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应用文论文写作
->
政治
->
社会主义
-> 在坚持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
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本类阅读TOP10
·
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
·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之充分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构建和谐校园生态
·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意境之再思索
·
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思考
·
浅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
论毛泽东功过评价中的辩证关节
→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
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
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
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
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
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
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
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
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
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CPA行业
管理学
战略竞争
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
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
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
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
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
经济学
中国经济
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
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
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
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
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
企业文化
文化类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
美学
音乐
影视
艺术理论
社会学
伦理道德
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
农村研究
教育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理工科
理科相关
统计学
物理学
工业设计
交通
土建水利学
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
通信学
化工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
电子商务
文学
外国语
人物研究
哲学
哲学相关
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逻辑学
政治
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法律
行政法
法学理论
司法制度
经济法
民法
医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其他
文秘
公务员考试
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
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
教育教学
在坚持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作者
:未知
来源
: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
: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内容提要】继承坚持和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江泽民同志和以他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贡献。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创造性运用和贯彻邓小平理论,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种丰富和发展是全面的,表现在对现实国情的认识、建设目标和大政方针、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外交政策、军队、国防建设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党的建设以及民族团结、宗教政策等各个方面,并且总起来是属于邓小平理论这个阶段的。这是党中央集体和全党智慧的结晶,江泽民同志在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主要代表。
【关 键 词】坚持/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
【 正 文 】
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这是任何科学理论产生、发展、走向成熟并发挥巨大作用的客观规律。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并根据新的实践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这个理论,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郑重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既是江泽民同志对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他对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和行动准则。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最大贡献,就是继承坚持和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这种继承坚持和丰富发展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战略决策,提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战略任务,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普及、研究和贯彻;第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实践,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贯彻邓小平理论,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三,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和吸收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一个整体,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理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的新阐发和新概括;第二个层次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新成就、积累的新经验、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科学总结,逐步形成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和观点。
应当指出的是,邓小平理论是与实践紧密联系,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理论。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致力于在新的实践中作出新的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显著风格和重要特征,也是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的显著风格和重要特征。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丰富和发展,并且这种丰富和发展,“总起来是属于邓小平理论这个阶段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理解这种“丰富和发展”时,只能也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这样才能领会其深刻内涵,掌握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不断开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笔者认为,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现实国情的认识上,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对国情的正确把握,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客观依据。一是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增加了人民生活、科技教育文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差距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条目,认识更加全面。二是论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指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对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新概括。三是展开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理论上提出一系列新论断,这些新论断和以它为基础的基本目标、基本方针的确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大大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对于中国未来社会的设想,强调要以崭新的精神姿态跨入21世纪。制定了新世纪的奋斗目标,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在建设目标和大政方针上,深刻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强调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深刻揭示了基本路线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的内涵,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从而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略日臻完善。确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党的基本方针,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总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局指明了方向。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经验的总结。马克思指出:制定一个原则性的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界碑。能不能提出一个符合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正确纲领,是衡量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方针、基本纲领的提出,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推进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信心,表明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更加成熟。
第三,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一系列的大胆创新和理论突破。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且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科学界定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主体地位,对公有制性质和实现形式作了区分。比如:“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还要“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等等,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有利于形成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四,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并对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作出战略部署。精辟地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中心思想和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回答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概念,并提出了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的决策措施,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至此,党在理论上和方针政策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对长期讨论和探索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结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的涵义和特征作出了历史性概括和全面总结。强调在经济改革中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要始终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要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私有,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要把国企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抓好大的,放开放活中小型企业,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此同时,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在经济发展上,强调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改造和提高传统农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强调必须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密切关注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和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特点,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实现高新技术商业化、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只有科学昌明、教育发达、文化繁荣,才能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现实切入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第六,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明确提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提出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对依法治国和共产党执政作了科学的阐述,揭示了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作了新的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把我国政治生活中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这三个要素和环节统一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提出决策民主化要求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提出民主监督则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还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赋予民主监督以突出地位。强调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并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部署。
第七,在文化建设上,把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目标与“三个面向”结合起来,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和世界意义;精辟地阐发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强调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并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一系列方针政策。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同时,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作出专门决议,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作出了高度概括,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个历史性课题,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等一系列新观点。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主要任务,向广大干部和群众提出了“六十四字”的新时期创业精神。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的这些新观点、新论述,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八,在对外政策上,冷静、科学地分析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强调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天下很不太平,但多极化依然是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发,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提出了我国处理国际事务和发展对外关系的一系列新方针,不断开拓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提出多极化格局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但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它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深刻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发展的利与弊,强调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赛,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又要对可能遇到的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在邓小平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和思考了国家安全问题。提出了“摈弃冷战思想,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等一系列新的思想。这种新安全观可以概括为:顺应冷战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经济安全为核心,协调、兼顾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安全利益,运用综合手段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新安全观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安全观,具有涵盖领域广,涉猎内容多的“综合安全”特征,并突出了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是既适应世界潮流又符合我国现实的大安全观念,而且将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有机结合起来,同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基本内容的冷战思维针锋相对,又是和平的、合作的安全观念。提出中美应遵循“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方针,努力改善中美关系,在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上,根据谈判的进程和斗争的需要,相继提出了“态度积极、坚持原则、方法灵活、善于磋商、不可天真,”“态度积极、坚持原则、我们不急、水到渠成”等工作方针,相继与美国等许多国家达成了双边协议,大大推进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同时,还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大国关系,谋求不断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这一系列外交新方针、新策略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为我国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第九,在军队、国防建设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上,明确提出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要求,积极推进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把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强调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是新时期党对人民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强调要适应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化,科技强军,加强教育训练,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中,提出发展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的图谋,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开展积极斗争。强调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风险和困难,包括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要增强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克服困难,胜利前进。
第十,在党的建设上,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观点和方针政策。强调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要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党的建设中,干部队伍建设是核心。从时代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一支适应跨世纪战略任务需要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出能不能建设这样的一支干部队伍,能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由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来掌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加强干部队伍特别是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特别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并要求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三讲”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为使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明确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认为能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关系到能不能保持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能不能继续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的根本性问题。把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的高度,要求不仅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对腐败分子用重刑,而且要不断探索和建立一些真正管用的监督制度,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特别是在广东考察时,江泽民同时提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并明确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站在跨世纪的高度,对我们党八十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任务的新概括,极富创新意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上所列十个方面的新成果,只是江泽民同志多方面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全部。江泽民同志还在民族团结、宗教政策等诸多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表现了对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的全面性。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上面所列举的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丰富与发展的内容,既包括江泽民同志本人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是主要的核心的;同时还包括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包括中国共产党全党的智慧。也就是说,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江泽民同志在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主要代表。
历史表明,在伟大的时代里,总要产生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又要反过来指导伟大的时代,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江泽民同志顺应时代的潮流,在继承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把邓小平理论不断推向前进,表现了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我们相信,在新的世纪里,只要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牢牢掌握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作者:文选德
相关文章
:
相关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