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应用文论文写作
->
教育学
->
历史学
-> 浅谈辽宋金代的天地山川鬼神等崇拜
历史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教育教学
本类阅读TOP10
·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
·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
·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评价
·
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
·
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
·
浅谈清末法律修订的政治经济原因
·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代表们
·
"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
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
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
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
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
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
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
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
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
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CPA行业
管理学
战略竞争
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
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
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
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
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
经济学
中国经济
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
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
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
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
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
企业文化
文化类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
美学
音乐
影视
艺术理论
社会学
伦理道德
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
农村研究
教育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理工科
理科相关
统计学
物理学
工业设计
交通
土建水利学
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
通信学
化工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
电子商务
文学
外国语
人物研究
哲学
哲学相关
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逻辑学
政治
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法律
行政法
法学理论
司法制度
经济法
民法
医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其他
文秘
公务员考试
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
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
教育教学
浅谈辽宋金代的天地山川鬼神等崇拜
作者
:未知
来源
: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
: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各民族几乎无例外地经历了原始宗教崇拜的发展阶段。原始宗教包括了对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湖海,以至动物、植物等的广泛崇拜。辽宋金代的各民族以不同形式保留了此类崇拜。多神崇拜与宗教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多神崇拜往往并无专门的宗教团体或信徒。宋代祠庙往往有庙祝,“无非假鬼神以疑众”。(1)但庙祝们各据祠庙,并未如僧道那样组成宗教团体。多神崇拜流行于各民族社会的上层至下层,其仪式或耗资巨大,而劳民伤财,或简单朴素,而虔诚尽敬。多神崇拜往往是为祈求今世的福祉,而宗教更包括了对冥福的追求。
一、宋朝的多神崇拜(一)皇室的天地祖宗崇拜:按照君权神授之说,“有天下者,莫重上神之报;为人子者,莫严宗庙之承”。(2)宋朝对前代的吉礼有因有革。北宋前期,“岁之大祀三十”,“中祀九”,“小祀九”。其祭祀对象包括昊天上帝(这不同于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皇地、天皇大帝(北极星,号称“星中之尊”)、五方帝(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神州地等。五方帝中的赤帝代表火德,宋人认为本朝“以火德上承正统”,故奉赤帝为感生帝。农业社会中代表土地和谷物,则有太社和太稷。“岳、镇、海、渎之祀”则包括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恒山后避宋真宗名讳改称常山),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东、西、南、北四海和淮、江、河、济四渎。祭祀制度在宋朝各代也稍有变更。南宋初,人称“祖宗以来,每岁大、中、小祀百有馀所,罔敢废阙”。祭祀的神总计一千几百个。各种祭典都有繁琐的礼仪,被祀诸神又有各种搭配。如“冬至祀昊天上帝,以太祖配”,宋朝各代皇帝都作为在天享受祭祀的神灵。(3)
三年一次南郊祭天,即昊天上帝,是皇家最隆重的祭典,皇帝“亲郊,合祭天地,祖宗并配,百神从祀”。(4)南郊又是最劳民伤财的祭典。宋太宗时,“三岁一亲祀郊丘,计缗钱常五百馀万”,宋真宗时增至700馀万,而宋仁宗时“明堂”,增至1200馀万。(5)
按古代的传统,装神弄鬼的宋真宗亲往东岳泰山封禅,又至河中府宝鼎县祀汾阴后土,作为祭祀天地的空前盛典,为自己装潢门面。(6)“东封八百馀万,祀汾阴,上宝册又增二十万”,加之崇奉道教的巨额支出,使财政陷入困境。(7)
宋朝天子吉礼中的每一位神,都被赋予专门的庇佑功能。相传商的祖先“高辛妃简狄吞燕卵而生契”,于是“後王以为官”,特设名为高之祀。(8)南宋初,好色的宋高宗在逃难时丧失生育能力,他除了寻医问药外,也乞灵于高,为此举办了隆重的亲祀礼,由宰相秦桧出任亲祠使,本人先“斋于内殿”。(9)今存一首臣僚颂诗说,“则百斯男自可知”,“掖庭应已梦熊罴”。(10)这种迷信活动自然毫无效验,宋高宗最后仍不得不传位于宋太祖的後裔宋孝宗。
在多种神灵中,享有特殊地位的还有孔子和姜子牙,宋朝分别设文宣王庙和武成王庙,又以前代和本朝的名儒和名将“配享”与“从祀”。(11)(二)家庙、祠堂和家神:宋朝文武大臣也可依规定立家庙。(12)皇帝的宗庙和大臣的家庙实际上是将敬祖与信神混为一体了。北宋名臣富弼致仕後,“每早作”,“瞻礼家庙”。(13)宋神宗“皇后侄向子骞妻周氏”对“世间禳事又素所不信,但默祷家庙求”。(14)宋高宗特准秦桧以最高规格营建家庙,又“诏令礼器局造秦桧家庙祭器”。秦桧死後,其养子秦对家庙所占的风水宝地恋恋不舍,而宋高宗又毫不留情地收回赐第,在其家庙旧址上营造德寿宫。(15)这件事也反映了两人勾心斗角的一个侧面。臣僚有资格设立家庙者,一般须撰文“祭告家庙”。(16)
