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umanmale()
整理人: b8238(2003-11-02 22:13:18), 站内信件
|
【 在 humanmale 的大作中提到:】
:DV技术革命
:来源:www.beijing film academy 作者:张献民 2003-10-29 13:30:41
:
:
:技术革命之一:历史
:
:......
技术革命之六:DV制作之后期
前期拍摄中对后期的关照,特殊之处是DV机没有专业时码。设法使每盒磁带的时码连续。若有断磁,倒回去一点接在上一个镜头的尾巴上开拍。断码在非线性编辑时很麻烦,因为电脑只认识时码,一盒磁带有一个以上时码始点的话,编辑中可能产生错误。
输出方面,一般DV机都有火线接口,从道理上来讲,输出中没有质量上的损失。用某架机器拍的,拿它当放机输出就可以。编完吐出来时,再把DV当录机。某些DV机还配有其它输出口。
奢侈的输出方法,大致有两种:
1、将素材全部转到BETA SP上再进非线性。现在国内做电视节目时如果BETA SP与DV两种格式混合使用的话,用的都是这种办法。质量多少有点损失,但后面的工作更专业、更方便。
2、用DVC PRO的放录机。小DV带加套后与DVC PRO兼容。DVC PRO有分量输出,没有任何损失。 采用这两种办法的人,当然可以直接用BETA SP对编,或在DVC PRO的台子上对编。这种做法比较便宜,但画质损失巨大。
非线性设备在性能和价格上是基本统一的。输入时有高低画质两种。低画质时,大部分设备不压缩声音。如果要用同期声,必须使用非压缩的声音。低画质编辑完成后要套素材带才能完成母版。目前流行的非线性系统一般可输入和处理2小时以下的高画质素材。做较长的影片,一般只能采用低画质。
非线性编辑画面的简单特殊效果非常容易做到,比如叠、隐、显。正因为太容易做,创作者可能倾向做得太多。实际上,观众对干切是很习惯的。只要镜头长度合适,使用特效做过渡应该减少到最低程度。任何效果都可能对观者形成干扰。
非线性编辑的声音常为6-8轨,并可做一些调整和处理,叠、隐、显(渐强、渐弱)等。可以算是预混。如果对同期声混录的要求很低,而且只有很少后期加的声音(几乎没有音乐、没有动效、没有画外音)的话,在非线性上认真处理,可以把混录省略掉。在非线性上还能做简单的字幕。如果片头片尾不复杂,对白不用打字幕,可直接做好。
编辑完成后的输出是自由的,任何母带都可能。只要没有技术失误,画质不会损失。
如果输出方式是数码的,并与混录设备匹配,当然应采取数码方式,避免万一混录时涉及到输入输出产生画质损失。混录设备大都只能输入较短时的素材,片长稍长就是象传统电影混音一样带着磁带跑的,直接混在磁带上,而不是做在电脑里、事后再输出。所以,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这些工作全部做完后,如果你特别、特别、特别有钱的 话,可以考虑将完成片转成胶片。在大陆尚无此先例,要跑到西方去做。大致的价格是每部正常长度的影片(90-100分钟)80万人民币左右。
DV一向拍起来容易编起来难。因为所有的摄像机都尽量设计得很简单,道理互通,拍摄技术花费也很少。但后期工序复杂,每道工序中保证艺术质量、把对素材技术质量的损失减到最低,都需要经验、合作和努力。拍起来可以把合作者减到最少,后期却被迫与技术人员合作、使用别人的设备,不仅意味着费用,还意味着妥协。 但是,DV的后期彻底改变传统的剪接观念,比如轴线的角度差、接点的动作连贯性等。看过《女巫布莱尔》和《黑暗中的舞者》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这彻底属于创作的范畴,并定然会引起激烈争论,只能以后专文再述。
技术革命之七:DV摄像机
DV是有产者的玩具,无产者最好暂时不要去碰。
最常用的摄像机有SONY PD100(DV CAM)和CANON XM1(MINI-DV)。
这两款外形非常相象,板砖式,右手吃重。SONY那一款更沉一点,提供的附件也比较多,如今年新出的专为同期声准备的外接线盒,可安在机身上,有两个专业CANNON输入口,可以各负责一个声道。
这两款的价格也差不多,都在人民币20 000元左右。CCD都是1/4英寸。
我印象当中,吴文光用的好象是CANON XM1,阿涅斯 瓦尔达用的是SONY DSR PD 100。
更讲究一点,可以选CANON XL1,加上个别配件后,40 000元左右。有外接非专业双声道录音口(小JACK),有肩托,机器上部有手柄。只要拍摄者适应它特殊的吃重部位,在稳定性方面,它在DV系列中是最好的。镜头可换,可额外购买的镜头有角度很广的(2.2-10.2mm)。就镜头的光学性能来说,性能价格比是最划算的。但配重不均匀。
佳能公司新出了为XL1专业化配套的全手动14倍镜头,焦点和焦距都可以彻底手动,只是光圈还没有刻度;还出了专业的黑白寻像器,对比、亮度和焦点都比彩色的准确很多。
SONY新款的DCR-VX 2000号称像素达4百50万,水平线数为530线以上。机身也大型化了,可放在肩上。
SONY正在把DVCAM向专业化方向适当发展,以应付松下公司高画质DVC PRO50或100对数码BETA的冲击。SONY已经推出100 000元以上的大型DVCAM,体积和分量都赶上最早的DVCPRO25。
所有SONY的DVCAM目前配的都是CARL ZEISS镜头。但略让人怀疑。大家都知道蔡斯头主要讲究简洁的光学性能,而索尼一直在电子性能和小型化中转圈,两者南辕北辙。两者结合,对索尼摄像机的镜头是否确有重大帮助?
