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olicelim(policelim)
整理人: gzcop(2004-01-24 16:05:48), 站内信件
|
中午,吃完饭,团里组织我们去逛王府井,我不想去,就偷偷溜到北京大学去了.从宣武到海淀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进校门比较费事,门口的保安查证件查得很仔细.只有老师和北大学生才给进去,为什么呢?其实这里有一个典故的:以前北京大学是开放可以进去参观的,然后什么人都进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正常的教学秩序搞乱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因此学校就规定不是北大的人不给进去..再有一个就是今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发生了学生饭堂爆炸案,所以为了学生和老师的安全,实施这个措施就很有必要了.好在我的学生证带了过去,否则还真吃了个闭门羹.
我第一次去北大是从西门进去的,从这里进去有一条很长的路,是直接到未名湖的,但是我没有一直 走下去,因为要赶时间回去,所以就去了新华书店那里.在那里买了本<法学的诱惑>,这本书写的很好,我们法学院陈兴良院长还在书里面做了推荐,不过比较贵,要68元,而后我就又从西门出去回团去了.第二次我从东门进去,一进去就看到了很多教学楼,这一次去收获很大,先去了未名湖,我觉得未名湖绝对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说未名湖是个好地方呢?其实这里面主要在于这里的凤光好,很多的树,一个很大很阔气的湖,还有小桥流水,那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啊!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这里有一个塔,我没有去考究这个塔的什么,只是觉得这就是学术和文化积淀的象征......走在未名湖南路,一路上有许多的学子在树底下看书,多好的学习气氛啊.......其实最关键的一条,我觉得如果是有人想拍拖的话,未名湖绝对是个好地方,虽然我们还是学生,但是朦胧的感觉却也只是书中自有颜如玉啊.....我在想,鲁迅当初是怎样的在这里刻石碑和设计北大校徽的.......北大的图书馆是一个很现代的建筑物,非常的好看...里面积累了很多的书,沉淀了很多很多的知识,我觉得那是人觉得有力量的地方,也许就是前校长陈佐耳的那句"知识改变命运"吧.
北大的气息其实是浓烈的,但她有她清淡的一面,北大的西门和东门都是很朴素的,不夸张也不浓艳,那绝对是一种自然美,一种淡淡的很舒服的感觉,这是没有看过的人所不能感觉出来的一种很难说得清的感觉.我对北大的历史的理解也只是在蔡元培,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学校的理解,不能仅是理解她培养出来的名人,其实每一个从那里出来的人都是伟大的...祝愿平凡的他们活得更好.这里引用法学院朱苏力老师在03法学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
"让我告诉你们一个人吧,一个也许当年把你们当中的谁招进北大的人,一个本来会且应当出现在这一场合却再也不可能的人。这个人当年曾以全班第一名毕业于这个法学院,毕业留校后,长期做学生工作、党团工作、行政工作;在北大这样一个学者成堆的地方,他的工作注定了他只能是配角,而且还永远不可能令所有的人满意,乃至有人怀疑他当年留校做行政工作是不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行。但他安分:勤勤恳恳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为我们和你们服务;他守己:恪守着他学生时代起对于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一直到他外出招生不幸殉职。
他不是学者,更谈不上著名;他没有留下学术著作,留下的,在他的笔记本电脑中,是诸多的报告和决定,有关招生,有关法学院大楼,有关保送研究生以及处分考试作弊的学生;他每年都出现在“十佳教师”的晚会上,但不是在台上接过鲜花,而是在台下安排布置;他没有车子、房子,更不如他的许多同学有钱。但是,当他离去之际,他的同事、同学和学生都很悲痛,包括那些受过他批评的学生。是的,他没有成为一个被纪念的人,甚至不是一位会被许多人长久记住的人,但是,他是一位令他的同事和同学们怀念的人。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成功?尽管有点惨烈和令人心痛!
我们的事业,中国的事业,其实靠的更多是许许多多这样的人。"
其实,我们也有可能是那平凡中的一个,只是我们的活法不同,生存与生活(或者是to be or not to be )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只是注重与眼前,也许应该多一点思考以后吧,毕竟我们年轻的时候还是有理想的,我认为北大就是一个有理想的地方....一个培养人锻炼人的地方,就这么多吧,能写北大的很多,但是学会知识更需要去做好人的本分,以后有可能的话再写写北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