南宋时,因儒学者创议,品级不够设家庙者又另立祠堂。祠堂内“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17)在抚州金溪的陆九渊家族,“每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致恭于祖祢祠堂”。(18)宗族的祠堂在宋以後更为流行。平民百姓也有以祖宗为“家神”。他们认为,“祖宗英灵毋有不阴相子孙”。如“信州永丰石井张税院者,家事家神甚谨”,“家人日夕祷之,以冀阴相”。(19)(三)各州县的山川、圣贤等神灵崇拜:国家级的吉礼由皇帝和大臣主持,各州县和民间不得僭越。但各州按朝廷的规定,“祭岳、渎、名山、大川在境内者,及历代帝王、忠臣、烈士在祀典者”。各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20) 地方官遇到自然灾害尤其重视对山川神的祈祷。南宋陆九渊任荆门知军,当地“不雨弥月,龟坼已深”,他“谨以元酒茗饮,蓬莱之香,清陂之莲,就所居青田石湾山顶,除地为坛,昭告于是乡五方神祗”。後又“卜日为坛於蒙泉山顶,刑鹅荐血”而“祷雨”。(21)朝廷对各地重要山川之类,往往设立神祠,由朝廷特赐庙额。如江州大孤山圣母祠,宋高宗时赐额显济。泾阳县泾水神祠,宋徽宗时赐庙额普贶。(22)
各州县城的城隍庙,成为宋代神灵崇拜的一大热门。“其祠几遍天下,朝家或锡庙额,或颁封爵”,“至于神之姓名,则又迁就附会”。如“台州则镇安庙,顺利显应王,吉州则灵护庙,威显英烈侯”,“彭州既有城隍庙,又有罗城庙,袁州分宜县既有城隍庙,又有县隍庙”。“神之姓名”,有隆兴府、赣州、建昌军等八个府州军都说是汉代灌婴。宋孝宗时,李异任舒州知州,“有德于民,去郡而卒,邦人遂相传为城隍神”。(23)南宋末,“赵汝澜知澧州”,自称“生为太守,死作城隍”,他死後,当地士民居然为之“建祠立碑”。(24)真可谓是五花八门。
宋代的土地庙崇拜十分普遍。实际上是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大至州县,小至一家旅店,也可有“本店土地”。(25)朝廷对一些土地庙也加封号,如“莆田县迎仙驿土地神祠”,南唐时“封平康侯”,宋朝不断加封,最后为“民显济孚泽侯,妻封协惠夫人”。南宋抗金名将吴在和尚原大败金军,宋廷特令对当地的土地、山神祠加封,“山神封康卫侯,土地封保安侯”。(26)
宋朝另一类地方祠是历代和本朝的忠臣义士祠庙。永康军导江县李冰庙“爵封至八字王,置监庙官视五岳。蜀人事之甚谨,每时节献享及因事有祈者,无论贫富,必宰羊,一岁至烹四万口。一羊过城,则纳税钱五百,率岁终可得二、三万缗,为公家无穷利。当神生日,郡人醵迎尽敬,官僚有位,下逮吏民,无不瞻谒”,成为宋代有名的大祠庙。开封又为之另立二郎庙。(27)三国时吴将甘宁的昭勇庙在兴国军永兴县池口镇,本人封至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妻熊氏封顺夫人,“并封其二子曰绍威侯,曰昭灵侯,女柔懿夫人”,“江上神祠皆不及也”。陆游途经此地,也“以壶酒特豕”前往瞻谒。(28)“京师二相公庙在城西内城脚下,举人入京者,必往谒祈梦,率以钱置左右童子手中,云最有神灵”,二相公相传是孔子弟子子游与子夏。(29)
对本朝的名人,如在陕西立下战功的王韶、种世衡、刘沪,北宋末名将种师道,在建康死难的杨邦,守德安有功的陈规,战死于海州的张,夺取金占淮宁府与海州,最后战死的陈亨祖与魏胜,都在不同地点立祠。(30)苏缄在宋神宗时抗击交,牺牲于邕州“邕人为缄立祠”,後朝廷赐额怀忠。(31)
另有一些祠神,却未必有其人。“鄂州城内三公庙,其塑像鼎足而居,不知为何神,邦人事之甚谨”。(32)福建兴化军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祈阴护,乃敢行”。(33)广西“横州城外有丛祠,目为婆婆庙,不知何神也,土人颇严奉之”。(34)(四)民间的鬼神崇拜:宋时民间的鬼神崇拜十分广泛。前述各州县祠庙的香火旺盛,都离不开百姓们的出资瞻谒。除城隍庙、土地庙外,民间很广泛的崇拜是灶神,宋人认为,“家有主神,灶为司命,念饮食膳馐之自出”,“司人家一家良贱之命,记人善恶,月晦之日,悉奏天曹”。故人们“切不可对灶吟咏及哭,秽语恶言,烧不净柴,禁厌秽物”,“亦不可用灶火烧香,谓之伏龙屎”。(35)在开封,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市民“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纸钱,帖灶马於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临安市民则“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36)范成大《祭灶词》则反映了苏州一带的民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37)看来民间迷信中的灶神已非正直之神,人们可以通过“酹酒烧钱”等手段,打通关节,实现天上人间的钱权交易。
