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xchuan(青魔手)
整理人: lxchuan(2003-12-17 20:04:47), 站内信件
|
中国会计视野社区 作者:飞草
2003年12月7日晚央视“对话”现场,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对国资委李毅中副主任及现场嘉宾公开宣称:“我这两天在北京开会,我公司的那些领导给我打电话,问我今年利润是做成17亿还是18亿呢,还是20亿呢?我说你等我回去看看国资委的考核条例我再给你定。”会计改革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会有这种““书记利润,厂长成本”发生?而且以前这种事情是“偷偷摸摸”的,现在倒好“广而告之”了。如果会计利润是如此容易操纵,国资委对大企业基于业绩的考核目标岂不落空,上市公司业绩报告还有多少含金量可言?笔者认为当前会计存在十大难题,导致会计核算变得弹性十足。
一、收入确认
收入确认在理论上是一个时点,实务上却是一个时期,这给企业管理当局操纵利润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通过交易安排,可以人为创造销售收入;除此之外,现在许多收入是打包的,“包”里既有销售收入,又有劳务收入,可能还有使用权收入,这些收入确认的时点是不一样的,施乐主要舞弊手法就是操纵“捆绑”收入的分摊,它的“捆绑”收入中包括销售收入、融资收入和维护收入,施乐从1995年开始通过武断确定融资权益回报率人为压低融资收入、高估毛利率人为提高销售收入及利用租赁价格调增和展期等手法提前确认复印机销售收入。这种手法在我国的软件企业中应该是存在的,软件行业提供的系统集成等业务也是一种“捆绑”收入,至少有硬件销售和软件服务两块,由于销售收入一般是即期确认,而服务收入是递延确认,而一些软件公司可能即期将所有的收入都确认了,这就有可能导致提前确认收入。
收入的伎俩除了提前和推迟确认之外,还有两种手法值得警惕:
一是三角交易,这种手法最简单就是互相交易,你买我的产品(劳务),我也买你的劳务(产品),彼此
虚增资产和收益,这些伎俩最适用场所是一方是提供劳务,另外一方是提供商品,当然由于直接对敲容易引起审计师怀疑,最好是经过桥梁公司,A卖B,B卖给C,C再卖给A,不且是商品或劳务可以通过三角交易完成虚增资产、虚增收入的目的,股权、除商品外其它资产也可以通过这种三角交易完成自我增值,如上市公司子公司A将旗下一子公司股权转让给B,B又将该公司股权转让给C,而C又是上市公司另外一家子公司,通过这种交易,子公司A就可以确认巨额的投资收益,从而可以轻松绕过成本法不能象权益法一样根据被投资公司净资产变动确认投资收益的缺陷,2002年福日股份被迫调回投资收益2821万元,理由是其持有被投资公司9.5%股权不适用权益法,如果当时及早操作,有可能可以通过三角交易成功确认所需要的收益,当然股权转让也是有限制的,特别是国有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受到一定限制,福日股份想通过股份迂回转让方式确认投资收益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被投资企业当年改组为股份公司,股东不能变更的情况下,利用此手法只有提前将所持中华映管的股权交由投资公司持有,再由投资公司出面完成股权迂回转让。正因为此,很多上市公司都成立了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的成立为三角交易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二是填塞分销渠道,这种手法也非常常用,大部分商品都要通过分销商才到最终用户头上,生产商或批发商为了增加销售收入,不管分销商的实际需要,提前数月发贷并确认收入,导致分销商手头存货严重积压,博士伦、阳光电器及百时美施贵宝都曾用过这样的伎俩,这种伎俩非常隐蔽,分销商之所以接受超过需要的存货主要是生商或批发商采取各种促销手法导致,如可以退货、回扣点增加、货款回笼延迟以及虚假提价等导致分销商囤货奇居,这种促销手法往往导致生产商或批发商销售额在月度之间大起大落,独立审计师应从销售额月度间波动发现此类舞弊
二、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
会计上将支出按受益期的不同,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直接进入当期损益,资本性支出形成长期资产,也就是俗称的“资本化”开支,尽管从理论上是从受益期限长同可以划分清楚,但实务中,仅从受益期限来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是不现实的,因为它还得服从“重要性”原则和“配比”原则及“稳健性”原则的修正,按照会计理论,如果没有对应可靠的收入配比,支出就要直接进入当期损益,这可能是研发支出、广告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的理论依据,但事实上,广告与研发费用具有滞后效应和长期效应,所以美国会计准则允许在一定条件下这两者也是可以资本化的,但这样一来就乱了,我们已分不清楚哪些广告和研发费用要资本化和哪些不需要,美国在线曾一度将广告费用作为“递延订户获取成本”,因此导致美国在线1994年至1996年虚盈实亏,SEC后来对此会计处理提出提出指控,由于美国在线将广告费用资本化导致以后年度推销稀释其利润的压力非常大,美国在线于是顺水推舟,在交了350万元罚款与SEC达成和解之后,一次性注销3.85亿元资本化的广告费用。