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

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
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
证券投资

本类阅读TOP10

·关于当前中国股市状况--若干问题的思考
·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
·金融结构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
·券商营业部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储蓄存款分流与货币结构变动
·指数期货——至关重要的避险工具
·加入WTO后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证券经纪业务面临八大问题
·证券公司组织结构问题研究
·关于证券市场有争议的几个问题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CPA行业管理学
战略竞争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经济学
中国经济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企业文化
文化类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美学
音乐影视
艺术理论社会学
伦理道德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农村研究
教育学历史学
教育学国学
理工科理科相关
统计学物理学
工业设计交通
土建水利学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通信学
化工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
文学外国语
人物研究哲学
哲学相关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逻辑学
政治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法律行政法
法学理论司法制度
经济法民法
医学医学
临床医学药学
其他文秘
公务员考试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教育教学
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展望(四)

作者:未知 来源: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第四篇 投资策略和思路

  一、新的投资思路和策略的形成
  2002年将是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市场主体的运作取向市场化和透明化。如前所述,无论是监管者、投资主体还是中介机构,依靠过去的资源(权利)垄断性带来的垄断利润的做法已经被打破,市场主体已经被迫从粗放式经营开始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在中国股市建立开始至去年,即使是调整或下跌行情中,证券公司依然可以从经纪业务中的佣金收入、自营业务中的申购新股、投行业务获得非常可观的收益。很多机构投资者利用手中的垄断性资源优势,即使在市场不景气时,通过操纵个股价格获得暴利。但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监管的严格,证券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收入来源和途径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市场主体的运作开始不得不按照公开市场竞争的原则逐步进行,这种竞争局面的形成使市场的投资策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游戏规则的建立发生变化。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时代的到来、监管的大幅度加强,在市场的大幅度调整下,市场原来的粗放式的随意性投资、联合做庄制被打破。游戏规则由原来的口头约定、依靠特有资金或信息资源优势确定,逐渐被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通过自由竞争或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所代替。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将取代过去良莠共存制度保护的时代。
  2、暴利时代的结束和微利时代的开始。随着投资者水平的提高、监管和舆论监督的加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使短期内获取暴利的投资方法很难再凑效。个别券种的运作周期开始延长,上升的方式也由按一定斜率的直线上升转变为波浪式缓步推进。在波段中操作获取微利而累积收益成为微利时代的主要获利方式。在这种时代,中小散户的获利变得更加艰难,而开放式基金的不断壮大,使他们开始转变投资途径,这也使得证券营业部不得不开始面对生存的危机。
  3、投资方式向科学化转变。新的游戏规则的形成和微利时代的到来,使投资方式也有原来的粗放式做庄制开始向集约式的组合投资发展。以深入的研究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投资工具,运用现代的金融工程理论进行投资会开始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重视。
  4、崇尚绩优的投资理念开始回归。在上述推论下,重视绩优股、高红利、高分配股和蓝筹股将会转变为机构投资者主要投资理念。但是非理性的因素仍然会存在于这种绩优的投资理念中,主要表现在对一些个股的绩优预期,即目前这一股票还不是绩优股,但被市场预期为有可能成为绩优股。
  二、一级市场投资分析
  (一)2001年新股发行总结和2002年预测