宋朝已出现若干行业神,如有田神、蚕神之类。农民“以岁十月农功毕,里社致酒食,以报田神,因相与饮乐,世谓社礼”。(38)四川一带“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则用牲报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祠,男女皆唱竹枝”。(39)陆游的《赛神曲》描写了浙东一带的民俗:“击鼓坎坎,吹笙呜呜。绿袍槐简立老巫,红衫绣裙舞小姑。乌臼烛明蜡不如,鲤鱼糁美出神厨。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欢娱,使我嘉谷收连车。牛羊暮归塞门闾,鸡鹜一母生百雏。岁岁赐粟,年年蠲租。蒲鞭不施,圜土空虚,束草作官但形模,刻木为吏无文书。”(40)反映了贫苦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宋代衣着以丝麻织品为主,民间祭祀蚕神,“割鸡设醴,以祷妇人寓氏公主”,相传“治堰”,“诛草”,“沃灰”,“室入外人”为蚕神的忌讳。(41)又如严州有招商神祠,“假懋迁之利,以粒斯民”。(42)传说中造字的苍颉又成为胥吏神,“京师百司胥吏每至秋,必醵钱为赛神会”。(43)另一传说人物皋陶,宋时“州县狱皆立皋陶庙,以时祠之”,这至少是东汉以来的遗风。(44)
宋朝还有所谓淫祠。古人认为,“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45)有宋一代,民间淫祠层出不穷。“潭州妖妄小民许应於街市求化,呼召鬼神,建五瘟神庙”。(46)新安吴十郎“创神祠於家,值时节及月朔日,必盛具奠祭,杀双羊、双猪、双犬并毛血粪秽,悉陈列於前。以三更行礼,不设灯烛。率家人拜祷讫,不论男女长幼,皆裸身暗坐”。(47)又如一刘姓平民,“因衰老,遂供洒扫之职於洞庭之滨”,“假鬼神之说”。他死後,居然被巫祝们建刘舍人庙,“塑而祀之”,“谓其能兴风云,神变化”。(48)
不少南方少数民族也是“畏鬼神,喜淫祀”。他们“初夏徙居数日,以舍祖居”,认为“否则有祸,名走鬼”。瑶人以盘瓠为始祖,每年“岁首”祭祀。(49) 淫祠的出现,大抵都有人装神弄鬼之所致。如“刘良思元充庙祝,伪作神降,破狱出囚”。他被“编置邻州”後,又“逃归,仍前在庙,占据神祝”。(50)“益都屠儿满义”,“绝不畏鬼神,醉经丛祠,辄指画谩骂”。清元真君庙巫祝袁彦隆设法投毒,使满义在“詈神”时七窍流血身亡,“谓义触神之怒而致祸”。於是,人们“争捐金钱入庙,祠宇大兴”。(51)费兖也记载一个相似的故事,“江东村落间有丛祠”,“巫祝附托以兴妖,里民信之,相与营葺,土木盛。有恶少年不信,一夕被酒入庙,肆言诋辱”。於是巫祝们在祀酒中置毒,少年饮後“仆地死”。结果“祈禳者云集,庙貌绘缮极严,巫所得不胜计”。(52)
更有甚者,如荆南府一带,流行“腾邪神”,须“杀人”以祭。(53)在湘阴等地,“多有杀人祭鬼之家,平时分遣徒党,贩卖生口,诱略平民,或无所得,则用奴仆,或不得已,则用亲生男女充代,脔割烹炮,备极惨毒”。(54)“浙东又有杀人而祭海神者,四川又有杀人而祭盐井者”。(55)
宋朝官府经常禁止淫祠。宋徽宗虽耽溺道教,却“诏开封府毁神祠一千三十八区”。(56)宋理宗时,胡颖在浙西路和湖南路“毁淫祠数千区”。(57)
总的说来,宋代神祠的规模和数量超过了佛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信奉神灵,也都利用神灵愚弄他人,或被他人愚弄。神祠对人们不能说没有道德约束力,但人们也有利用神祠为非作恶者。(五)山川神灵的拟人化倾向:除古代圣贤、当代名人外,很多山川等非人的神灵,也往往被赋予人的外形,这应与朝廷对神祠赐庙额和封号有关。按宋神宗时规定,“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爵分侯、公和王三等,女神封号分夫人和妃两等,神仙封号分真人和真君两等。(58)此类封号也会出现一些荒唐的笑料。北宋经学家张载“定龙女衣冠,以其封善济夫人,故依夫人品”。理学家程颐反对说,“龙既不当被人衣冠”,天下“龙女有五十三庙,皆三娘子。一龙邪?五十三龙邪?一龙则不应有五十三庙,五十三龙则不应尽为三娘子也”。(59)
