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拾遗补缺话奔腾 评影片《奔腾年代》

主题:拾遗补缺话奔腾 评影片《奔腾年代》
发信人: alexie73()
整理人: marco_0708(2003-11-21 10:56:06), 站内信件
http://www.besidefilm.com/upload/productimg/seabiscuit0.jpg

写在电影边上 http://www.besidefilm.com


1930年代,《奔腾年代》的故事开始了。一个萧条的年代,三个人一匹马,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造就了美国一段传奇。但我看来,本片与其说是励志类影片,不如说是美国精神的象征。而影片编剧上的缺陷也使影片没有成为一部展现美国壮丽历史画卷的史诗片。OSCAR成就不会很大。
    
影片长度140分钟左右,在开始段着墨颇多。分别将三位主角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人生跌到谷底的过程一一呈现。这种处理在展示主人公性格上并无不取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同类型影片非常常见的桥段:开场处让主人公处于低谷,然后努力奋起,稍遇波折,影片四分之三处最强对手出现,在影片结尾处战胜对手达到颠峰。不过本片将马主人查尔斯从自行车修理工开始说起,发迹成为汽车销售商,然后再失败,就嫌开局过长了。同样过长的还有赛马骑手波拉德的坎坷人生。等大家凑和在一起,影片已经差不多一个多小时长度了。
    
在影片的后半段,无非是一场一场的胜利。不过从训马师的一句:“你的马刚刚破了记录”开始,海洋饼干就是作为一个强者的形象出现在影片中,有它参加的每场比赛均取得了胜利。甚至于对另一匹同样是“美国精神”象征的强大对手,海洋饼干在骑手缺阵的情况下,也只是稍作调整,即告胜利。所以对于每场胜利后出现的全场欢呼雀跃的场面,并不是对其努力的嘉奖,而完全是一种“崇拜强者”的美国精神的表现。甚至也可以说是出于“一本万利”赌马客的欢欣,这一切都冲淡了影片作为励志片给人的感觉。真实的故事背景是:海洋饼干的年龄大于一般的赛马,并且它在比赛时总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转弯时也永远不减速。后来它达到转弯不减速的体力极限,甚至于它每每跑到鼻息渗出血来也不停止,这才是传奇的意义所在。可惜影片中都没有看到这些方面的表现。
    
影片《奔腾年代》改编自劳拉·希伦布兰的畅销小说《海洋饼干:一个美国传奇》,如何删繁就简,将一部小说的长度压缩成一部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是影片是否精彩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在OSCAR中,称之为“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原创剧本”分而列之。不过本片在这个环节上处理得不好。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两匹强马比赛的前夕。这是海洋饼干遭遇到的最强大对手。所以在比赛前训马师对马和骑手进行了不同的训练。前一段是训练马对开始铃声的反应;后一段是训练骑手波拉德眼睛的视觉。但紧接着波拉德就因为事故而不得不退出比赛,由另一位骑手继续训练,接替比赛。这一来,刚才对波拉德视觉的训练就成了多余的情节。可能历史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但影片也按部就班地照这个情节拍摄,就嫌编剧功力不够了。
    
影片的高潮部分出现在两匹强马之间的较量。比赛中,铃声响起后,镜头拉出赛场,去巡视美国各处民众关注的情况。这是很好的一个技巧:于无声处听有声。而女马主的角色似乎多余。不起任何作用。甚至没有表现一下以母亲般的关爱来对待骑手。只是在最后一场比赛中给个护身符是远远不够的。影片中还有一个活泼的角色是小胡子播音员。其五花八门的自制音效给全片带来一丝幽默的味道。
    
在海洋饼干战胜了另一匹强马以后,影片再以骑手波拉德克服腿伤这个励志情节来结尾,颇有点续貂之意。我倒认为如果他能在领先到达终点处摔下,并从此不再骑马,或许会更好。因为他已经辉煌过,从此失败会更加符合所有历史事件的本意。影片用古旧照片来营造历史气氛,使开场给人一种与罗伯特·雷德福的《一条流过的河流》一样的感觉。并在影片中安排大量的历史照片来展现当时美国经济萧条及其后的历史。只是一边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是人头攒动、群情激昂的赌马客。两种画面相互穿插,相互独立,却无法形成统一的主题。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