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ungang(笨刚)
整理人: sungang(2003-11-17 15:22:15), 站内信件
|
为了具体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问题,科学家首先分析通信所需要的各个方面,从理论上解决如何进行通信的问题。最终,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参考模型作为计算机通信的理论基础。
参考模型是关于计算机之间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形象化的抽象表示方式,它将进行通信所需要的每一步骤按照层次的概念组织起来。如果一个步骤处理的事情是负责物理线路的具体传输,就认为属于模型中的低层,反过来,如果一个步骤是与具体的应用程序打交道,就认为属于模型中的高层,在高层和低层之间按照逻辑关系,还有一些中间层次。
将通信过程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原因是因为通信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用户来讲,能使用WWW浏览信息,能发送电子邮件就能满足需要,他们只关心这些应用程序,而不关心具体的通信过程;另外一些软件驻留在后台处理通信过程中必要的任务,如建立连接,发送数据等,而不关心数据是如何发送出去的;还有一些硬件专门用来负载信号的传递;这样不同的软硬件有着层次分明的调用关系,自然就形成了层次的概念,而参考模型正是对这些层次进行区分和定义。
在参考模型中,数据的物理传送是由应用程序──属于模型的最高层,向低层传送,直至具体传输数据的传输协议层,由这个层将数据通过物理介质──如电缆、光缆、微波等传送到目的计算机。当数据到达目的计算机时,它沿模型向上传递,最终到达目的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这个过程就是传送数据的物理过程。
可以使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解释这个通信过程。例如朋友之间互相传递信函是另一种较容易理解的通信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寄信者、收信者、邮递员、邮车等等。由寄信者将信交给邮递员,邮递员处理信件之后将信通过邮车发到对方的城市,对方城市的邮递员再将信交给收信者。这样就可以将这个过程按层次划分,寄信者和收信者可以看作一个层次,他们使用邮政服务,可以看成应用层;所有层次的邮政员工是一个层次,进行具体的处理通信工作,可以称为通信层;而邮车可以看成另一个层次,处理具体发送邮件工作,称为传输层;这只是一个简单例子,具体网络通信过程则要复杂的多。
图 4-1 层次方式的网络通信
从上图可以看出,虽然物理数据的传送是先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回到另一台计算机的应用程序中,如果不考虑低层是如何进行具体处理的,就可以将通信看成在每一层与另一个计算机中的相应层之间进行的。这样在每层与另一台计算机相应层之间就存在逻辑上的连接通信和传递数据的能力。如果还使用前面的寄信的例子来说明的话,就是寄信者只考虑收信者,收信者也只考虑寄信者,而不管邮递员是如何处理信件的,在逻辑上就是朋友之间的通信关系。
这样用逻辑通信的方式将数据传送归结到各层中的协议上,每一个协议只定义了完成通信的一个任务,成功的完成整个通信过程要求多个协议协同进行,这些协议将分属参考模型的不同层次,而且每个协议只与对方相应的协议通信,而不需考虑整个通信过程,这样复杂的通信过程就得到了简化,从而能更容易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