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黑啤)
整理人: sayrainly(2003-12-10 21:32:10), 站内信件
|
中国新闻媒体的渐变
--------------------------------------------------------------------------------
● 杨锦麟(香港)
海外舆论近期在观察中国大陆政治、社会过程中,无不将注意力集中在新闻媒体的渐变之上,认为这种悄然变化的过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新京报》在“天子脚下”的京畿重地问世,被视为中国新闻改革进入转折阶段的象征性事件。
《新京报》由中共广东省委下属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直属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办。引人瞩目的不只是别开生面的版面和版块设计,而是发刊词的内容:知识分子的良心,从来就是奠定报业大厦的基石;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来就是支撑报业大厦的脊梁。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正的捍卫,对丑恶的鞭挞,这是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
政治自信与市场力量
从《新京报》的应运而生,到新闻媒体的南风北进,以及此前前仆后继的新闻改革尝试,这些现实都从一个个侧面展示,过往25年来,中国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令外界刮目相看的进步。
中国新闻改革的每一个尝试,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70年代末期一度出现的情绪亢奋和宣泄,在80年代初期受到了强制性的压抑。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执政党放弃了“姓资姓社”的论战,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并在实践中尝到了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物质生活逐步提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尊重的“甜头”,中共领导人逐步增加了自信心。
尽管中国的政治现实仍多有不尽人意之处,有诸多备受争议和值得批评的瑕疵,但中南海的新一代领导人对自身的使命已有清醒和充分的认识。缺乏自信心的主政者,是不可能在新闻媒体领域作出大胆改革的。而在这一点上,胡温体制的自信心和务实风格,已经获得了海内外舆论的进一步认受。
2003年6月20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注意到了大陆中央电视台一则简要新闻,而这则新闻在次日成为大陆各地官方媒体的头版头条: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邮政总局发出通知,禁止报纸期刊的出版单位在9月份以前征订2004年的报纸和期刊,只有科技类出版物不在此列。据称,此举旨在制止为保证发行量而推行的各种强制性摊派征订手段。敏感的海外观察家们意识到,这标志着中国媒体行业期待已久的改革终于迈出第一步。
中国媒体的“喉舌”现象以及各种制约因素,至今依然存在。海外观察家们认为,北京在新闻媒体领域的有限度改革,是中国执政党改善媒体行业的经济效益和报道内容的部分举措。控制心态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顿然消失,但可以说,在现时的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就媒体控制问题向政府提出质疑的唯一力量就是市场。市场因素竟然成为中国新闻媒体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催化剂,这是很多人所始料不及的。
喉舌媒体脱去紧身衣
在媒体多元化生态和市场因素的驱导之下,中国执政党已经很难用行政命令和主观意志,有效阻止非喉舌媒体的出现。于是乎,人们看到,主流与非主流、喉舌与非喉舌的媒体开始百花齐放。迫于竞争环境,所谓的喉舌媒体在摸石头过河的实践过程中,甚至比其他媒体走得更远。有诸多事实证明,在大陆新闻媒体改革的各种尝试个案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往往是主流媒体。在大胆尝试过程中,也许会有人不断“触雷阵亡”,但在中国的新闻同行中,却不乏勇者。
《新京报》的问世,显示《南方都市报》的模式和经验获得了主政者的肯定。新华社《了望东方》周刊的面世,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党的“喉舌”在试图脱下“政治紧身衣”。香港观察家敏锐地感觉到,体制内的“喉舌”们已经不能安于现状,在市场力量和体制内新闻从业人员结合之后,它们不仅告别了“方型西瓜”的无奈,而且也给体制内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新闻从业员和知识分子的良心与风骨,已经和媒体的使命感相融合。这种结合,是对新闻传媒生态环境的最新注释。中国既然已经规定了发展路向和框架,那就不可能脱离中国共产党仍然是唯一执政党的政治现实。70年代末期及至80年代末期,中国政治社会曾经涌现过政治冲动,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西化,使主政者在意识形态领域急煞车,而且也使新闻从业人员失却了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改革际遇。
中共十六大之后,新一届领导群体在政治体制以及新闻媒体改革等重大问题上,表现出举重若轻、行稳致远的耐性。新领导层先提出“三个一切”,即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与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然后,领导层再提出新闻媒体改革的“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都市报的冲击效应
人们也注意到,中国各地党报的“真理报”模式正逐步消退;从党报体系派生出来的各种都市报,其政治经济效应和市场效益正在冲击现有的媒体生态,成为党报之外另一个不能忽视的言论平台。
受制于政治时空条件,大陆媒体最能和国际主流媒体相提并论的领域,是体育和文娱新闻。在某些仍然受到制约的领域里,大陆新闻同行也许经常会出现“集体失语”的现象,但是,他们也在寻找更多的突破口,尽可能将新闻事件的真相告诉大众。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婉莹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踢越位球的机会和频率越来越多,“裁判员”们多半时候只是睁一眼闭一眼。中国新兴媒体发行量的节节上升,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市场经济效益和舆论导向的权威性,既是特殊国情的体现,也是渐进改革的衡量座标。
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正走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新闻媒体的改革前景虽然不尽明朗,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但诚如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所指出,只要新兴媒体按照国际媒体的发展标准要求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紧紧贴近市场脉搏,充分展现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培养实力,继续储蓄能量,新闻媒体改革的明天就会更好。
中国媒体改革的道路依然曲折,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虽然暂时还无法预测未来,但一缕曙光在隐约闪现。我们充满憧憬,充满期待……
·作者是香港凤凰卫视资深时事评论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