涉赫拉特内政。一旦赫拉特与阿富汗冲突,即请求英国调停。
19世纪40年代,欧洲普遍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遭俄国沙皇的野蛮镇压,俄国在欧洲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已经衰落。俄国决定趁机夺取黑海海峡,将势力扩展到巴尔干半岛。1853年,俄国和土耳其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国、法国和撒丁王国先后参加了对俄国作战。1856年俄国战败,战争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俄国丧失在黑海驻扎舰队的权利,黑海沿岸的要塞全部拆除,比萨拉比亚南部的一块土地划给土耳其。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俄国对中亚的市场和资源需求增大的同时,对外扩张力度增大。1865年俄军攻下塔什干城,侵占了浩罕大部分土地。1867年俄国击败布哈拉,建立保护制度。沙皇以所占的草原地区和中亚诸汗国的土地,成立了一个直属陆军的土耳其斯坦省,此后便将的目标直逼进入印度的最后的屏障──阿富汗。
另一方面,英国从南方对俄南下的战略进行了有力的反制。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上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1839年和1878年英国两次出兵阿富汗,占领坎大哈,进逼喀布尔,迫使阿富汗承认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877年至1881年俄国对土库曼进行军事征服。1884年,英国怂恿阿富汗艾米尔把北部边界尽力扩张───现在阿富汗北方出现的五个独联体国家帮助西方人更好地实现了这个愿望,俄挥师南下占领原属伊朗的梅尔夫。1885年,俄阿两军交火,阿富汗军队战败,俄军占领阿富汗班吉,此事几乎引发起英俄之间战争。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向议会提出拨款1100万英磅的要求,并计划由黑海进攻俄国。俄政府闻讯,要求并获得德奥及法国的支持,迫使英国妥协。1885年9月俄国和英国签订《伦敦议定书》,在牺牲阿富汗基础上达成划分阿富汗边界的原则。同年英国占领朝鲜巨文岛,准备一旦俄国向印度洋突进并由此引发英俄在中亚冲突,就在远东地区牵制俄国。这一策略后来为1902年1月30日英国和日本签订的同盟条约所代替。时任外交事务次官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之一的寇松说?quot;阿富汗、里海以南的地区、波斯湾……对我说来是一局正在下的棋盘上的方格,这盘棋的赌注是世界统治。“【8】
与20世纪下半叶美苏争霸的演变进程十分相似。19世纪后半叶,当时的欧洲两大霸主英国和俄国的关系也是一种”冷战“关系:双方从欧洲到巴尔干最后到印度洋北岸地区,进行激烈的地缘政治争夺,却没有发生一对一的直接军事冲突。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20世纪初,此时美国、德国、日本作为新兴的大国迅速崛起在相当的程度上对英俄两国的霸主地位构成挑战并引起英俄的恐慌:1907年8月31日,英俄两国签订和解协约:协约将伊朗一分为三,北部属俄国势力范围,东南部属英国势力范围;双方表示不干涉西藏内政,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西藏进行交涉必须通过中国政府。至此,自拿破仑战争后,英俄两国争霸世界的”冷战“,在通往北印度洋的道路枢纽即中亚阿富汗地区结束,俄国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衰落下去。无独有偶,六十多年后,美苏争霸世界的战略行动最终又在阿富汗狭路相逢,苏联被迫于1989年从阿富汗全部撤军,此后苏联解体和美苏冷战的结束。1999年,西方军事突入巴尔干俄国传统地区,发动科索沃战争,此时的俄国已无力反制,世界也因此避免了1914年也是因俄国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塞尔维亚所引起的大悲剧。
三、会师印度洋: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的”最后使命“
在两次大战中,值得研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结局。尽管这场战争的重点基本上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但随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和日本的战略目标最终锁定在印度洋。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并迅速向南中国海推进,到1942年夏,先后占领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印尼、关岛、威克岛、新几内亚一部分、阿留申群岛以及太平洋上其他许多岛屿。1940年9月4日,德国派高级官员施塔默尔去东京协调战后利益划分立场。日本近卫内阁草拟了日方的建议,互相承认欧洲和亚洲?quot;新秩序”;互相承认日本在远东、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和非洲的“生存范围”。日本的生存范围伸展到印度,日本决定使用武力达到它的目的。27日,日本、德国、意大利在相互承认各方的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在柏林签订三国条约。据曾任当时日本外务大臣的重光葵在狱中写的《昭和的动乱》一书中披露,“关于对苏作战,他(希特勒)从政治观点出发,认为大军南侵,从乌克兰进攻高加索,将石油控制在手,可断绝英美从波斯湾方面对苏的援助,使德国的势力伸展到中亚细亚,再与印度方面的日军遥遥相对,取得联系。日本军部从缔结三国同盟以来,也是这样考虑的。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败后,仍与陆军一起,电令在柏林的野村武官,劝希特勒调德军进攻高加索。”【9】
