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应用文论文写作
->
政治
->
社会主义
-> 论邓小平理论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
社会主义
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本类阅读TOP10
·
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
·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之充分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构建和谐校园生态
·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意境之再思索
·
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思考
·
浅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
论毛泽东功过评价中的辩证关节
→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
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
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
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
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
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
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
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
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
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CPA行业
管理学
战略竞争
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
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
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
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
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
经济学
中国经济
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
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
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
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
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
企业文化
文化类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
美学
音乐
影视
艺术理论
社会学
伦理道德
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
农村研究
教育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理工科
理科相关
统计学
物理学
工业设计
交通
土建水利学
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
通信学
化工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
电子商务
文学
外国语
人物研究
哲学
哲学相关
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逻辑学
政治
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法律
行政法
法学理论
司法制度
经济法
民法
医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其他
文秘
公务员考试
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
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
教育教学
论邓小平理论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
作者
:未知
来源
: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
: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是20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为辉煌的两大事件。前者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后者深深影响了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潮流。特别是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苏东剧变影响,处于低潮的最困难时期,中国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机勃勃,充满希望。邓小平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列宁讲过,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首要依靠的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和前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时代发展的新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我国决定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将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时,针对国内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明确指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邓小平还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整体,“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也就是不丢“老祖宗”。同时邓小平又赋予它新的涵义和时代内容: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把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就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要恢复遭到破坏的党的优良作风,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全党的团结,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要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这些新的理论补充和发展,就难于在新的条件下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国家也就失去了立国之本。
——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优越性突出表现在它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邓小平从总结历史教训和观察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看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尖锐地提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从理论上深刻阐明,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中国经济要发展,摆脱落后状况,还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并强调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把改革与开放作为不可分割的、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并深刻指明,“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主体框架和创新的支点。
——只有真正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努力把发展经济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并将其内容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在社会主义史上是第一次。在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后,邓小平又非常明确地指出:“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
在发展生产力上,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失误是脱离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人为拔高生产关系,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急于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匆忙实行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欲速则不达,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就为我国建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仅要建立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运行机制。把人们从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认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划时代的重大贡献。若没有这一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理论仍有相当的局限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活力仍很有限。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指导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新理论。
——只有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然而,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经济上得不到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可能有持续不断的改善,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下去,就难以说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1987年,邓小平明确指出:“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正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才使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保持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创造
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指南,但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不等于实践必然成功,关键在于在实践中要有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战略、策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跨越各种艰难险阻,是由于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实践时,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创造。
——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刻,克服“左”倾错误,拨乱反正,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克服右或“左”的错误,关键是要端正思想路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冲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实践的束缚。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他把端正思想路线问题提到政治高度,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而“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0多年来实践的每一次新探索和获得的新成果,都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思想保证和奥秘所在。
——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放松,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回顾以往,一般地说,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忽视抓生产,发展经济,主要缺点是并没有始终把它看作中心,抓紧不放松,而是经常受到冲击和干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是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的核心是发展经济。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要有两手:一手搞改革开放;一手“搞四个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手中最核心的是发展生产。(《邓小平思想年谱》第457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正因为紧紧抓住这个中心,一切工作围绕这个中心,全党全国人民的认识和行动统一于这个中心,才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解决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证。
——鼓励敢试、敢闯,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每一项新措施、新部署出台,人们由于受某些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总要出现姓“资”姓“社”的疑虑和争论。对此,邓小平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手脚,鼓励大胆试,大胆闯,从“三个有利于”中找动力,找活力,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也就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为人民谋利益的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争取时间更快发展社会主义的标准。
——改革开放从人们关心的切身利益做起,摸着石头过河,循序前进,一切经过试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先进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付诸行动,究竟从何着手,怎样才能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减到最低点,这是一项高超的谋略和领导艺术,处理不当,事与愿违。邓小平概括我国的做法是:我们的改革是先从经济上,从改善人民生活上做起,不是从政治上做起。(同上,第457页)这话是邓小平在1991年10月向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说的,表明我们同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做法不同,结果也不同。我们取得的成果,受到国际上广泛的赞誉,这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经验。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利用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将需要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期间,资本主义还会有发展,还会创造出有用的东西。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能否防止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将对社会主义产生重要影响。邓小平指出,“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有益的东西,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他还说:国际上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利用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是为了最终超越资本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邓小平独具的世界眼光和战略目标。
——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相应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但上层建筑有相对独立性,也会起反作用。牢牢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和前途。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决不照抄照搬西方的议会民主和多党制。他同时提出了判断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价值标准,“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是根据这“三条”要求来进行的,既稳妥,又有实效。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振兴的新希望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使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为马克思主义赢得了新的声誉。在世界上拥有超过12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实行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中振兴,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对《宣言》中的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学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都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果。中国革命的成功,也是毛泽东实行这一结合的光辉范例。可是自从本世纪30年代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教条主义盛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被当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唯一选择,扼杀了各国的创新精神。这是导致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出现停滞、遭受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他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的成功,坚定了社会主义者探索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现在,建立“本国式的社会主义”,已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一个普遍的命题和目标。这是振兴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
——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20多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这样长期的高速增长,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未曾有过。在同期,不但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年均增长2.5%高出许多,也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3%,与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5%相比,也高出不少。中国改革的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光辉前途充满信心。
——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思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设想,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在现实世界,实现这种跨越发展的国家是少数。80年代后期,邓小平特别强调,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情况下,第三世界国家要利用这一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要根据本国的条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搞好民族团结,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经济得到发展。”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与发展经验,可供第三世界国家借鉴。
在本世纪最后一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当我们回顾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和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事实根据宣告,数年前盛行的所谓“20世纪兴起的社会主义,将在20世纪内灭亡”的预言彻底破产。瞻望21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定将会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发展趋势。
作者:张中云
相关文章
:
相关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