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水利学

理科相关
统计学
物理学
工业设计
交通
土建水利学
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
通信学
化工

本类阅读TOP10

·对当前监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建筑装饰企业技术管理的要点
·论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室内设计中水管的选择
·浅谈家居装饰的误区
·论城市客运形象设计
·什么是“绿色消费”?(小资料)
·智能型住宅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室内、空间、环境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CPA行业管理学
战略竞争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经济学
中国经济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企业文化
文化类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美学
音乐影视
艺术理论社会学
伦理道德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农村研究
教育学历史学
教育学国学
理工科理科相关
统计学物理学
工业设计交通
土建水利学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通信学
化工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
文学外国语
人物研究哲学
哲学相关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逻辑学
政治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法律行政法
法学理论司法制度
经济法民法
医学医学
临床医学药学
其他文秘
公务员考试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教育教学
黑龙江省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城市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特点的研究,揭示产业结构和体制结构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具有资源、边境、寒地特色的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目标和对策。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全省土地面积45.39万平方公里,人口3628.5万人(1997年),是我国重要石油工业、煤炭工业、森林工业、重型机械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以其寒地、资源和边境的省情特色在国内独树一帜。在我国5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黑龙江省,在世纪之交面临着“二次创业”的重任,面临着既有对资源进入开发后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也有边境开放、寒地开发良好前景的发展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机制转型和优化调整。从历史和发展的观点剖析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的规律,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是黑龙江省跨世纪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1.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状特点

1.1 城市化发展历史

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古代城市化萌芽期、近代城市化雏形期和现代城市化发展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黑龙江省城市化的影响机制不同,城市发展特征各异(表1)。总的来讲,地处边境寒冷地带、基于资源开发的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的特点是近代城市化的突发性和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建国后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①较快发展时期(1949-1957年)。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完成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工业基本建设工程,建成了全国重点项目22项,其间人口非农化水平由24.9%提高到38.8%,城市数量也由5个增加到8个。②大起大落时期(1958-1962年)。受“大跃进”的影响,1960年人口非农化水平高达48.1%,国家调整政策后又降至1962年的38.5%。③停顿时期(1963-1979年),由于“文革” 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口下放农村等因素,全省城市化发展出现停滞态势,1979年人口非农化水平较1963年下降2.0个百分点,城市也仅增加2个。④稳步发展时期(1980年至今)。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村城市化取代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1997年人口非农化水平达到45.02%,城市数量也提高到31个。

1.2 城市化现状发育特点

1.2.1 1997年,黑龙江省31个设市城市(不含辖县)占有全省31%的土地面积、74.94%的人口76.35%的国内生产总值,84.98%的工业总产值,73.52%的农业产值,城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全国平均高出1倍以上。 

1.2.2 人口城市化的高水平与基础设施城市化的低水平共存。至1997年初,黑龙江省非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02%,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8.42%。黑龙江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居全国第5位。但由于长期受“重生产、轻生活”思想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欠帐多,城市设施指标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3全省城市化资源、边境、寒地特色鲜明。丰富的自然资源、边境省份和中国最北的地理位置是省情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全省形成了资源型、重型的经济结构、厚重朴实的寒地人居特点及资源型城市、边境口岸城市等城市类型。同时全省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城市产业结构偏重、综合效益较差、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1.2.4 受到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区域开发时序、宏观产业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全省城市化发展地域分异与城镇分布密度反向相关。全省城镇分布密度明显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平原高于山区等特点;而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则正与此相反,全省三大经济区松嫩经济区、三江经济区、兴安经济区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3.9%、43.6%、52.0%。

1.2.5城市现代化、资源型城市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黑龙江省城市化与人居环境调控研究》阶段性成果。 
结构转型、农村城市化是全省城市化进程面临的三大问题。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与全国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之一是城市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共同发展,特殊性问题是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型,这是未来全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表1 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历史简表