  截止2001年12月31日,2001年度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公司共有67家,全部在沪市发行,其中由境外上市外资股(B股或H股)首次增发A股的公司9家;在2001年上市的公司(包括2000年发行、2001年上市的公司以及两家历史遗留问题股)共78家。 全年度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67家公司共发行股本总额792350万股(其中包括13家公司国有股存量发行7022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542.6亿元。平均每家公司发行11826万股,募集资金8.1亿元,加权平均发行价格6.85元,简单平均发行价为10.27元。
  展望2002年,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额一般不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的两倍会被严格执行。这意味着2002年首发A股公司的募集资金额将有显著下降,但股票市场募集资金总量肯定会大幅超过今年,中国联通、招商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航空母舰”将登陆A股市场,其单只股票融资额可能会超过今年的中石化,更多的“海归派”公司将在国内市场增发A股。
  2001年11月份以来,发行市场有了新的变化,即所有新股以接近20倍市盈率上限这条不成文的规定确定发行价格,发行方式亦由网上定价发行改变为网上累计投标询价方式。这给我们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2002年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可能最高就是20倍,发行价在2、3元左右的也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二)潜在的风险和投资策略
  在当前低价发行新股还比较少的情况下,二级市场较高的股价会对新股产生拉上作用,因而表现出目前一、二级市场价差较大,投机空间很大。但如果发行价格的走低的同时,新股数量在增长,市场不在以“低”为“稀”,大量的10元左右甚至更低定位的新股将会对现在市场上市盈率还高企的次新股产生下拉作用,这又必将造成整个市场的重心下移。2001年的实证分析表明应该在2002年在新股申购上应有所取舍,具体来说: 
  1、行业选择。2001年的中国石化、安阳钢铁上市首日微涨、随后跌破发行价已经表明新股申购的无风险性只是相对的。特别是在2002年新股发行市盈率上限20倍的情况下,对于那些二级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就在20倍左右甚至更低的行业,如石化、钢铁等,应当适当回避。2001年实证表明,个股平均申购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是:房地产、新材料、医药、电子元器件、公路桥梁等,均在0.4%以上。公路桥梁类上市公司往往由于较大的流通盘使中签率相对较高,较低的发行价又使首日涨幅较为可观,平均收益率高达0.7276%,应引起注意。
  2、流通盘选择。2001年实证分析表明,申购收益率与上市流通盘存在马鞍效应,即流通盘适中的个股普遍收益率较高,而流通盘过大或过小收益率都较低。这是因为,流通盘过小,中签率就很低,因而收益率自然不高,(2001年流通盘小于4000万的新股平均中签率为0.1623%,平均申购收益率为0.3708%,估计2002年这类股票的中签率将低于0.1%);流通盘过大,则多半属于前述行业不看好的公司,当然对2002年即将发行的大盘蓝筹性质的股票,如中国联通等则另当别论,投资者反而应拆借资金、加大申购力度;流通盘适中的股票,中签率和个股收益率都能保证较高,应是大资金2002年申购的重点对象(2001年流通盘在4000万到2亿的公司平均中签率是0.5335%,平均申购收益率是0.5074%)。
  3、增发A股选择。2001年有两个很显著的现象,一是纯B股增发A股的申购收益率较高,数据表明:2001年纯B股增发A股的公司有3家,其平均中签率高达1.9194%,平均申购收益率亦高达0.8522%;二是在国外上市回国增发A股的所谓“海归类”公司申购收益率较高,9月份之前H股增发A股的公司有3家,扣除中石化,其平均中签率和平均申购收益率分别为1.2691%、0.8177%;11月份以后H股增发A股的公司也有3家,平均中签率为0.2916%,已上市的两家公司平均申购收益率为0.2215%,而同期11月份以后发行公司的平均中签率为0.1582%,已上市公司的平均申购收益率为0.1729%。这表明,虽然在大盘进入弱市,一级市场发行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有控制的核准制”后,平均中签率和平均申购收益率都明显有所降低,但这些“海归类”增发A股的公司依然由于其适中的发行流通盘和在国外市场严格监管下较规范的管理和较真实的良好业绩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相信在我国入世后的2002年,会有更多的“海归类”公司回国增发A股,当然,在这类公司中,行业的选择仍然是放在首位的,而已发的H股的市场价格不可避免地会被用作增发的A股价格的参照。因此,建议远离那些价格远远高于H股价格的增发A股,特别是QDII制度将出台的前后。
  三、二级市场投资分析
  (一)市场热点分析 
  2002年市场的投资将会出现曾未有过的变化:
  1、投资资产方面
  由于不同地域的证券市场之间、同一证券市场内不同证券品种之间在关联性和风险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投资于不同的市场和同一市场中不同的证券资产将成为机构投资者应对2002年国内股市大调整的投资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债券市场。由于债券(国债、企业债券)市场基本上与A股市场成负相关,因此,在A股市场在进入长期的调整的状态时,债券市场会成为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基金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收益的首选。而潜在的降息机会更使债券市场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市场的低迷,很多上市公司不得不调整增发的路径,2002年将会成为企业债券发展的转折点。根据市场统计,到2001年底,共有55家上市公司申请在2002年共发行约400亿元的企业债券。
