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别和你的父母一起看《东京物语》[ZT]

主题:别和你的父母一起看《东京物语》[ZT]
发信人: marco_0708(无限透明的蓝色)
整理人: marco_0708(2003-12-17 21:25:01), 站内信件
作 者:妖灵妖  
类 别:GOMOVIE畅谈  
关键词:东京物语  
简 介: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注意父母的白发是什么时候吗?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和父母一起逛街是什么时候吗?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给父母买了礼物是什么时候吗?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觉得父母很烦人是什么时候吗?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你和父母发生过的任何事情吗?  


不论你记得,还是不记得,都应看看《东京物语》。  


《东京物语》是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1953年的名作,讲述了住在海滨小城尾道的七十岁老夫妻离开故乡去探望他们住在东京的子女,在品尝了各自成家的儿女们冷淡的招待后,老夫妇决定回归老家,结果年迈的老伴得病,死在了旅程的终点。  

关于这部电影的论述,已经有无数电影学者从不同文化、不同角度进行了丰富的阐释,但究竟是什么魅力吸引了这么多人对它着迷,仅仅是因为它拍摄手法,或它精彩的剧本,或其他?这些原因都存在,但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在这部电影中,都找到了他自己的和他家庭的影子。  

小津导演的《东京物语》,手法简约朴素,用几乎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电影技法在在平淡中缓缓渗入你的生活,你可以照出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态度,或者,照见自己的未来。我们也许会从影片的中段开始批评大哥和二姐,但到了后段,我们绝不会这么做,除非我们要背对内心伪装自己。 

《东京物语》影片本身的亲和力以及它对家庭的描写,相信可以让每个中国人看得心潮起伏,如果有人声称能平静地看完此片最后半个小时的,引用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约翰·西蒙的话来说:那你不仅不懂得艺术,你简直是不了解人生。  

《东京物语》DVD曾出过多个D5版,这些D5中,以京版的《小津安二郎第一集》套装中的D5质量最佳,因为它是三区字幕版。而一区标准公司出品的双D9则是影迷们向往的DVD高品质版本,未料此碟竟然真的由红龙版做了出来,算是11月末碟市的重大惊喜了。  

本打算在2003年12月12日小津导演百年祭日之时观赏这套制作精良、花絮丰富的碟,却未料横出意外,终于未能在12月12日看到此碟,跟片中的敬三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的情节竟然不谋而合。 

在看完了上海史上温度最低演唱会的当晚,望着身边那些狂热的小女生,不知道她们什么时候有机会体会《东京物语》的感受,或者,她们将来也会变成片中的阿繁,尤其是在上海,纪子这样的女子估计已经绝种了吧,但这也没什么关系,纪子毕竟是这个家庭的外人,所以她才对父母最体贴,反而亲生骨肉,永远要到父母去世的那天,才想起自己原来什么都没为他们付出过。于是,我想再看一次《东京物语》。  

周末加班,总算取回了《东京物语》。事先曾有在台电DVD-ROM上不认花絮碟的惨痛经验,一回家就把碟塞进了昂达DVD-ROM,结果不仅认碟,而且非常流畅。但正片碟却还是不显示中文字幕。把正片碟扔进碟机,终于碟和字幕全认,而且读片流畅。  

正片碟仅装了一个2小时15分的黑白正片、杜比1.0对白音轨和杜比1.0评论音轨,容量却达到了7.24G,证明影片在画质上有高码率的表现。事实上,比起日本二区版来说,标准公司的这个修复过的正片黑白效果更好,当然影片也大量细小的划痕,如果不是因为标准公司赶工赶得太急的原因,那就是想保持50年前的原样。  

此片中文字幕为三区字幕,评论音轨由《小津的<东京物语>》一书编辑大卫·戴塞担任,对于大部分国内观众而言,这条评论音轨虽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内容(从小津的生平到影片镜头和人物位置的细微变换),但由于是用英语评论日本电影,因此,你必须先了解小津的英文叫ozu,笠智众的英文叫chishu ryu等才能进入状态。 

标准公司为此设计了一个很实用的列表,即根据大卫·戴塞的讲述内容,列出小标题,观众可以根据菜单中小标题提示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评论内容。此前,有个叫迷碟香的碟友怀疑红龙版去除了评论音轨字幕,这是对标准公司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标准公司所有DVD的评论音轨全部是英文的,所以从来没有制作过评论音轨字幕。  

顺便提一句,标准版在九区出版的DVD中带听译评论音轨字幕的,去年有全美版D5的《为了全人类》、全美版D9《斯巴达克思》(均听译水准一般),还有今年红龙版D9的《沉默的羔羊》(听译质量不错)和本周上市的金球版《裸体午餐》,后者目前还未知质量如何。  

