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

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本类阅读TOP10

·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之充分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校园生态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意境之再思索
·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思考
·浅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论毛泽东功过评价中的辩证关节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CPA行业管理学
战略竞争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经济学
中国经济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企业文化
文化类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美学
音乐影视
艺术理论社会学
伦理道德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农村研究
教育学历史学
教育学国学
理工科理科相关
统计学物理学
工业设计交通
土建水利学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通信学
化工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
文学外国语
人物研究哲学
哲学相关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逻辑学
政治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法律行政法
法学理论司法制度
经济法民法
医学医学
临床医学药学
其他文秘
公务员考试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教育教学
论邓小平关于创新是现代化事业强大动力的思想

作者:未知 来源: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一、中国现代化的路是创出来的  
小平同志复出伊始,为了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思想倾向,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为中国找到一条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所抓的头件大事就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倡大胆创新的精神。1978年12月13日,他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严肃地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因而,他得出结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1](P142—144)由此可见,小平同志所一再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一条创新的路线,它的实质是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P279), 敢于创新,开拓前进。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路。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就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现代化的路要靠中国人自己走,自己创,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这一点,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理论。”[2](P2—3)  
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他创立了一种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也不同于亚洲“四小龙”起飞的“东亚模式”,而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总体战略;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多样化发展,以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方式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史上开创了先例,使中国经济出现了腾飞的气势。  
二、改革就是要创新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打开通路,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创建机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改革的动力却是创新,改革也是为了创新。  
为什么必须通过改革来创新呢?因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2](P237)。 “旧的那一套”主要是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过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结构,只注意抓生产关系,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左”的路线方针以及官僚主义等。对此,小平同志严肃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P150)  
改革就是为了创新,为了破除上述“旧的那一套”,创立适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的一套,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路线是非常清晰的,他说:“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设,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P135—136)于是便发动了一场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深入的改革,创造出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富裕之路,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等一系列新生事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具有无限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1978年至1996年改革开放的18年间平均增长率接近10%,尤其是沿海五省达到了12%,这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改革是一场革命,没有先例,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才能有所作为。小平同志讲:“我们也讲现在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我们要摸索前进。”[3]又讲:“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敢于试验,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P372)小平同志这里倡导的改革要有“敢闯”的精神, 就是要我们在改革中敢于和勇于创造新事物、新经验、新路子,就是提倡一种创新的精神。只有具有这种创新精神,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因为改革本质上就是前进的、创新的。  
三、科技的发展靠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P274)“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P86)“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2](P377)而科技的发展靠创新。 小平同志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也指出了要靠科技创新来发展科学技术:“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1](P87)“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2](P377)这里讲的“突破”就是创新, 并且强调:“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2](P378 )他以极大的热情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爱戴科技创新。  
1988年,小平同志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就以其战略家的睿智,向我们发出了向高科技进军的时代最强音:“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原子弹、氢弹、卫星“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2](P279 )“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2](P378), 要占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今天,结合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形势,我们更加感到小平同志是多么的远见卓识,更加认识到向高科技进军的紧迫性,更加增强了科技创新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小平同志不仅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指明了战略方向,而且还亲自领导了科技创新活动。他虽然日理万机,还亲自领导和促进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并为实验室培土题字,十分关心。1986年,他亲自领导制订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 ”高科技发展计划;1988年又组织实施了“火炬计划”。这两项计划的实施,已取得了一大批接近和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四、教育的提高须创新  
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P40)“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 (P5)这就是说,科技进步是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而教育的发展又是科技进步的基础,这样三位一体的关系。可见,教育是为科技、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那么,教育的发展也就必须按照科技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因而,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P35)这就为我国在现代条件下发展教育指明了方向。  
要做到“三个面向”,显然我们的教育就必须改革,必须创新。因为面向现代化,我们感到的是,科技是关键,科技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面向世界,我们感到的是,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越来越集中表现为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同样需要培养科技型创新人才;而面向未来,我们感到的是,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现实,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知识经济就必须进行知识、技术的创新,还是需要创新型科技人才。这样的人才哪里来?只能通过教育来培养。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内容来讲,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仍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必须深入改革,继续创新,创造出一套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尽快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体制;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删除一些陈旧的内容,来一番科学的改造和安排,使之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适合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教学方法更是要彻底改变那种满堂灌注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式、开放式、个性化的方法,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独立思考,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努力创新。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批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具体讲,这样的人才在思想素质上,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在业务素质上,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复合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思维能力,而且要具备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只有教育的创新和大发展,才能迎来科技的创新和大发展,进而推动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也是现代化事业的强大推动力。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最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 再次强调指出:“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牢记,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赋于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更大的动力,是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条战线上的同志的一个伟大战略性任务。”[5]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电视采访时的谈话[N]. 人民日报,1986—09—15(1).  
[4]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1995—05—28(1).  
[5]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8—24(1).  
 

作者:李志荣 


相关文章

相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