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gj22cn(徐六里)
整理人: sayrainly(2003-11-04 01:30:28), 站内信件
|
名记不同名妓,不能靠一夜之功
最近翻阅报刊,时常看到传媒同行放言,要做中国的时代华纳,要办中国的纽约时报和财富杂志、中国的CBS和CNN。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外传媒同场竟技的“零距离接触”必然增多,“赶美超英”的豪情油然而生,好!
但有志气还得有实力。喜欢看足球赛的人都知道,球队之强弱除了教头的战术智慧、团队合作精神,决胜的关键就是阵中明星的多寡,专业用语叫“板凳的厚度”。年前巴西国脚与中国队在广州对阵。有“世界最强锋线”的“3R”全来了,但人家罗纳尔多、李华度上场十多分钟就退下了。杀鸡焉用宰牛刀,在场边坐冷板凳的巴西队员“粒粒皆星”,随便叫一个上阵游刃有余。
以我的观察,人的交往,颇讲究“级别待遇”。一个智商情商层次的人,只愿意跟同一层次的人对话。要办国际级主流媒体,记者自然要扎堆于政商界的精英人物、或是知识界的高智商分子。与人精打交道,没有一流的脑袋,如何与一流的脑袋擦出智慧火花? 不是“门当户对”,何以平等对话?
我经常看CBS“60分钟”时事专栏。面对权贵财阀,男女主持人表现得气定神闲、不亢不卑。底气十足源自他们的渊博学识与历练。拥有传媒精英,不愁办不出精英传媒。
记得江泽民有次对上京采访的某些香港记者发火:“你们问的问题太幼稚。”海外有些传媒指“国家领导人如此做法失态”。但我认为江主席很有道理。他在该次风波中提及曾经接受华莱士(MIKE WALLACE)的采访。此君正是CBS《60分钟》节目的创始人。他把新闻采访提高到一种艺术境界,以至影响了一代年轻记者。
1986年华莱士亦曾在中南海紫光阁采访邓小平,事后他回忆说:“为了采访,我读了大量邓的书籍和剪报。我还同一些见过邓的人交谈,了解邓的性格特点,最后坐下来冥思苦想采访提纲。”美国新闻界对华莱士有这样的评价:“他就象一只斯特拉堡的鹅,拥有一肚子文件、事实、问题和旁证材料,每次采访他至少要做50个小时的功课。”
尼克松曾叫华莱士做总统新闻秘书.华莱士婉拒了,“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新闻记者”.他奋斗了30年,50岁才因主持《60分钟》时事节目走红。
做一流的采访,需要一流的敬业精神,更需有一流的人才。纽约时报编辑部现职员工当中,普利策新闻奖得主有86人之多,随便挑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写手,多么豪华的明星阵容!。该报2001年在59岁的新任总编莱尼斯(Howell Raines)领军下,更一口气拿下7项普利策奖,创下了美国新闻史的一项纪录。写到这里想起我任职的大公报,在1949年以前,其班底之鼎盛应不在当时的纽约时报之下。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版卷》,为近代以来108位杰出新闻工作者专门设立的辞条中,其中大公报占了12条(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范长江、杨刚、彭子冈、徐盈、萧乾),占九分之一,可谓“满天星辉”。《中国新闻年鉴》名人简介栏中,属大公报的编辑记者有36人之多,是所有报纸中收入人数最多的一家。
我觉得中西方新闻界对“升职”的价值取向不一样。中国记者一优秀,就被提拔到领导岗位,要不自我感觉及同事的感觉会是“混得不怎样”。由此产生的一个后果是,在采访第一线冲锋陷阵的永远不是第一流的从业人员。30年前,《华盛顿邮报》一个名叫沃德伍德的小记者,因揭露“水门事件”把尼克松总统拉下马。此人现在还是一名记者。要是在中国,都30多年了,做不了总编,副总可以吧,要不弄个编委当当也行。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美国的记者一把年纪了,还在采访现场奔忙。
可见名记不同名妓,不能靠一夜之功。记者要耐得住寂寞,不图功名,单求出品。几多历练,愈老弥坚。
也许是这个原因,我国新闻史上虽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但我们没有世界级的大牌记者,也拿不出震撼世界的新闻力作。又拿足球打比方,中国有不少国家级球星,但中国拿不出象罗纳尔多,贝克汉姆一类的国际级巨星。
华人已拿了好多个诺贝尔奖,中国电影勇闯好莱坞也拿过奥斯卡。不知中国新闻界有没有人想过角逐普利策之类的国际大奖。大公报在解放前拿过美国米苏里大学新闻奖,都半个多世纪了,我们还在引以为荣。没办法,前人古人,后尚无来者。
三几颗星照亮不了夜空,满天星辉才能蔚成壮观。我认为,与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同理,新闻界涌现大批国际级明星记者之日,就是中国确立世界主流媒体大国地位之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