发展阶段 城市化发展特征 城市化机制 城市发育特点 主要城市 
古代城市化萌芽期(1898年前) 城市发展的不连续性 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 城市规模小且职能单一,多为军政要冲和驿站 金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卜奎(今齐齐哈尔市)等 
近代城市化萌芽期(1899-1945年) 近代城市产生的突发性 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及帝国主义的资源掠夺 城市规模增大;职能多样化,主要为帝国主义军政统治中心,商品倾销中心,工业生产基地与掠夺资源的物资集散地;城市沿铁路分布。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 
现代城市化发展期(1946年至今) 城市化发展的持续性 工业化和产业层次高级化 城市数量、规模增长迅速,城市职能类型多样化,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网络式城市布局体系。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黑河、绥芬河等 

2、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机制

当前,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主要在于产业优化和体制转型,即“两个根本转变”在产业结构和体制结构中的体现将决定未来黑龙江省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

2.1 产业结构优化

黑龙江省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其工业化进程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化仍将是全省城市化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全省工业结构进入稳定调整时期,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有所下降,但工业仍将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资源型、重型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小城镇的工业增长将是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第三产业以高就业容量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对于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的黑龙江省其作用将更加明显。

农业现代化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进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这对于相对人少地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黑龙江省影响略小。

2.2 经济体制转型

黑龙江省现有城市化发展格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形成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与省情密切相关的资源、边境、寒地三大要素城市化的影响机制不再是单一的促进或限制作用,而是随着市场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表2)。

可见,全省城市化机制已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化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多要素、多途径、多类型发展机制,只有立足自身的社会经济系统进一步协调,提高城市化质量,才能使全省城市化进程得以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

3.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目标 
黑龙江省城市化的发展,应体现省情特点并顺应城市化机制,遵循国家的城市发展政策以保证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良好协调,促进全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省城市化发展总体目标是:加强城市和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的建设,积极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寻求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速度适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逐步实现资源、边境、寒地型城市化发展空间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3.1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应从目前单纯依靠资源开发的重数量的外延型发展模式逐步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在适度城市化速度之下,建设与资源、边境、寒地特色相谐调的城市发展空间,逐步优化省域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功能分工,强化省域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 人口城市化目标

适当放慢人口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步调整黑龙江省人口城市化内部结构,以高质量的农村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取代原有资源开发型的城市人口增长。在现有户藉制度之下,预计至2010年,黑龙江省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7%,至2020年达到55.6%,至2050年全省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人口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以上。

3.3 城市现代化目标

建立黑龙江省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表3),逐步实现黑龙江省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形成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文化繁荣、资源可持续利用、高质量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高效的城市化空间。

表2 体制转型与黑龙江省城市机制对比 体制 丰富的自然资源 边境区位 寒地因素 
计划经济 主要促进因素。全省城市化的发展主要基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主要限制因素。作为边防地区,边境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 限制因素之一。寒冷的气候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降低城市吸引力。 
市场经济 不定的因素。资源的开发受市场的调节,部分资源型城市限入困境,部分前景好的资源成为促进城市化的因素。 不定因素。边境区位利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革开发促进了边境城市的繁荣,但随国际政治气候变化。 待开发因素。仍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寒地已逐渐成为黑龙江省参与市场竞争新的视点和经济增长点。 


4.黑龙江省城市化主要对策 
表3 黑龙江省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

指 标 单位 标准 
(一)经济总体发展

1.人均GDP

2.第三产业占GDP 
美元

% 
>5000

>40 
(二)社会发展

3.恩格尔系数

4.每万人商服网点

5.人口自然增长率

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8.每十万人刑事案件数

9.每十万人交通死亡数 












人 
<20

<400

<1

<70

<50

<1000

<7 
(三)文化教育科技发展

10.文化支出占生活费支出比重

11.成人识字率

12.青年人口受高等教育比重

13.GDP科技贡献率 






% 
>20

>90

>10

>50 
(四)基础设施

14.人均居住面积

15.人均生活用水量

16.人均生活用电量

17.电话普及率 平方米

升/日

千瓦时/年

% >12

>300

>1400

>40 
(五)生态环境

18.城市绿地率

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0.TSP(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