尽管如此,宋代也并非所有的神灵必具人形。宋朝官方的火神是大火。(60)自波斯拜火教传入中土,後称祆教,至唐末大衰。宋时已不成其为宗教,但开封、镇江等地仍有祆庙,其实是作为民间的火神,庙内则有庙祝。(61)宋哲宗时对西夏战争,筑平夏城,“有蜥蜴三见于此,居民祠之,水旱祷即应”。宋徽宗时,“赐庙额昭顺,及封其一曰顺应侯,二曰顺贶侯,三曰顺佑侯”。(62)三个蜥蜴居然成神封侯。南宋临安为一白猿建庙,作为“福神”。(63)又如“大江以南”有名为“五通”等神祠,“村村有之”,传言其形“如猴猱,如龙,如虾蟆,体相不一”,“大抵与北方狐魅相似”。(64)“宣州南陵县旧有蜂王祠”,“巫祝因以鼓众,谓为至灵,里俗奉事甚谨”,这又是以“蠢蠢小虫”为神灵。(65)又有“乌龟大王庙”,(66)以乌龟作神灵。(67)
二、辽朝的多神崇拜
辽的统治民族虽为契丹族,而礼制方面却以“汉仪为多”。(68)契丹人“好鬼而贵日”,实际上是以太阳为自然崇拜,“每月朔旦,东向而拜日,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以东向为尊,四楼门屋皆东向”。(69)这不同于汉人皇帝上朝,房屋建筑等,以南向为尊。辽朝举行大典礼,“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70)
契丹人的“福神”名“君基太一神”,据说辽太祖时,“君基太一神数见,诏图其像”。契丹人认为,“其神所临之国,君能建极”,“民享多福”。(71)
辽朝依住仿汉制,“设天地、神祗位于木叶山”,为“契丹九庙所在”。(72)木叶山大致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一带,在宋使眼里,其实是一座平常的山,“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丛薄”。(73)传说有神男和神女,分别乘白马和灰牛车“至木叶山”“为配偶,生八子”,成为契丹八部的祖先。辽帝在此举行大典时,“杀白马、灰牛以祭”。(74)宋使彭汝砺赋诗说:“使者东来说契丹,翠舆却自上京还。绣旗铁甲兵三万,昨夜先朝木叶山。”(75)契丹人崇拜“掠胡奥”,汉语译为“赤娘子”,一说是“阴山七骑所得黄(潢)河中流下一妇人,因生其族类。其形木雕彩装,常时于木叶山庙内安置”。(76)
辽朝的另一重要神祗是黑山,位于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境内,当时属庆州。黑山“苦寒”,契丹人认为,他们死後,“魂皆归此”。黑山犹如中原的“岱宗”,即泰山,每年冬至,辽的五京“进纸造人马万馀事,祭山而焚之。俗甚严畏,非祭不敢近山”。(77)长白山也是辽代的一大圣地,传言为“白衣观音所居,其山禽兽皆白,人不敢入,恐秽其间”。(78)
辽朝的神灵尚有火神、(79)路神、军神等。皇帝亲征,“立三神主祭之,曰先帝,曰道路,曰军旅”。(80)契丹人还有鹿神,“每出猎,必祭其神,以祈多获”。(81) 辽朝境内也有一些祠庙。比较特殊的,是在古北口为被俘而死的宋将杨业立庙。不少宋使都为此祠留下诗句,“威信仇方名不灭”,“尝享能令异域尊”。(82)又如“蔚州城内浮图中有铁塔,素著灵验,郡人事之甚谨”。(83)看来此类祠庙与宋朝祠庙相类。
三、金朝的多神崇拜
女真人作为一个落后民族,夺据中原後,不仅接受了“宋故礼器”,连宋帝礼拜的神祗,自昊天上帝以下,也几乎照单全收。金世宗说:“我国家绌辽、宋主,据天下之正,郊祀之礼岂可不行。”(84)
金朝虽沿用宋制,对各种祭神仪式也刻意求工,但因并不占有长淮以南的土地,对若干山川的祭祀,只能采用变通的办法。如“立夏,望祭南岳衡山、南镇会稽山于河南府,南海、南渎大江于莱州”。(85)女真人最初对孔子大不敬,到曲阜“指其像而诟曰:尔是言夷狄之有君者”。後来渤海人高庆绪对他们说,孔子是“古之大圣人”,於是女真贵族又将掘墓者“皆杀之”。(86)金熙宗开始“立孔子庙於上京”,亲“诣文宣王庙奠祭,北面再拜”,称孔子“使万世景仰”。金朝也设武成王庙,降黜一部分历史上的名将,而增加了本朝的功臣为“配祀”。(87)
女真人“本无宗庙”,亦无上京的地名,一般称为“御寨”或“皇帝寨”,建一乾元殿,“四围栽柳”。经汉人建议,方设祖庙,“筑室於内之东南隅,庙貌祀事虽具制度,极简略”。北宋灭亡后,金人驱逼宋宫俘虏一千馀人,“肉袒于庙门外”。後金海陵王迁都大兴府,方设太庙,作为完颜皇室祖宗崇拜的所在。(88)
此外,金朝也设置若干有女真族特色的山川神灵崇拜。长白山作为“兴王之地”,并沿袭辽礼,认为是“白衣观音所居”,“封兴国灵应王,即其山北地建庙宇”。混同江封兴国应圣公。上京护国林神被封为护国嘉应侯,大兴府皇陵所在地大房山神被封为保陵公。泸沟河经常泛滥成灾,“特封安平侯”。金太祖灭辽时驻兵的旺国崖,被改名静宁山,後“册山神为镇安公”。金世宗每年夏秋往金莲川避暑,途经冰井,其孙完颜 (麻达葛)出生,便将此山命名为麻达葛山,後改名胡土白山,“封山神为瑞圣公”。这两座山位于抚州境内,在今张家口一带。此外,叶鲁和完颜谷神“创制女直文字”,也“依苍颉立庙于例,官为立庙于上京纳里浑庄”。(89)
