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lue66666(恋恋风尘)
整理人: zrjh1015(2003-11-07 16:26:14), 站内信件
|
4.乌镇的传统
第二天一早,文、英、默默、东东,四个年轻人像四棵小白杨矗立在书院的晨光中,他们告别了腰挂怀表、已经开始修复古书工作的齐叔,向着镇里走去。
默默和东东并排走在前面,默默步子很大,总想要把东东甩掉。东东则一脸媚笑,时刻保持与默默的步调一致,还有一搭没一搭地想和默默说话。
文和英跟在他们两个后面,说着话,距离渐渐地越拉越远。
街上行人如织,家家户户门前、窗下都已经摆上了各式各样的兰花,供来来往往的行人观赏品评。春节期间各家各户摆放兰花是乌镇的传统,这里虽少了节日的张灯结彩,却也更添了几分清新淡雅。
四个年轻人边走边聊,英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新鲜好奇,兴致勃勃地走进每一家店铺细看。默默趁机甩开东东,走到英身边,挽起她的胳膊。
英发现两旁各家门旁的木雕、竹雕的春联,是她从未见过的,于是请教默默:"咦,为什么乌镇的春联都不是用红纸写的呢?"
"因为……嗯……这比红纸写的好看嘛。"默默也不知所以。
英点点头,说:"是啊,真漂亮,这是用什么做的呢?"
默默自豪地说:"有些是竹子,有些是木头。我们这里,山上多的是楠竹,你看,这一副,就是竹板雕刻的。"
英仔细打量着,啧啧赞叹:"呀,雕刻的工匠真是了不起!"
默默更加得意了:"我爸爸就是做竹雕的,不过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没了。齐叔说,这镇上的春联,有三分之一是我爸刻的。"
东东这时插话道:"其实也不光是为了好看,也是为了省事儿啊,每年拿出来一挂,不用年年写嘛。"
英点点头:"哦,也有道理。"
默默说:"他爸爸也是雕刻师。"
"是吗,东东?"英有些奇怪。
东东也很自豪:"对呀,他还在,不过现在不干了。镇上的春联啊,也有三分之一是我爸爸刻的。"
英更感到奇怪了:"噢……哎,那还有另外的三分之一呢?"
"那三分之一啊?"东东含含糊糊道,"大概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吧。"
东东和默默走到了前面,英略略靠近一直沉默的文,搭话道:"啊,真了不起,原来你们这里的春联都有这么多故事。"
"哦……"文慢悠悠地问,"东东和默默给你讲了他们的故事吧?"
"是啊,讲了,原来他们的爸爸都是雕刻艺人,怪不得他们俩……"英说着,看了一眼走在前面的东东和默默,"哈,好像挺般配的,是吧?"
文笑起来:"哟,原来他们没有讲完。"
"哦,还有什么?那你给我说说。"
"他们俩的父亲,是苏杭一带最好的雕刻艺人,镇上的春联、匾额,多半是他们刻的。"
"这个讲过了,还有呐?"
"听着啊,因为同行是冤家,所以两个老头子,一辈子不来往。"
"啊?真的么?那怎么……"
"十几年前默默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全镇上的人都去送葬,东东的爸爸也去了。葬礼上,他一句话也没说,回家后,就把全套刻刀扔到河里,从此再没有刻过一块木头。"
"……"
英听了,心里难过起来,她忽然想起了台北医院里的父亲,闷在那里没说话。
"那你知道,为什么乌镇的春联不用红纸写吗?"文没有注意,继续问。
英有些勉强,说:"这个知道,为了好看,而且省事呀。"
文说:"那倒也不全对。你看,一般的春联用红纸写好,贴到门上,日子久了,风吹雨淋,红色变淡,最后变白,好像快乐也就那么惨淡下去。"
英不禁点头,说:"是啊,有道理。"
文接着说:"所以,这里的人们,正是怕快乐随着日子变淡,而把喜庆的话刻得深深的。年过完了,春联收藏起来,就如同把这快乐收藏在心头,到了来年,再和盘托出。"
"那就是说,两个快乐中间的距离,是一年?"英问,又感慨,"那,好久啊……"
文说:"从快乐到快乐,中间是没有距离的,因为在心里一直有着。"
"是啊,心里有着,就是快乐了。"英若有所思。
这时,默默想起酒坊老板今天还给哥哥劲留了新酒,对文和英说了一声,就去取。东东本来打算和默默一起去,见默默根本不理他,飞快地跑远了,也就悻悻地没有追出去。英看在眼里,忍住笑,瞥了一眼身旁的文,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忽然想和文保持距离,便主动招呼东东过来,向他询问起古镇的习俗风情和店铺渊源来。
文没有说话,跟在两人后面,目光温和地看着英的背影。从一家卖蓝印花布衣饰的小店出来后,他想了想,又悄悄折身回去。英和东东不知,继续往前走去,东东边走边指点着给英介绍老屋考究的传统样式的雕花门窗隔扇。
"这个花窗呢,叫'冰凌栅',全用木条榫接,是比较传统的……你看那边的呢,哦,那个我也不认识了。文大哥,咿--哪去啦?"
东东卡了壳,这才想起文来,一回头,身边是如织的人流,哪里还有文的影子?
"英小姐,你站在这儿别动,我回去看看。"
东东走进了人群,英站在原地,左顾右盼,不由自主地被周围行人挤来挤去,消失了。
而此刻,文拿着个蓝印花头巾从店里出来,叠成小方块揣到兜里,四处张望,周围早已不见了英和东东的影子。他不禁有些着急,在人群中疾走,四下找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