21.二氧化硫年日均值

22.城市三废处理率

23.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4.城市环境噪声平均值 


平方米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分贝 
>35

>9

<0.09

<0.02

>90

>70

<55 
(六)政治生活民主化、科学化

25.拥有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

26.民主监督公开化

27.法制保障制度健全

28.公民各项权利得到充分尊重       

4.1 城市发展战略对策

(1)加快全省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进程,建设区域性和专业性国际性城市,为黑龙江省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接轨创建良好的发展机遇。将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寒地国际性城市;借鉴国外边境国际化都市的发展模式,将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口岸城市与其所对应俄方城市建设成为跨国合作的边境国际性城市;将五大连池市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旅游城市。 
(2)注重城市发展质量,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档次。完善城市住宅、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防灾体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城市商业、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社会设施

的配套发展,建设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

(3)创造城市风貌特色,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根据各城市不同的自然、人文、经济等要素,创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优美景观风貌、高水准建筑艺术、特别是体现资源、边境、寒地省情特点的景观风貌特色体系。

(4)制定合理宽松的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合理流动。逐步改变二元户藉结构,放宽农民常住地户口迁移政策,准许农民在一定条件下迁移到小城镇落户;同时加强小城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建立起适应新体制的小城镇户藉管理制度。
4.2 城镇体系结构优化

逐步完善以哈尔滨为中心的 
(1)城镇体系“点轴”开发系统。其中由绥(芬河)、满(洲里)及哈大铁路黑龙江省域的“T”型一级点轴系统和哈尔滨-绥化(北安、佳木斯)、齐齐哈尔――富裕(嫩江、北安)、牡丹江――林口(佳木斯、东方红)三个“Y”型系统是近期内全省城镇体系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点。

(2)正确处理城市综合发展与专门化的关系,促进城镇体系职能结构优化。中心城市应重点完善城市的中心地职能;小城市应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改变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竞争的状况,有效组织小城市间的协作;资源型城市应着重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层次偏低的状况,强化城市综合职能,加强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应变力。 
(3)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快若干城市群的建设。重点建设哈、齐、牡、佳、大庆等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以高标准、高效率、辐射力强的中心城市带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增长。借鉴国内外“城市群”、 “都市圈”等发展模式,加强对已具雏形的哈-大-齐城市群及其进一步拓展形成的南部城市带和若干中小城市群内部的有机联系。

(4)促进资源型城市过于分散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聚集。适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化的趋势,加强资源型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完善其各项城市功能,逐步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聚集。

4.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策

(1)逐步调整以资源初加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立足于资源优势,加大产业关联度,培育既符合本省实际,又与全国生产力布局有良好协调并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群体。在巩固石油、石化、煤炭、森工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农业及食品、饲料工业、医药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门类。

(2)充分利用沿边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加大“南联北开”的力度,充分利用中俄经济的互补性,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强大的面向国际的企业集团,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外向型农业等外向型经济类型。

(3)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培育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良性的投入发展机制,缓解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瓶颈”。

(4)逐步理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条块关系”,建立政府“大服务”的观念,促进使城乡发展统一部署和良好协调。

(5)加强与城市化和人居环境发展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的建设,促进全省城市化进程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宏观控制,特别是重点加强对全省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自然资源保护、边境开放、寒地开发等方面的立法。

4.4 技术对策

(1)加强对省情、市场以及对国家发展政策的研究,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进一步挖掘资源、边境、寒地省情之下的各种发展模式,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省城市和区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2)编制城市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规划,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操作的依据,科学指导城市发展的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和综合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建设省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利用GIS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有的城市和区域信息资源,为全省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现代化手段,促进省域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2、陈颐. 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南京出版社. 1998

3、张泉源、姚士谋 . 江苏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4、俞滨洋 .寒地边境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初探.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俞滨洋 赵景海 


相关文章

相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