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rolinejune(小魔女泪光闪闪)
整理人: z9z(2003-12-28 13:37:05), 站内信件
|
我们在大路上走到一处,似乎再走便走出高增了,站在旁边询问正在修现代大屋的男子,他说,沿着着路往前便可以去小黄。我们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到高增的边沿了,肚子在这个时候叫了起来,抬腕看看手表,也差不多12点了,就问老乡能不能在哪家吃一顿午饭,一个男子叫来一个妇人,让我们到她家去吃。我们说好了吃饭的时间,就在寨子里乱钻了。
转入寨里,都是石板路,凹凸不平,或高或低,走到一处,两边吊脚楼夹着一石板楼梯,拾级而上,突然感到与大路上分明不同的沧桑感,我似乎走到了一个年代,只是一个转弯,便有转到一个泛黄的记忆里了。
沿着石板路穿梭在寨中,才发现高增真的很大,可是很奇怪的是,却没怎么看到人影。好不容易看到一个盛装的侗族姑娘,我们连忙拉住她,她才告诉我们,刚才都去表演了,给摄影协会的人,现在还要换衣服陪他们吃饭呢。看着她身上沉重的饰物,才又发现这里的确是旅游区了,明显比宰荡要富裕很多,而这里的侗布泛着紫光,服式清清爽爽,配上脖子上制作精巧、款式新颖的银锁显得格外的落落大方。我们想去买下那姑娘的银锁,还在犹豫是否该询问,有胆大者已经开口了,那姑娘很爽快地说,你来我家挑吧,150元一件。我们一愣,却又抱着希望去到她家,登上二楼,一个开阔的“阳台”(是我们把它叫阳台),让人心旷神怡,走在上面,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居然有踏实的感觉涌上心头。姑娘拿出她自己绣的鞋子和荷包,还有银饰,让我们挑,可是都没姑娘戴的那个好看,而且价钱也比较高,我们抱歉着离去,姑娘满脸笑容,送我们下楼。
我们继续浪荡在高增的路上,看到吊脚楼上晾出不少布料,有黑色和紫色的,原来这里的布料分“清黑布”与“紫亮布”两种,侗族人用这些布料来做衣服,是他们的传统民族服装。那一条条搭在竹竿上的布料,画着优美的弧线,又像是翻着波浪,人在下面仰望,那幽灵般的紫光就像会摄走灵魂一样,让人看得发呆。我就这样站在一幅布料下面,发了很久的呆,直到同伴叫了我几声,才把我从空白的思维中拉回到现实。太神奇了,我想要这样的布料,恰巧她想要那样的绣花鞋,而他想要侗人背着的那个如同靴子一样的竹编的漂篓。
既然有了欲望,那我们就到处去寻找。毕竟从江是我们在贵州的最后一站,如果在这里买不到什么东西回去的话,我就只能在广西带手信回去了。于是,我们就从寨门走到寨尾,去寻找我们需要的东西。路上碰到一个学生拿着一双绣花鞋,很是好看,就不顾一切地拉着她问在哪里买的,“那是运气,要看老乡有没有闲着的。”她的答案挺让人失望的。
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于是我们准备回去,突然看到路边一家人把废物利用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用废弃的热水瓶做烟囱,用只剩下转页的鸿运扇做排气扇,这种创举,令我们目瞪口呆之余又捧腹大笑。同伴中有一半是学建筑的,他们马上拍下这房子,笑言好拿回去做一个特别设计。回到吃饭的那人家,登上二楼,顿觉心胸开阔,主人家的房间外有两张长椅子,我们马上就有人占据它们了,我跪在靠外面的长椅子上,看着外面的风景,看着人来人往,看着年老的鼓楼,看着青山绿水,虽然楼并不高,可是登斯楼,秋和景明,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临风而望,心平气和。
主人家很客气地招呼着我们吃饭,一顿相对宰荡那顿要美味得多的午饭,令我们食欲大震,在热气腾腾的炉子旁边,我们狼吞虎咽,主人家看到了,倒也十分高兴。饱餐之后,我们还是念念不忘要买布料和绣花鞋,可是主人说,布料没有了,因为都是自己用的,很少会卖给别人,绣花鞋还是有一双,殷勤地拿出来给我们看,怎么还是缺少眼前一亮的感觉,我们只好悻悻然离去。
最后,只有去寻找漂篓了。我们游荡到寨门,还是没发现,正是垂头丧气之时,突然发现路边卖农药的小铺子门前挂着好几个漂篓,虽然比较大,但造型很是特别,于是我喜极忘形,抢过去连同Crystal一同挑了3只,我们兴冲冲地往回走,后来的人一看到我们手中的东西也抢过去把人家的漂篓扫荡一空。
总算有点收获,看着时间,要起程去小黄了,因为去小黄的路特别难走,至少要颠簸2小时才能到达,据说那是一个不去会后悔的地方,于是我们憧憬着奔去。
---- 因为这世上有了我,你没有资格寂寞。
小魔女——我心似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