金朝的广阔汉人居住区,仍沿袭原有的多神崇拜。如汾阴后土祠“盖汉唐以来故址,宫阙壮丽”,女真人也“斋洁致祭”(90)金海陵王时,“泰安守不室里”“款谒东岳庙,遍礼群祠”。(91)“绛州骨堆有龙女祠,其下泉一泓,可灌民田万亩左右”,“女真人菩察为郡守”,为龙女的三子立祠。(92)“河中府大旱”,府尹特请高僧祷雨,建造龙庙,“请额於朝”。(93)
四、西夏等的多神崇拜
党项人崇拜鬼神和自然物,“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谓之神明”。(94)即使在佛教发达後,仍有“山神、水神、龙神、树神、土地诸神等”崇拜。(95)西夏景宗元昊即位後,“自诣西凉府祠神”。(96)在西夏文字典《文海》中,还有天神、地神、富神、战神、守护神、飞神等。(97)
大理也存在多神崇拜。在点苍山“中峰之下有庙焉,是为点苍山神,亦号中岳”,民间认为此山“神龙所宅,岁旱祈祷,灵贶昭著”。(98)白族等也有祖宗崇拜,“每岁以腊月二十四日祀祖,如中州上冢之礼”。(99)
位于西部的于阗“俗事妖神”,“喜鬼神而好佛”,(100)除佛教外,也有鬼神信仰。高昌回也“俗事天神”。(101)但侍奉的鬼神已不知其详。(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约束诸庙庙祝》。(2)《宋会要》礼28之9。(3)以上叙事参见《宋史》卷98至103《礼志》。(4)《宋史》卷101《礼志》。(5)《宋史》卷179《食货志》。(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卷75,《宋史》卷104《礼志》(7)《宋史》卷179《食货志》。(8)《事物纪原》卷2《高》。(9)《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6绍兴十七年二月甲辰,乙巳,《宋史》卷103《礼志》。(10)《松隐文集》卷17《宫词》。(11)《宋史》卷105《礼志》。(12)《宋史》卷109《礼志》。(13)《邵氏闻见录》卷9。(14)《夷坚甲志》卷12《向氏家庙》。(1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5绍兴十六年二月癸丑,《宋史》卷109《礼志》,《宋会要》礼12之3-4,《史》卷2《行都南北内》。(16)《海陵集》卷22《焚黄祭告家庙祝文》。(17)《家礼》卷1《通礼·祠堂》。(18)《鹤林玉露》丙编卷5《陆氏义门》。(19)《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後集卷2《家神送物》。(20)《宋史》卷98《礼志》。(21)《陆九渊集》卷26《石湾祷雨文》,《荆门祷雨文》。(22)《宋会要》礼20之60,114。(23)《宾退录》卷8。(24)《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後集卷2《赵守为城隍》。(25)《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1《弃妻折福》。(26)《宋会要》礼2之19——20。(27)《事物纪原》卷7《广济王》,《灵惠侯》,《夷坚支丁》卷6《永康太守》,《夷坚丙志》卷9《二郎庙》。(28)《宋会要》礼2之30,《渭南文集》卷46《入蜀记》。(29)《夷坚乙志》卷19《二相公庙》,《梁溪漫志》卷10《二相公庙乞梦》。(30)《宋会要》礼2之40——44,169,21之62。(31)《宋史》卷446《苏缄传》。(32)《夷坚支戊》卷6《三公神》。(33)《夷坚支景》卷9《林夫人庙》。(34)《夷坚三志辛》卷8《横州婆婆庙》。(35)《海陵集》卷22《祭灶文》,《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後集卷2《灶神现身》,《夷坚丁志》卷20《杨氏灶神》。(36)《东京梦华录》卷10《十二月》,《梦粱录》卷6《十二月》。(37)《石湖居士诗集》卷30。(38)《事物纪原》卷8《赛神》。(39)《太平寰宇记》卷137《开州》。(40)《剑南诗稿》卷29。(41)《蚕书·祷神》。(42)《景定严州续志》卷4。(43)《石林燕语》卷5。(44)《泊宅编》卷4。(45)《礼记·曲礼》。(46)《宋会要》礼20之12。(47)《夷坚支癸》卷3《独脚五通》。(48)《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不为刘舍人庙保奏加封》。(49)《宋史》卷495《抚水州》,《溪蛮从笑》,《文献通考》卷328引《桂海虞衡志》。