二战中德日会师于北印度洋的计划在印度人写的著作中也得到证实。巴盖特o 拉姆o 泰勒瓦尔(Bhagat Ram Talwar)在回忆录中曾记录自已在阿富汗为争取德国支持其反英活动,与纳粹德国外交官的几次会谈。他写道:纳粹外交官员亲口告诉他“德国人显然并不想占领整个俄国领土,他们的战略只是想在占领部分俄国领土后,将在俄国的军事力量与中东的军事力量会合。我问他这是否意味着德国军队将从俄国进入伊朗和伊拉克进而会师中东地区。他说:‘不错’。如果他们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力量阻挡他们去完成他们的最后使命。”“另一方面,鲁斯穆斯(Rusmus另一德国外交官)正期待着德军在打败俄国、征服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后,直逼印度边界。” 【10】
不难发现,20世纪希特勒与英国在大西洋地区及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争霸,几乎就是19世纪拿破仑争霸世界战略在欧亚地区的重演:希特勒在大西洋及欧洲大陆与英国争霸,他由西自东,继而向印度洋北岸地区推进,最后与拿破仑的命运一样,兵败俄罗斯;日本在太平洋及亚洲大陆与主要对手美国争夺霸权,自东向西,最后向印度洋北岸地区推进并由此强行确立排斥欧美的“大东亚共荣圈”。与拿破仑、希特勒在俄罗斯的命运一样,日本军事力量也被拖垮在中国大陆;与拿破仑失败后的政治后果相似,德国和日本失败后,世界再次重复两霸“冷战”的历史,不同的只是19世纪英俄争霸在20世纪为美苏争霸所代替。
四、控制印度洋:20世纪末美苏决战阿富汗
二战后核武器的出现是一件其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为过的事件。由战争促进的热兵器更新到此已臻极限并开始进入自我否定阶段,此后,建立在外层空间的技术之上的有限战争就成了世界战争的主要形式。这使二战后迄今五十多年竟没有爆发类似前两次规模的世界大战。然而,仅凭战争形式的变化并不能预言,和平与发展就成?quot;时代的主题“(或主旋律),因为现代战争是生发于私有制的资本运动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规律:有资本竞争,就会有资本全球化和资本多极化的矛盾;这种矛盾不可避免要产生民族国家因市场经济发展而造成的对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的日益增长的需求。【11】只要这种需求持续增长而国际社会又不能保证对有限资源在民族国家间的计划和公平分配,那么,霸权与反霸权及由此产生的国家间的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与拿破仑失败后的国际形势一样又不一样。19世纪初拿破仑失败使欧洲大国力量失衡,造成沙俄帝国的崛起及与此相应的英国和俄国的争霸;20世纪4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失败再次造成俄国人以苏联名义称雄并与英国霸主地位的继承者美国争霸的政治形势。尽管霸主关系已由原来的英俄转为美苏,争霸的重心由原来的大西洋进一步扩大到太平洋,战争手段已由火炮转为核武器,但大国对弈的”棋谱“却没有多大的改变:两洋西东合围与反合围,继而争夺巴尔干和中南半岛,最后决战于北印度洋仍是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基本路径。
战后美苏争霸最先从欧洲开始。纳粹投降后,德国被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分区占领,位于苏联占领的大柏林市则?quot;盟国柏林城防司令部”属下四国军队管理。经过激烈的角逐﹐德国被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德国分裂是美苏霸主在西线妥协及其分赃的后果,双方通过此次及后来的几次“柏林危机”,大体锁定了各自在西欧的势力范围。西欧第一次柏林危机刚结束,美苏立即挥师远东地区。双方以北纬38度线为界将朝鲜一分为二。1949年10月1日,与苏联保持良好的政治合作关系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美国意识到它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有可能因中苏联盟将大面积地丧失。1950年6月美国军事介入南北朝鲜冲突。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与北朝鲜军队一起抗击美国的侵略。1953年7月26日,美国被迫于板门店在《关于朝鲜军事停战协定》上签字。