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CPA行业

本类阅读TOP10

·做好出纳工作 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浅谈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后如何搞好出纳工作问题
·论会计研究创新
·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之重构
·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
·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国际比较
·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管理模式
·现代产权理论及其对会计学的启示
·关于债务重组准则的几个问题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CPA行业管理学
战略竞争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经济学
中国经济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企业文化
文化类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美学
音乐影视
艺术理论社会学
伦理道德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农村研究
教育学历史学
教育学国学
理工科理科相关
统计学物理学
工业设计交通
土建水利学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通信学
化工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
文学外国语
人物研究哲学
哲学相关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逻辑学
政治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法律行政法
法学理论司法制度
经济法民法
医学医学
临床医学药学
其他文秘
公务员考试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教育教学
依据在审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作者:未知 来源: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第三条对审计依据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条对审计依据进行了解释:“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以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其它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依据。”将审计依据一分为二:一是实施审计依据;一是实施评价和处理、处罚的依据。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运用依据的地方很多,做法也很多,本文试就审计过程中的依据运用谈点粗浅看法。

  一、审计通知书中的依据运用

审计通知书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书面通知,是审计组代表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重要依据,是审计机关制发的带有行政命令性质的法律文书。它明确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内容之一就是实施审计依据。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人是用“根据我局2000年审计项目计划,决定派出审计组,对你单位1999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实地审计。”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年度),对确定要实施的审计事项的具体安排作出的规划。对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进行明确和规范,对被审计单位没有约束力。实施审计依据应统一到《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其它有关山东审计2000·6·20实务研究法律、法规。如对国有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就应当依据《审计法》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对国家的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就应当依据《审计法》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示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九条和我局2000年审计项目计划,决定派出审计组,对你单位1999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实地审计。根据被审单位性质和审计内容的不同,将实施审计依据对号入座。

  二、实施审计依据≠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

审计方案,即实施审计的具体安排,是审计项目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审计机关审计方案编制准则》确定的审计方案内容之一即“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实际操作中,有的直接套用实施审计依据。笔者认为实施审计依据不等于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原因是行使依据主体不同:行使实施审计依据主体是审计机关;行使编制审计方案依据主体是审计组。审计组的行为规范,是依据审计机关制定内部规范性文件来约束。审计组的职责:(一)制定审计方案。(二)实施审计,收集审计证明材料,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三)撰写审计报告。(四)将审计报告征求被审单位意见。(五)检查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六)立卷归档。审计组职责的具体实施,都是依据审计机关制发审计准则来规范、指导。那么审计组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只能是审计机关制发的审计项目计划。示范:根据我局2000年审计项目计划和审前调查的有关情况,编制本审计方案。

  三、下达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依据

审计机关制发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署统一规范为《审计法》第四十条:“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笔者认为,该条文是对审计程序的具体规定,明确了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以什么样的形式终结审计。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具体内容是来自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的结果。因此,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应当是审计报告。

  四、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的依据

《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中规定,对审计事项真实性的评价应列出相关会计准则的名称。会计准则是关于会计核算的规范,是会计单位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必须遵循的标准和原则。对会计核算作出评价,只能依据会计准则。在实际操作中,有用《×××财务规划》、《×××财务制度》的现象,将会计准则与财务规则混为一团。

定性,是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其它有关规定,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性质作出的结论。针对违纪违规问题性质、内容不同,定性依据也不相同,而且涉及法律、法规内容比较多、范围比较广。如对应缴未缴预算收入问题的定性,应区别两种情况:一是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收入应上缴。如罚没收入应上缴财政,逾期未交是违反《关于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预算管理的规定》第六条,应以超过上缴期限来定性。二是当事人不知道该项收入应上缴或纳税。如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对税收知识了解不多,对房屋出租、处理“小轿车”等行为应当缴纳各项税收不知道。应依据《营业税暂行条例》、《房产税暂行条例》、《增值税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有关该项行为应当缴纳税收的规定来定性,而不能用该项税收上缴期限的条款来定性。对问题的定性,也有规律可寻。可分两步走:一是归类。把审计发现问题划分成若干个大类,如税收、罚没收入、乱收费、列支渠道不正确、超标准发放福利等。二是定位。将违纪违规行为与法律、法规条文逐一校对,找准位置。引用法律、法规条文应注意贴切和时效性。

处理、处罚依据比较好掌握。如对税收问题的处理应统一依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乱收费行为,应依据《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对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可以依据《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暂行规定》和其它法律、法规,而不能依据《审计法》,《审计法》对此未有规定。对违纪违规问题,其它法律、法规有处理、处罚规定,应当依据该规定作出审计决定,其它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依据《审计法》。 



相关文章

相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