但世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20亿美元的线路租赁费用资本化,尽管财务总监力劝审计委员会以计提巨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将这20亿泡沫固定资产冲掉,但审计委员会仍然向SEC报告了这一情况,最终导致继安然之后美国证券市场又一惊天丑闻,当然笔者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安然与世通的崩塌表面上是由会计丑闻直接导致,实际上崩塌根本原因是经营失败,如果一个企业经营很好至少资金流不断裂,会计丑闻是很难击倒他的,如施乐、百时美施贵宝等,迄今仍然是美国最好的公司的代表。
我国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长期资产确认实行更稳健原则,基本上取消了“递延费用”、“长期待推资产”的核算,如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益等直接进入当期损益,对这些大家争议不大,争议最大的就是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既不预提也不摊销,在发生时直接进入当期损益,其会计处理与广告费、研发费本质是一致的,对此规定,航空公司首先坚决说“不”,因为此举对航空公司损益影响重大,航空公司的维修成本占了其营运成本的一个大头,一个发动机可以使用几年,但按现行规定直接进入当期损益,严重违反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不但是航空公司,其它企业同样也存在这种情况,当然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只是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罢了,实务中还有太多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例子,就是同一个专家,他可能也说不清楚这个支出到底是费用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
三、资产减值
2003年7月26日,《证券市场周刊》发表了《会计魔方》封面文章,文章称,在通过关联交易、债务重组等方式受限以后,一种更新的操纵利润手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合法地滥用。会计估计,会计链条上最具艺术的部分,正在变成上市公司手中的魔术——巨额计提,秘密准备,各种版本的故事层出不穷。当T族公司庆幸保住上市资格,当秘密准备出奇制胜,当会计估计变成上市公司手中的魔术棒,市场健康的肌体正在受到损害。怕的是,这一切都披着合法合规的外衣。是政策出了问题?是监管不到位?是上市公司诚信岌岌可危?还是投资者没有辨别能力?由艺术到魔术仅一步之遥,当上市公司运用会计估计越来越炉火纯青的时候,是非判断已经不那么简单了。
这是国内权威媒体对会计妖魔化现象第一次提出比较系统的指控,指控的核心是滥用会计估计,主要内容是八项减值准备,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在实施资产减值会计时,主要问题是减值计提过度及不足现象,减值计提过度导致来年的回冲以及减值计提不足导致来年补提,这四种情况导致会计利润无法真实公允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该文记者归纳了四种滥用会计估计的主要手法(实际上滥用资产减值会计手法):一是巨额计提、休克疗法;二是该提未提,埋下隐患;三是大额冲回、超速成长;四是秘密准备、秘密武器,第一种手法及第四种手法都是过度计提,只是两种适用情形不一样,第一种手法俗称“大洗澡”,第四种手法俗称“甜饼罐”,第一种手法针对亏损公司,第四种手法针对盈余公司,两种手法共同特点是过度计提留下秘密准备,只是前者通过过度亏损达到目标,后者是通过隐瞒利润达到目标。
对此现象,且看记者对我们财政部会计司应副司长的采访,她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也很关注这一行为,但是由于计提减值准备其实属于会计估计范畴,如何判断公司在利用会计计提操纵利润,实在不好说,应唯总结说,在过去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也存在估计不准这一情况,此外,就会计估计这一特性而言,操纵利润的情况是难以遏制的。应唯还透露说,如果利用会计准备操纵利润的情况比较严重,他们可能会制定相应会计准则指南,但这类指南仅具有参考意义,不具有强制性。应唯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就《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中的上市、退市规则等有关条文进行修改,如对“三年盈利”的判定不应该只以利润一个指标为标准,利润指标只是反映经营成果的一个指标,该指标在会计分区的划分上可能存在估计上的不准确,不如采取国际惯例,以“综合收益表”来替代。
“综合收益表”能解决问题吗,它只可能使问题变得更复杂!
(其余七种魔方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