(50)《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刘良思占充庙祝》(51)《夷坚支甲》卷9《益都满屠》。(52)《梁溪漫志》卷10《江东丛祠》。(5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二月乙巳。(5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行下本路禁约杀人祭鬼》。(55)《宋会要》礼20之14。(56)《宋会要》礼20之14。(57)《宋史》卷416《胡颖传》。(58)《宋会要》礼20之6—7。(59)《鸡肋编》卷下。(60)《事物纪原》卷2《大火》,《宋史》卷103《礼志》。(61)《墨庄漫录》卷4,《东京梦华录》卷3《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至顺镇江志》卷8。参见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62)《宋会要》礼20之144。(63)《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後集卷2《猿为庙神》。(64)《夷坚丁志》卷19《江南木客》。(65)《夷坚支乙》卷5《南陵蜂王》。(66)《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巫觋以左道疑众者当治士人惑於异者亦可责》。(67)关于宋朝的多神崇拜,参见《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年会编刊程民生《神权与宋代社会》,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第十七章第二节程民生撰《多神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2期程民生《论宋代神祠宗教》。(68)《辽史》卷49《礼志》(69)《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70)《辽史》卷34《兵卫志》。(71)《辽史》卷1《太祖纪》,卷116《国语解》。(72)《辽史》卷49《礼志》,《鄱阳集》卷12《再和子育韵》。(73)《栾城集》卷16《木叶山》。(74)《辽史》卷37《地理志》,《契丹国志·契丹国初兴本末》,《宋会要》蕃夷2之10。(75)《鄱阳集》卷12《再和子育韵》。(76)《说郛》卷38《重编燕北录》。(77)《辽史》卷32《营卫志》,卷37《地理志》,卷53《礼志》,《契丹国志》卷27《冬至》,《说郛》卷3《使辽录》。(78)《契丹国志》卷27《长白山》。(79)《辽史》卷49《礼志》。(80)《辽史》卷51《礼志》。(81)《辽史》卷116《国语解》。(82)《苏魏公文集》卷13《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公是集》卷28《杨无敌庙》,《栾城集》卷16《过杨无敌庙》,《鄱阳集》卷4《古北口杨太尉庙》。(83)《夷坚甲志》卷1《铁塔神》。(84)《金史》卷28《礼志》。(85)《金史》卷34《礼志》。(86)《鸡肋编》卷中,《松漠记闻》卷下。(87)《金史》卷4《熙宗纪》,卷35《礼志》,卷105《孔传》。(88)《会编》卷166《金虏节要》,卷244《金虏图经》,《靖康稗史笺证》的《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和《呻吟语》,《大金国志校证》卷33《燕京制度》。(89)《金史》卷6《世宗纪》,卷9《章宗纪》,卷24《地理志》,卷35《礼志》,《松漠记闻》卷下。(90)《夷坚甲志》卷1《黑风大王》,《夷坚支甲》卷2《黑风大王》。(91)《夷坚支甲》卷1《淑明殿马》。(92)《夷坚支甲》卷8《绛州骨泉堆》。(93)《夷坚支甲》卷1《河中西岩龙》。类似记载参见《夷坚支甲》卷2《阳武四将军》,《续夷坚志》卷1《刀生花》,《济源灵感》,卷2《天赐夫人》,卷3《三姑庙龙见》。(94)《梦溪笔谈》卷18。 (95)《甘州黑水建桥碑》,转引自《西夏史论文集》白滨《从西夏文字典〈文海〉看西夏社会》。(96)《宋史》卷485《夏国传》。(97)参见《西夏史论文集》白滨《从西夏文字典〈文海〉看西夏社会》。(98)《大理行纪》。(99)《说郛》卷36《云南志略》。(100)《新五代史》卷74《于阗传》,《宋史》卷490《于阗传》。(101)《契丹国志》卷26《高昌国》。
作者:王曾瑜
相关文章
:
相关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