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00do(帝国使者2)
整理人: ada129(2003-11-13 12:53:17), 站内信件
|
路德 (法国 海兹)
法国画家海兹(1791-1881),虽然父亲是法国人,但由于母亲是意大利人,又就学于意大利,并且在意大利的米兰学院从事绘画教学三十年,所以意大利人把他看成为意大利的画家。这幅《路德》是海兹最著名的作品,约作于1835年,不论在绘画取材上,还是风格上都可以找到它的法国渊源,因此,法国人自然地把海兹看作法国的近代画家。不过,就画而论,法国人说得很正确,《路德》是幅典型的新古典主义的法国学院派风格的作品,尽管作者是在意大利所绘,且后来为意大利的波罗那市所收藏。 说《路德》在取材与造型上有其法国渊源,是因为早在十七世纪的普桑,就在《夏天》一画中描绘了路得,普桑以《圣经》中的路得为题材,表现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后来,利用宗教故事来描绘当代的农民或者理想化了的农民生活,成为法国古典主义画派常见的手法,海兹的《路德》正是这样一幅作品。 路德,在《圣经·旧约》的《路德记》中是摩押地区的一个女子。她是伯利恒的以利米勒的儿媳。以利米勒由于饥荒,带了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从伯利恒横渡约旦河到摩押,生活了约十年,以利米勒在摩押为他的儿子娶了路德。但后来以利米勒和儿子相继死去,只剩下路德与拿俄米,她们婆媳二人相依为命。拿俄米为了生存,决定返回伯利恒故乡,路德于是跟随婆母来到了伯利恒。但是她没有办法生活,路德只能到田间去拾麦穗来充饥。一天,田地的主人波阿斯见到了路德,出于善心和同情,波阿斯让她们在田里拾穗,而且给以照料。拿俄米不久发现波阿斯原来是他丈夫的至亲,就劝说路德嫁给波阿斯。根据当时的法规,要娶近亲为妻,必须先征得族中最近的亲属同意,且要赎买其家产连同妻女。那个至近的亲属认为于自己的产业有碍,宣称不能赎买,波阿斯当即对长老们宣布,他愿买下,于是合法地娶了路德为妻。以后他们生下了俄备得,俄备得就是后来以色列王大卫的祖父,所以路德乃是大卫的曾祖母。 以上是《圣经》中叙述的故事,但画家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贤良孝顺,朴素勤劳的女子形象。画家以半裸体来展现她的风韵,乃是古典主义常用的手法;阿拉伯装束和农民的粗衣布衫显示了古典主义细致的写实特征。左手腋下的麦穗点明了她拾穗充饥的艰苦生活,而更重要的是她侧目而视的脸部,布满了穷苦人的忧愁。健康朴实的形体与古典的姿式美与充满愁绪的内心,交织在一起,使这幅画成为非常耐看的杰出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