  (2)、国外证券市场。根据证监会公布的信息来看,2002年可能出台国内证券公司跨国投资的办法和QDII。机构投资者将会有投资国外证券市场的机会。2001年1-10月份的俄罗斯股市、2001年的欧洲债券市场、2001年10月后的韩国和台湾股市都有40%以上惊人的涨幅,这些国际市场都是在经历2年以上的深幅度调整后,开始大幅的反弹,而我国的股市已进入调整期。因此,通过跨地域的证券投资保障收益将成为很多机构投资者关注的重点。而这种跨市场、地域的投资也是目前欧美等主要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收益的主要来源。
  2、国内A股市场  
  国内的A股市场的投资将会发生裂变。以下板块有可能成为2002年A股市场的热点。
  (1)、外资购并板块。由于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跨国公司已加紧进入中国市场,而通过各种渠道如合资、收购股权等介入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上市公司,则成为一个显著现象,而上市公司也可借助于外资实现快速发展。这一概念将具有深刻的市场内涵以及较长的时间跨度,长兴不衰。特别是外国资本对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较感兴趣,如金融服务业、电讯通讯业、能源资源类以及商业类企业。另外,各行业龙头将成为外资争夺的焦点。 
  (2)、公用事业以及基建类股票。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将以内需为主,财政投资继续增加,因而基建类上市公司还将大大受益,一些参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奥运会建设等项目的公司将大大受益。另外,公用事业类股票如自来水、电力、公共交通、高速公路、港口等经营业绩稳定,价格长期有上涨的可能,贸易量和投资的稳定增长对其业绩有长期的支撑,使得这一板块适合稳健型投资者长期投资。 
  (3)、分红型绩优股及蓝筹股。随着证监会加快绩差上市公司的退市、监管的不断加强,市场的投资理念将日益向理性投资转化。一些行业较好,在市场竞争中久经考验、处于龙头地位的蓝筹股以及历年注重现金分红的绩优股如五粮液、青岛海尔、佛山照明、新兴铸管、贵州茅台等,将成为大资金以及基金的青睐对象,长期可能有良好的表现。
  (4)、质地良好的大盘股。由于统一指数推出已提上议事日程,而股指期货也是下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有可能入围统一指数的大盘股绩优股,如宝钢股份、上海汽车、清华同方等将会成为调整市中的中坚力量。但这一类股票很难有大的涨幅,波段性的操作会成为其主要运行特征。
  (5)、中低价次新股。一些具有行业龙头特征、股本小、有送股题材、跌幅较深的的绩优次新股将有一定上升行情,特别是在市场处于牛皮整理的态势下,它与市场的弱相关性(上涨或下跌的幅度远远大于指数的变动幅度)将会表现出来。 
  (6)、实质性资产重组板块。由于退市机制的加快实施,一方面使得亏损上市公司风险增大,但另一方面促使一些绩差类上市公司加快了重组的步伐,如有的大股东通过赠送优质资产的方式进行重组,但具体投资操作时要注重选择一些问题相对较小、股本小的实质性重组类公司,有退市可能的则风险较大,同时这一板块由于监管加强而投资机会减小,不再容易获取暴利。
  (二)操作策略 
  2002年总的操作策略应为:防范风险,波段操作,买跌杀涨,微利变现。由于2002年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特别是市场监管的加强,机构操作手法的变化以及股指期货、国有股减持的可能推出,市场有可能走出箱形震荡的调整市,因而操作上应首先防范风险,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时机,利用上升波段适时适量做多。而中长期投资提前挖掘市场热点,短期及时追逐热点,胜算较大。那些市盈率严重偏离市场水平,基本面优良,又有较好远景的公司会成为提前挖掘的重点。由于机构重仓做庄现象将减少,而挖掘个股投资价值进行分散组合投资将增多,因而个股和股指的上升幅度将减少,而股票的运作周期将会明显延长,市场将进入微利时代。因此,市场只有“阶段性强势”和“阶段性弱势”。以前那种长线一成不变持有的方法可能并不适合2002年的调整市,顺势而为、坚持波段操作,降低每一次操作的盈利目标,勿以利小而不为,积小胜为大胜成为中长期投资的基本指导思想。
  2002年风险控制将被摆在投资的第一位。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持仓比例---调整个股投资权重成为风险控制的中心工作。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在投资规模方面,如果对2002年的走势基调确定为调整市且估计了调整的上下限点位,那么全年大部分时间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比例应当控制在自有可投资资金的60%以下。表三是按这种原则确定的一例资产投资组合。这种投资规模的控制实质也是投资组合理论在不同资产间的投资运用。
  表三、投资规模控制和资产投资组合模拟
 上证点位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平均收益率
 股票比例 90% 80%  65%  50%  35%  20%  10%  0%  15%
 国债比例 10% 20%  20%  20%  30%  30%  30%  40%  3.0%
  现金  0%  0%  15%  30%  35%  50%  60%  60%  2.5%
 总收益 13.8% 12.6% 10.7% 8.9% 7.0% 5.2% 3.9% 2.7% 8.1%
  注:此处因数据所限,无法计算出这种组合的风险,但很明显由于现金和国债的投资比例在指数较高时权重较重,而国债与股票的走势又呈现中等程度的负相关,显而易见这种类型组合的风险和收益在调整市中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在投资的规模调控同时,所投资资产内各个券种的比例还要作适当的调整,调整的依据是其在某一时点时风险的水平和收益的水平。
  随着机构与散户、机构之间博弈的形成和管理层监管力度、媒体舆论的监督的加强,投资变得复杂化。投资的收益规模进入微利时代,大多数个股的运作周期在延长,呈波浪式前进,这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预示着科学化、集约式的投资理念正在形成中。然而无论是投资规模的控制,还是投资资产和资产内各券种比例的调整,投资风险的控制不得不建立在深层次的投资研究基础之上。因此,证券市场竞争的深层次背后是投资研究水平和运用水平的竞争.


相关文章

相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