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oantu(一群鬼祟的脏猪)
整理人: xiur(2003-12-16 20:04:23), 站内信件
|
读书是件惬意的事情。随意守着一杯水,人与世界之间仅仅通过书籍联系着,除此别无其它。周围逐渐安静,空气里慢慢泛起少许油墨味道。书中的事物,次第鲜活起来,仿佛伸手可触。那些性情中人携着灵魂来去,房屋、树木、山水,也都携着灵魂来去,在肆意伸展的时空中游走。
古老的书者,总是善于描述各式各样的建筑景物,或金碧辉煌或破败萧索,林林总总,万般风光。这样的章节,常常格外地引我着迷。想来,身为此道中人,理应如此。
小时侯读《七侠五义》,里面讲到:展昭夜探五鼠庄,发现此庄依山势而建,低洼处好大一片湖水。却见一老者踏水面而来,下去仔细看来,其实是石头打磨的光洁的石湖,夜晚时月影婆娑,几可乱真。 这样的景致,再忽闪过飞檐走壁的夜行侠,真是梦境一般。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华丽莫过《阿房宫赋》。 那样的地方祥云缭绕,宛若仙界。
相比之下,雨果就老实多了。他在《巴黎圣母院》中的第三卷,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使用最详实的语言准确刻画了这座哥特式经典建筑的外貌,和历年修建变迁。“三座尖拱大门,一排雕花刻缕、边缘呈锯齿壮的二十八位的君王的神龛,位于中央的硕大无比的圆花窗,两侧各有一个窗子......” 不由得想起一位长老的缄言:“凝视物质的美丽导致对神的理解。” 在那些教徒的心中,富丽堂皇的教堂被视做上帝居处的景象。 灿烂的光线射进大厅,如同神祗进入信徒的心灵。
《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在想象出来的远方的奇异的城市中,迤俪而行。有点像小时侯读的魔方城,一道道门开启,五光十色得令人晕眩,总是找不到回家方向。
最为震撼人心的,莫过于罗马人的章节。
奥古斯都说,他得到的是一座砖坯的城市,留下的却是大理石之城。这样傲慢自诩的话语,质感坚硬。似乎能让人不费力地越过千年的荏苒光阴,去到屋大维柱廊、玛尔切勒剧场、玛尔斯战神庙...,伸手触摩那些石柱和拱券。
恺撒和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现存最为古老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里面不光是干巴巴说明砖、混凝土、墙的制作方法,还娓娓讲述了如何随着音乐的抑扬,排布剧场的阶梯。
又图解描述各种柱式,有显示赤裸男子身体比例的陶立克式,有带衣褶装饰的女性身姿的爱奥尼式,还有模仿少女窈窕体态的科林新式。
书里叙述了关于科林新柱式发明的故事:一位科林新的少女临近婚期却不幸染病死亡。她的乳母盛了一篮子少女身前钟爱之物,放在她的墓碑前,再用一块石瓦压在上面做盖子。篮子偶然放在忍冬草根上,到了春天,忍冬草便从当中蔓生出来径叶,沿着篮子侧边成长起来,到了顶部由于被瓦片压住,所以在上端不得已长成了涡卷形的曲线。一位名叫卡里马库斯的雕刻家偶然路过这座墓碑,注意到这个篮子和它附近生长的茂密叶子的柔和,对这新颖的样子和形式十分喜爱,因此就以它作为模式在科林新造了一些柱子,规定了他们的比例。从此,建筑中就多了科林新式。
......
呼,呼,累~,不写了
---- Into the air;and what seem'd corporal melted
As breath into the wind.
消失到空气中去了 ;好像有形的实体融化了似的,
如同呼吸融入了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