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rco_0708(无限透明的蓝色)
整理人: marco_0708(2003-12-15 11:07:42), 站内信件
|
文/舒天楚 转自:天涯社区
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看得见蓝天?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年,才能看得见别人的哭泣?
还要经历多少人的死亡,才能让他意识到已经有太多的人死去?
可是,朋友,那答案在风中飘。
——Bob Dylan《Blowing In the Wind》
不知为何,生于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喜欢怀旧,总喜欢用一种过来人的眼神打量着八十年代下的那些蛋们,面对那些稚气的面孔,在羡慕之余又有些自傲,总以为和没有“往事”可怀的他们相比,自己总算还经历过什么沧海桑田,什么今生无悔,其实,面对历史,我们都只是那小小一粟,丢进大海,谁能激起什么浪花?
然而,历史还是如暴君一般给我们打下烙印,却让我们深情怀念,我们认为那就是我们身上的胎记,与生俱来,无法洗去,也不该洗去。
《再见,列宁》是一个挺新的德国电影,却在讲述已成历史的一段十余年前的往事,故事从两德统一前讲到只有一个德国时。这么多年过去了,统一后的德国都已经参加过4届世界杯,拿过一个冠军,一个亚军,然而却依然会有些人对过往深深怀念。历史的手,总是在小人物身上写满了文字——你别无选择!
亚历山大的母亲,在两德统一前因意外而昏迷,在两德统一后忽然醒来,然而苏醒的她绝对不能再受任何刺激,而偏偏德国统一就是给予对祖国——民主德国充满信心的她最大的刺激,于是,亚历山大开始联合大家,善意撒谎,让母亲脆弱的生命得以延续……
时光翩翩,虽只几度寒暑;改朝换代,早已面目全非。然而,亚历山大却要让母亲“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的确不是件容易事。欺骗,让我们想到了《地下》,那是不无卑鄙的欺骗;想到了《美丽人生》,那是父爱情深的欺骗;想到了《说谎者雅各布》,那是鼓舞斗志的欺骗;想到了《骇客帝国》,那是骇人听闻的欺骗。
但是,《再见,列宁》中的这种欺骗,却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怀旧与伤感。历史的轮船,不会因为一个小人物的误点而重新回到码头,事实上即使是大人物,也不能改变历史,他能选择的最多也只是加快脚步赶上这一班船而已,否则,等到自己手中所握的成了一张旧船票,他还能登上谁的客船?
于是,我们看到亚历山大费尽心机,乌龙百出;我们看到谎言中,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好,家庭的状况却越来越差;我们看到小人物在历史的漩涡中企图挣扎,但并非想改变历史那般伟大,只是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依然只是徒劳。
一个人要回头多少次,才能发现人群中那张熟悉的脸?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年,才能看到身边悄然绽放的玫瑰?岁月教会了我们什么?我们还能选择什么,我们还能欺骗谁?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苏格兰刺头马克那样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大电视机,选择洗衣机……选择朋友,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选择……?问题是我们真的是自己在做的选择吗?我们有选择吗?
故事的最后,母亲看到了现实,列宁像已被拆除,被起重机高高吊起,虽然依然威严,可是浮在半空中的威严,总有些滑稽。
母亲在谎言中活了太久,早就超出了医生的预期,她给了大家惊喜,她也选择在谎言破灭中离开。
这不失为一种选择。有些人终其一生在坚持一些东西,尽管她有时或许只是坚持,近乎顽固没有意义的坚持,但这也足以让已不知坚持为何物的我们感到汗颜。我们会为一个东西坚持多久?我们还在用什么文字书写我们的信仰?
曲终人散,光影淡去,我为亚历山大的母亲离去脱帽致敬。我知道,人能够有尊严地死去是一件和活着同样重要的事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