花絮碟才是这套双D9的真正卖点所在,总长超过160分钟的花絮,斤两十足。第一个纪录片名为《我活着,但......》(标题名来自小津的电影《我出生了,但......》)。  

这个长达2小时的纪录片由井上和男于1983年拍摄(全屏),采访到与小津合作过的演员笠智众(他从自己第一次参加小津的作品《我落第了,但...》默默无闻谈起,到《父亲在世时》(给翻成了“有一个父亲”)小津对他的演技进行指导等内容)、岸惠子(在拍摄《早春》时给NG了数十次)、编剧、后期作品长期合作的编剧野田高悟的妻子(据她说小津和野田高悟完成一个剧本要消耗掉100瓶酒)、导演助理(包括拍过《鳗鱼》的今村昌平、拍过《24只眼镜》的木下惠介)、摄影厚田雄春(他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摄影之一)、美术指导、小津的兄弟姐妹、高中同学、小津当代课老师时教的学生等。  

另外,还有影评人唐纳·里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美学》一书作者,这个亚洲通竟用日语接受采访)、佐藤忠男(《小津安二郎的艺术》一书作者)、导演山田洋次(《寅次郎的故事》)、新藤兼人(《裸岛》)谈各自心目中的小津和处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小津日常生活(如小津当年喜欢美国电影,瞧不起日本电影,还十分喜欢美国女星pearl white,并随身揣着她的相片),秘料极多,让人大呼过瘾(详见第三十一期《DVD导刊》中realmask的大作)。  

而采访中出现的冈田茉莉子(《人证》),竟然就是《东京合唱》主演冈田时彦的女儿,让我颇感意外。片中还穿插了小津的历年名作《我出生了,但...》、《我毕业了,但...》、《东京合唱》、《独生子》、《户田家兄妹》、《风中的母鸡》、《晚春》、《麦秋》、《东京暮色》等的片段,另外有  

字幕翻译水平不高,比如“60年中他一直在探索什么”给翻成了“60年代他在探索什么”,还有就是大量片名翻译有问题,不过有英文字幕对照,也算能凑合着看完。  

另一个花絮是纪录片《名导谈小津》,这是松竹公司于1993年小津导演诞辰90周年时拍摄的,采访到香港导演关锦鹏(《阮玲玉》)、芬兰导演郭立斯马基(《没有过去的男人》)、法国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日烦夜烦》)、英国导演林达塞·安德森(《如果》)、美国编剧保罗·施罗德(《愤怒的公牛》)、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和台湾导演侯孝贤(《悲情城市》)。不可变形宽银幕格式,中英文字幕,片长40分钟。  

关锦鹏说喜欢小津的电影跟自己13岁时父亲去世很有关联,他看《东京物语》中老夫妻坐在海滩旁,就忍不住掉眼泪。说到动情处还一阵哽咽。关锦鹏说的是国语,中文字幕竟然还把“中学”给打成了“小学”,实在不应该。 

郭立斯马基面对小津的照片做自我忏悔,说自己拍了11部不怎么样的电影,而这一切都是小津的“错”,因为他看了《东京物语》,才放弃文学,走上了电影道路。他说自己的墓志铭要以小津的电影《我出生了,但...》为题。  

克莱尔·丹尼斯说她第一次看小津的电影是《秋刀鱼之味》(字幕错译为她在“一个秋日午后”看了小津的电影,她最喜欢的小津作品《晚春》也给错打成《晚秋》),而她对小津照片上的形象感觉很亲切,因为照片上的小津象她过世的祖父。 

林达塞·安德森讲述了他当年看完《东京物语》后激动地给《画面与音响》杂志写评论文章的情形,保罗·施罗德谈了自己接触小津电影并为之立书的过程(这段因为是说英语的,所以标准公司不制作英文字幕,翻译得最不佳)。文德斯说小津的电影无法被模仿,侯孝贤则说日本有这样的导演是幸福的。访谈中穿插了小津在拍摄《晚春》等片时的现场工作影片,分外珍贵。  

红龙版的这套双D9虽然内容精彩,但片基实在让人失望,选购时要极度谨慎。当然,这套双D9用好片基出修正字幕加入国语配音D中D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不论你买哪个牌子的《东京物语》,不论你买的是单D5、D5套装还是双D9,都希望你能找个时间安安静静地一个人看一次《东京物语》(别和你的父母一起看,会让他们伤感的)。如果你真的全看完了,我想你也会和我一样,每天下班急匆匆地赶回家或者放弃一次和女孩子的见面,为的只是能和父亲坐在一起吃晚饭,哪怕相对无语。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