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tt-jp(内平外成)
整理人: ccu13650(2003-11-27 18:53:00), 站内信件
|
其三,所择中国古典词与西洋术语内涵大异,甚至相反,翻译时仅借用中国古典词的词形,完全改造了词义,如封建-feudalism、共和-republicanism、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民主-democracy。
“经济”一词,是中国固有语汇。“经”为动词,意为“治”;“济”与“齐”通,有整齐调和之意。“经济”二字连用,首见于隋代王通《中说·礼乐篇》的“经济之道”。此后,“经济”一词常用,如《宋史·王安石传》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红楼梦》中贾政骂儿子贾宝玉迷恋风月,不走仕途,不习“经济之学”。这些文句中的“经济”,是“经世济民”、“经邦济国”的简写。曾国藩主张在传统的“义理”、“考据”、“词章”三学之外,加上“经济”,也即经邦济国的实学。清光绪间科举考试中设立“经济特科”,以策论试时事,这里的“经济”也仍指“经邦济国”。19世纪下半叶日本学者在翻译英文Econ-omy一词时,借用中国古典中的“经济”二字。这里的“经济”已与“经国济民”的原义大相径庭,而指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包含理财、节俭、合算等内蕴。梁启超1896年开始在这一含义上使用“经济”一词。而中国学者和西方传教士曾用“富国策”、“计学”、“平准学”、“理财学”翻译Economy,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与“经济学”杂然并用。严复在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时,写《译事例言》,批评日本将Economy译作“经济”,认为“既嫌太廓”,而中国译为“理财”,“又为过狭”,故严复另译为“计学”。而1912年8月孙中山在北京作《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讲演,在谈到“Economy”的译名时说:无论译作“富国学”或“理财学”,“皆不足以赅其义,惟‘经济’二字,似稍近之。”自此以后,“经济学”逐渐成为Economics的通用译名,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内涵。但“经济学”与“富国学”、“计学”、“理财学”并用,延续到20年代。中国第一个留美经济学博士马寅初所撰博士论文,便没有用“经济学”一词,而是用“富国学”、“理财学”。大约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经济学才成为统一的术语被学界和社会通用。
“民主”,在中国古典里的含义是“人民的主人”,与君主、帝王同义。如《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似民主”,皆为此类。近代日本人借“民主”一词翻译英语Democracy,含义为“多数人的统治”、“人民的权力”、“人民行使权力共同治理国家”,与中国古典词“民主”意蕴相反。
“封建”翻译feudalism的情形较复杂。“封建”在中国古典中的本义是“封土建国”,英语fendal-ism的含义是分封领主,两义颇近,正可对译。后来,“封建”成为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对应译词,人们又以“封建”套称中国的“中世纪”秦汉至明清 ,而此间的中国并非“封建制”而是“郡县制”,此译名发生重大混乱。今天中国通用的“封建社会”的“封建”,既不符“封建”的中国古典原义,也与英文feudalism的领主分封义相去甚远。
近代日本学者译介西学术语,利用中国古典词汇,著名者还有——出自《晋书·艺术传》的“艺术”,出自《论语·先进》的“文学”,出自《庄子·天下》的“机械”,出自《庄子·齐物论》的“宇宙”,出自曹操诗《精列》的“思想”,出自束皙《补亡诗》的“文化”,出自《易·乾卦·文言传》的“文明”,出自《法华经·玄义》的“绝对”,出自《礼记·乐记》的“伦理”,等等。这些词汇首见于中国古典,近代日本人借以翻译西方术语时,赋予了来自西学的新意义。当然,这种新义往往又与古义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性和近似性;并且,由于汉字具有极大的活性,可以作范围宽广的诠释和引伸,从而为古义向新义转化提供可能性。这两方面便使得译介者借用某一古典词汇翻译某一西方术语,能被日中两国读者所理解、所接受。
以上摘自《浙江社科网》
作者简介: 作者冯天瑜,1942年生,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 430072) 邓新华,1963年生,日本某中部株式会社,地理情报部DM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