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ime_89(黎巴嫩)
整理人: amwcp(2003-12-21 23:28:18), 站内信件
|
上学时候,合肥的新华书店经常有折价书卖的,其中颇有一些好东西,对于穷学生,自然就成了天堂。我大都是当场看完的,能咬牙出手去买下的。那就定是爱不释手的好书。
一本《张岱年文集》,是个断卷了,我已记不得是第几卷,里面收的是张先生早年的一些文章,还有他的半部中哲史(只有下半部,不知是不是其早年发愿接胡适的棒而作)。我最初的一些哲学史的知识有很多是从这里吸收的。但集中最令我震动的是一篇小文,我记不得名字了,讲述的是荷兰大哲人斯辟诺莎生平及其学问。
斯辟诺莎就是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一生贫困,本来完全有可能去在大学里做教授或是吃些皇家的御羹,但他却安于清贫,宁愿磨镜片不想去违背自己的信仰和思考。
张先生对斯氏的人生哲学作了很简明的概括:人生痛苦是因为意愿不能实现,一种意愿实现之后是短暂的快乐,但随之又有新的意愿使之痛苦。斯氏以为人应在自己的力量和意愿之间寻找一个平衡。人的不同的意愿其实都是指向着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境界,在自己的力量还没有到达足够完成这个意愿时就应稍安勿躁,积蓄本力,再待时而动上一个新境界。
现在看来,张先生对于斯氏哲学的介绍还是有些偏颇的,其实,他是用了《周易》乾卦六爻辞的精神去解读的斯宾诺莎。但我读来想到的却是物理课上老师讲的电子在原子核各能级层之间的跳跃:
一个电子只有在携带到足够的电荷后才可以跳上高一能级的电子层。(我不是学物理专业的,不知道我记得对不对了。是不是普里高津的理论啊?)只是当时读来好象一下贯通了任督二脉。觉得在人生和科学之间寻找到了一种贯通两者的真理。内心的欢呼雀跃非言语可以表述。反反复复把这篇文章看了几十遍。因此四处寻觅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但当时市面上真是很难找到,于是常自思惟,这伦理学应该是怎么样一本书,斯宾诺莎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深入表达这种哲学,甚至想要自己来试着写写。
待到多年以后,才知道商务有这个书出版的,我又专门写了封信到商务馆,邮购了回来。拿到书的时候真是如捧上圣经,沐了施洗一样。翻开一看,却又莫名其妙,怎么跟张先生讲的好象不是一回事,恰恰象两本书似的呢。
其实斯氏因为私淑笛卡尔,所以用几何学的命题、证明、说明一套体例来写哲学。大学人都颇有读之多年不能尽识其意的,何况我那时一个黄口小儿呢。只能望而兴叹,偶偶翻翻。但是正好象尼采说的,大师的作品象一口深井,只要你投下吊桶,提上来的永远是灌溉心智的甘霖。即使不能通读,其中的命题做为一些格言读来也每每震荡心胸。虽然直到今天我也不敢说读懂了斯宾诺莎,但他不懈追求真善美,视自己的独立思考过于生命的精神却象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样日日悬于我斗室的栋梁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