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应用文论文写作
->
经济学
->
经济学理论
-> 西部大开发观念更新是先导
经济学理论
中国经济
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
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
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
本类阅读TOP10
·
当前经济问题与国企改革思路
·
200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
论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
寻找经济决策的政治基础
·
中国会成为下一个超级经济强国吗?
·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
·
产权为何重要
·
农民进城动力的经济学分析
·
理性的谬误
·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的挑战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新经营战略
→
分类导航
演讲致辞
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经验介绍
事迹材料
总结汇报
计划方案
常用范文
写作指南
证券金融
银行管理
债务市场
保险租赁
金融研究
证券投资
财务管理
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
融资决策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CPA行业
管理学
战略竞争
旅游管理学
成本管理
管理学理论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政税收
财政政策
财税法规
税务研讨
税收理论
国债研究
财政研究
经济学
中国经济
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
产业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学相关
地方经济
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
企业战略
管理理论
市场营销
企业研究
企业文化
文化类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社会学相关
艺术学
美学
音乐
影视
艺术理论
社会学
伦理道德
环境保护
人口问题
农村研究
教育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国学
理工科
理科相关
统计学
物理学
工业设计
交通
土建水利学
材料工程学
电子学
通信学
化工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应用
电子商务
文学
外国语
人物研究
哲学
哲学相关
思想哲学
科技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逻辑学
政治
政治相关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法律
行政法
法学理论
司法制度
经济法
民法
医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其他
文秘
公务员考试
最新资讯
考试资料
复习指导
面试指南
教育教学
西部大开发观念更新是先导
作者
:未知
来源
: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
: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新的体制背景、市场态势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都要求西部开发要有新思路。我体会市场经济下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旧体制所不具备的几点新内涵:其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通过竞争在统一大市场中占取的份额;其二,市场竞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而上述诸多创新的前提是制度创新;创新的先导是观念更新。
树立新的发展观
在短缺经济下,人们习惯把发展等同于增长,追求经济总量及其扩张速度;在市场经济下则更强调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对市场份额的占有预期。买方市场下谈发展,关键有二: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自身产品在既有市场的占有份额;二是针对潜在需求开发新产品,创造开拓新市场。
树立新的资源观
土地、能源、矿产等天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要看到在现代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时代,天赋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对前者有点石成金之效。海尔、小天鹅等优强企业,在中西部兼并了一些厂,有的并未注入多少新资金,而只是带来了品牌,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注入了新的经营理念,就使一些趴窝多年的企业起死回生,颇发人深省。资金短缺确是制约西部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和资金短缺相较,西部地区软资源和企业家资源的短缺更显突出。西部大开发在推进物质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与软资源的培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树立新的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学曾把地区经济发展概括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五、六十年代嵌入式的发展,是自上而下;八十年代以来,地方政府权限扩大,以至“书记抓项目、县长跑贷款”,这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发展。真正的市场经济是各类市场主体唱主角,自下而上的发展,这在浙江特别是温州、台州等地看得较清楚,无论经济高涨期,还是市场低迷期,什么样的坎他们都能迈过,不是说那里的企业没有亏损和破产的,而是说他倒闭了一批,另一批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又重新冒出,地区经济的活力、应变力、自我发展能力亦就都有了。
市场主体如何形成。首先是在实现富民兴区的目标中,坚持富民为先、富民为本。只有轻徭薄赋,使民众不仅有生活资源之产,亦有生财的资本之产,才能加速千万个市场主体的形成。其次,真正“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是市场交易的结果。譬如拥有技术特别是专利技术的工程技术专家以其“知本”,与土地、厂房、资金的持有者通过交易,就可以形成市场单元。大批市场单元形成,许多看似棘手的问题,都会较易解决,譬如失业下岗问题,一个市场单元提供20个就业岗位,一万个市场单元就可以解决20万人的就业问题。
树立新的优势观
优(劣)势,是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或规划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但在经济学和日常用语上,这一词汇的内涵并不相同;在经济学中,亦有绝对优势(亚当·斯密)、相对优势(李嘉图)、要素秉赋优势(俄林)、竞争优势(波特)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之别,上述理论范畴的发展与嬗变,既是学理认知上的不断深化,亦反映了市场竞争中区域分工格局形成动因与机理的发展演变。众所周知,新疆盛产棉花,石油蕴藏也较丰富,有一“白”一“黑”优势资源之说。去年我到那里调查,看到众多纺织企业陷入困境,而几个生产经营非常红火的企业--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轮胎厂等与“一白一黑”并无紧密关联,靠的是竞争优势的建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述事实,既是对区域经济学中已陈旧理论的挑战,亦对今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选择以启迪。
五六十年代在“全国一盘棋”方针下对西部工业布局的安排,八九十年代在发挥资源优势战略指导下的发展,使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在西部工业结构占很大的份额,这些工业的发展,对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对支援全国经济建设都曾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问题是这样的结构特征今后是否还保持下去?我是持质疑态度的。这是因为采掘工业有个越采越深、成本递增以至资源枯竭的问题;其次,我国相当一部分矿藏的开采条件复杂,含量不高,在对外开放的新环境下,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所有这些影响亦会转移到原材料工业中;再者,上游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收益,亦远低于下游产业。如果保持既有结构格局,最好的结局只能是保持和发达地区的等差距离。为此在西部地区结构调整与选择上,我提倡八个字:“异中求同、同中寻异”。“异中求同”是说西部地区不能拘泥于主要搞上游产业,与发达地区同样要走产业升级之路,发展下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中寻异”是讲在实施产业升级的过程,西部要从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现实出发,在策略上尽可能采取“差别化战略”、“错位经营”、“分层竞争战略”等以减少风险、提高成功率。
树立新的规划观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既宏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须统一规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体制背景的变化,要求发展规划在内容、目标、依据和编制方式方法上都有相应的转变。
发展目标上过去主要是GDP等价值指标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实物指标。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关于反映人力资本开发的指标、环境生态的指标,都应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指标。其次,过去的规划在产业的发展上很具体,一直延伸到具体项目。而这些内容,今后都属于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范围的事。政府主要是制定鼓励、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行制度安排(如创业风险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组织构建(如建立民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和制订竞争规则。
发展规划制订的依据,过去往往先订出年均递增率,计算出远景GDP总量,再物色产业和项目,凑足总量。市场经济下发展规划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调研预测作为规划制订的出发点,以产品能否在市场实现作为检验规划是否符合实际的依据。坚持市场需要什么、我生产什么,而不是我有什么资源和生产能力存量,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远景需求预测在渐进平滑发展期,比较好办,在突变和转折期则难度很大。譬如“九五”计划确定2000年全国煤碳年产量14亿吨,现在看2000年的需求量难以超过12亿吨,误差率超过16%。由于生产能力大于产量,产量大于销量,煤价下滑,以至西部某省每生产一吨煤要赔30多元,而就是这个省还在继续建新矿井、新矿区;这种做法值得斟酌。为了扭转许多大中城市严重的大气污染,今后能源消费结构预计会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结构如何与之相适应,值得认真研究。
市场预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有关本区与其它竞争伙伴竞争力的对比分析,它直接关系到本地区能占有多少市场份额。为了得到对以上问题接近实际的答案,规划部门就必须广泛和各类市场主体对话,把对话、沟通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
作者:陈栋生 加入时间:2004-7-7
(西部大开发观念更新是先导 )
相关文章
:
相关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