与柏林危机的后果一样,美苏两霸通过朝鲜战争在东北亚锁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1953年10月1日,美国与韩国在华盛顿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9月8日,美国同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在菲律宾签订旨在防?quot;共产党侵略“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2月2日,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总部设在泰国首都曼谷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第一次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后,美苏两霸争夺世界的重心从西东两翼转向地中海及中东地区和南中国海及中南半岛,以填补英法旧殖民主义离开这一地区时留下的霸权真空。
英法在苏伊士运河有着巨大的地缘战略利益。1952年”七月革命“后,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新政府要求英国无条件撤出埃及。1954年,英埃签订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全部英军在协定签订后20个月内撤出埃及。1956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英法支持下,出动大军分四路侵入埃及。31日,在所?quot;调解”被埃及拒绝后,英法出动飞机对埃及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苏伊士等城市狂轰滥炸。11月1日,联大召开紧急会议,3日,联大以59票对5票的绝对优势通过立即停火和撤军的决议。在美苏强势要求下,12月22日,英法军队完全撤出埃及领土。1957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战略,认为,二战后中东地区英法力量受到削弱,无法维持原有的殖民统治,被迫撤出一些地区。美国应当填补英法走后留下“政治真空地带”,“并将苏联的影响排除出这个地区。”【12】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发生革命,成立共和国。1959年伊拉克新政府宣布退?quot;巴格达条约组织“,转而对苏联采取友好政策,1959年3月,伊拉克与苏联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苏联开始向伊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苏联势力此后在伊拉克迅速扩展并在美国扶持的”巴格达条约“链条中撕开缺口。1958年初,黎巴嫩国内发生有共产党积极参加的罢工罢市,5月罢工转向起义。7月15日下午,美国海军陆战队应黎巴嫩政府之邀在贝鲁特登陆。7月16日,苏联政府宣布,苏联陆军和空军在南高加索和土耳其斯坦举行军事演习。8月21日,联合国紧急特别会议通过阿拉伯十国提案,责成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作出实际安排,迫使美英军队在11月实现撤军。在各方的压力下,美国于10月25日撤走军队,结束对黎巴嫩三个多月的军事占领。
20世纪60-70年代,是苏联向美国世界霸权地位从欧洲和亚洲西东两翼经中东地区和中南半岛逐渐向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地区发起最凌厉攻势并连连得手的时期。
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及其结果,”刺激了苏联军方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的决心和信念“并”促使赫鲁晓夫政权垮台“。【13】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在全球范围对美国展开争霸攻势。与赫鲁晓夫不同的是,勃列日涅夫战略出击方向直奔主题,这就是:打通中亚,控制波斯湾,进军印度洋,。
古巴导弹危机也促使美国加大军事介入全球事务的力度。60年代中期。,美国策动南越政变并直接卷入战争。就在美国被拖在越南战场和中美关系即将改善之际,苏联影响迅速向印度推进。1971年7月9日基辛格访问中国并于15日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于是1972年访华;1971年8月8日至12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访印度,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条约》;1977年3月,印度国会大选,人民党德赛获胜组阁。印外交开始恢复不结盟特点。1980年1月,英·甘地再度执政,2月12日至14日,葛罗米柯访印,向英·甘地转交了一封勃列日涅夫的信,并与印外长讨论了阿富汗问题。4月16日,英·甘地在访问坦桑尼亚期间,谈到阿富汗问题时说“我反对一切干涉”,“但只有其他国家停止谴责苏联,并向苏联保证它的利益不会受到威胁时”,“苏联才能撤军”。7月7日,印度宣布承认越南在柬埔寨扶持的韩桑林政权,立即得到苏联的赞扬。
与南也门和埃塞俄比亚发展战略合作关系是七十年代苏联实现印度洋战略的另一重要环节。如果说控制越南和印度意味着从东西两面控制马六甲海峡,而控制当时的南也门和埃塞俄比亚则意味着钳住了西方经曼德海峡和亚丁湾北上波斯湾的咽喉要道。
相关文章
:
相关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