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eng5fan7(睡意浓浓)
整理人: nanyuner(2003-12-08 05:56:17), 站内信件
|
家园,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是一个温馨的所在,一个可以栖息的港湾,一个魂牵梦绕的纪念,一个用诗意筑就的香巢,一个美丽的意象。
难怪金圣叹在批西厢时,将久客还乡之人舍舟登岸,渐行渐近,渐闻乡音作为人生一大快事。历来的诗人也将无数的颂歌献给了家,以至于思念故土、怀想家园成为诗歌永恒的主题。凌云翰不是有“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长看山”之叹吗?李白不是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句么?欧阳修不是有“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之说么?……而且这种对故乡、家园的思念和怀想真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春朝秋夜可以动乡思,明月啼鸟可以启乡情,登高望远也会惹乡愁……真个成了人类挥之不去的情结、一个心头永远的痛,歌之不尽、书之不竭。
人类为什么会对家园故土寄托着这么多的情思呢?
难道仅仅是身体需要一个温暖的巢窠吗?不!自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以后,人类就一直怀着一个不灭的希望——回归家园。诗歌中的家园也早已成为一个意象、一个隐喻、一个象征,深刻地系着人类的精神和灵魂。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所言:“人人都有一种寻求精神家园的祈求与冲动。不管是有意的、无意的、成熟的、稚嫩的,人总是不息地寻求着内心的归宿,他的生命的根。”
那么,我们的精神家园到底在哪里呢?在天堂吗?曾经是。可是,“上帝死了!”——尼采早已通过一个疯子的嘴巴将上帝判了死刑,哪里还有什么天堂!在人间吗?尘世的鸡毛蒜皮、柴米油盐和勾心斗角,早已将人类弄得灰头土面,疲惫不堪。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我们的精神家园到底在哪里?何时能够抵达?
你去问问,现代人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无家可归。
身居豪华的楼房,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人,为什么始终有一种很强烈的漂泊感呢?
没有房屋,身体只好去流浪。
失去了精神的家园,灵魂便无可归宿了。
一日,马叙伦先生去拜访夏丐尊先生,见桌子上放有佛经,壁上悬挂着链珠,便问道:“亦从事于此耶?”“不!”过一会儿夏丐尊先生又说,“人无信仰亦不好。”“何故?”马叙伦先生问。”无可归宿。”
在夏丐尊先生这里,信仰即是归宿。没有信仰,人就成了无根的浮萍、飘飞的柳絮,灵魂只好去做流浪儿了。难怪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有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上帝真的死了,我们再把他创造出来。”这么说,楼房只是躯壳的窝巢,信仰才是精神的家园喽?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怀着无可排遣的生命的苦恼,到处寻求寄托,寻求精神的家园。所不同的是,有人以理想为寄托,有人以信仰为寄托,有人以哲学为寄托,有人以艺术为寄托,有人以自然为寄托,有人以爱情为寄托……在不同的人那里,精神的家园是不同的,但是,正如苏轼在一首词里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是能够确证我们自身价值,给我们以希望,给精神和灵魂以抚慰和愉悦的东西,就是精神的家园。
关于精神的家园,有陈明唱过:“它近在心灵,却远在天涯,我所有的一切都只为找到它,哪怕付出忧伤代价。”精神的家园,就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看似咫尺,其实天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海市蜃楼必然是由实物折射形成的,怎样的实物造就怎样的海市蜃楼。只要我们怀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和博大仁爱的情怀,纵然我们每一个人拥有着不同的人生,但是终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温馨的精神家园。
----
爱情就像发帖子一样,期待别人的回复……
即便是灌水,也执着的刷新,想听听别人说了些什么
很多人回复的,未必是好帖,没人回复的,却有可能是精品
然而,那么多的回帖中,也未必有人真的懂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