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ZT]关于《再见列宁》的闲言碎语

主题:[ZT]关于《再见列宁》的闲言碎语
发信人: marco_0708(无限透明的蓝色)
整理人: marco_0708(2003-11-21 10:56:06), 站内信件
作者:自由主义者  转自西祠胡同

   说实话,这片子还是挺好看的,故事编的挺有趣,演员演的也凑户,细节处理得也相当精致,我从凌晨近3点看到4点半,倒是没有睡意来袭。而且有种种散碎的思绪飘荡,暂且记下来备忘。
 

   关注这部片子,是因为他的题材——两德合并。这是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件事,导演通过一个小孩亚历山大的成长,通过他的家庭,他的爱情,他的朋友,很微观的表现出来。那是1989。
 

   1989,我上高三,有一点无知,有一点思想,有一点自卑,有一点狂妄,有一点迷惑,有一点冲动,简单说就是刚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刚开始用自己的大脑质疑一些东西。就在这个时候,那一场东欧巨变来了,按我当时的思想水平应该是难以理解,或者说没有任何的理由去深究此事,它的影响在当时还比不上那一年街上熙熙攘攘的队伍更刺激。看到片中也有游行的镜头,虽然不尽相同,也仿佛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剧中的母亲,自从丈夫逃到墙那边,而她因为恐惧与怯懦留了下来,酿成人生悲剧后,先是大病一场,然后就全身心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透过她的风光她的激昂,我看见的是无奈与麻木,有时候,信仰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注射的一种麻醉剂,他的后果是如果能一直麻醉,就能长醉不醒,可是一旦醒来,回到真实中时,你该如何忍受这迥然不同的世界。
 

   这位母亲是幸运的,没有承受本应承受的毁灭性打击,她也是不幸的,因为她生活的如此不真实,她的严谨无性正义的生活其实只是一场梦,一场别人编织的梦。她活着是伟大的工具,她消失,也像那伟大一样荡然无存,更严重的是,她的存在被现实证明毫无意义,就像那位整天醉醺醺的校长一样,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她作为一个个体的生活其实从未开始。
 

     从未开始!我一直信奉那句话:没有经过内省的生活其实还未真正开始。我开始内省的时间已经记忆模糊了,但我首先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卡尔波普。曾经有段时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出过一套小16开的类似口袋书大小的丛书,把古今中外的社会科学思想家一网打尽,我买了蒙田,亚斯贝尔思,容格等人的,其中就有卡尔波普,从此世界改变了。就像柏林墙倒掉以后的德国,换了人间。卡尔波普主要是从物理学入手的,兴趣十分广泛,音乐,哲学,历史,社会学都在视野以内,他的证伪说,对我有很大启发,我记住了“即使你每天都看见太阳升起,也不能以此确认明天它还会升起”。我记住了“真理不可能达到,只能接近,更接近”。我知道了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类需要开放社会,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乌托邦。
片中的几位主人公其实是幸运的,目睹柏林墙的毁于一旦,目睹物质开始极大丰富,目睹父辈们的真实生活,他们开始活在真实中,虽然有无尽的焦虑与烦恼,但那是真实生活的代价。
 
 
     片子是喜剧,但却是黑色喜剧,特别是对我们来说,看的忍不住笑,可看见直升机吊着铜像在那位母亲眼前掠过,伟人的眼神依然那么深邃,谁心中会没有悸动。看网上片子在香港上映,票房并不太高,勉强进入前十位,不难理解。香港的人们咋会和咱们有一样的经历和感受呢。
 

   片中有一段推土机推倒柏林墙的片断,看画质判断应该是新闻记录片,这倒是珍贵的意外收获,看墙头上窜动的人群,挥舞的手臂,我在内心默默的嘶吼梅尔吉布森的台词。
 

   东拉西扯,其实写下来的东西可能纯粹出于说出来的欲望,毕竟在生命生命中的绝大多数时候,我哑口无言或是言不由衷以至于丧失说的能力,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