无论如何,专业公司多有转向SONY高档DV的,用来配合他们购置的非线性剪接装备。数码BETA到底太贵了。
这几种高档的DV机CCD都为1/3英寸,尚有别与真正专业设备的2/3英寸。
所有DV机使用的都是小DV磁带。这一制式是PANASONIC先开发出来的。
除这几家领头羊公司外,别的日本公司和欧美公司多少也有些DV产品,如JVC、TOMPSON。
技术革命之八:DV影片成品及结语
DOGMA95出世后,首先针对的是后期制作大量使用改变拍摄素材的技术手段,不要加音乐、不要强行改变颜色(配光)等。其次反对拍摄时过分依赖沉重设备,如脚架、升降、轨道。有趣的是,他们首先把后期中各种便利的、新兴的电子手段否定掉,又事实上在拍摄中鼓励电子手段。
如果画面复制的最高准则是还原人眼观看的效果,DOGMA95的原则有很多背离的地方。比如人眼的宽容度比胶片高,而不象DV一样比胶片低。所以,原则只是原则,不要非把它与创作绑在一起。拉斯 冯 特里叶的《破浪》后期加了不少段音乐,在颜色上也做了很多奇特的处理,好象故意与DOGMA95过不去。
DV的技术缺陷是否带来题材上的限制?有可能。目前DV制作的影片正式进入欧洲商业影院的还很少,在影片总发行量的5%以下,所以较难总结。就成功的DV影片举例来看,FASTEN讲的是家庭聚会(该片中文名是否就叫《家庭聚会》?),BLAIR WITCH《女巫布莱尔》是学生拍作业,《黑暗中的舞者》的女主角有视觉障碍,题材好象都跟DV比较切合。
目前在巴黎银幕上完全用DV拍摄的影片起码有以下几部:拉斯 冯 特里叶的《黑暗中的舞者》,阿涅斯 瓦尔达的记录片《拾荒者》,荷兰记录片《长假》,《FASTEN》(该片连续上映已经数年)。另外肯定还有,只是我没看,比如《女巫布莱尔2》。
结语
1、国内的放映技术标准也该更向市场开放,不要抱紧老教条,连原底为16毫米的影片都很难在影院发行。
2、技术进步无止境。电影需要技术进步,更需要消化技术进步。比如高清晰度电视,正因为拍摄技术支持太复杂、各大区域制式不统一从而发行障碍太大,所以一直没有作为电影手段普及开,虽然像质非常好。技术进步还意味着我们的想象力和目前的电影形式都可能受到挑战。美国今年刚开发出来的新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就有全新的视觉感受,最惊人的是景深接近无限大,拍摄者丧失对前后景清晰程度的选择权。该技术从而有别与至今的所以摄影技术,违反传统摄影培养出来的观赏习惯,却与人眼一致。正常人眼的景深范围大约是从瞳孔外10公分到无限远。可惜,该技术支持依然太复杂,数吨设备,拍摄现场十数人维护和操作,很可能也无法大规模商业化。
3、以上有关DV制作的话题,谈到的问题多过希望。所有问题在目前我见到的大陆DV作品中经常出现。
DV是简便的技术手段,但技术质量太脆弱,任何大意都会立刻将它的技术质量降为零。一部60分钟的作品可能被三四个不谨慎的推拉镜头毁掉,为两三场光线明显不足的戏毁掉,也可能被放弃后期某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毁掉。
可惜,不分中外,绝大多数DV作品都是这样的下场。
www.beijing film academy
--------------------------------------------------------------------------------
相关文章
DV巧用渐近拍照功能
现在DV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从80万像素到300百万像素,电子防震、自动白平衡、自动逆光补偿等各种新技术、新功能层出不穷。而它们的价格却一降再降,几大厂商在0和1的数字中角逐实力。这其中用户是最大的受益者,不妨我们也弄一台能摄像的DV来玩玩。
CAROL NAHRA谈DV技术与纪录片制作
每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其热衷者谈起来几乎是以一种宗教狂热般的热情,而反对者则贬之为走火入魔。因此,DV是否真的代表着一场革命正如Richard Leacock要它成为的那样,或仅仅只是一个时期技术的特点而已。这是这次以DV和纪录片为重点的电影节我们尽力要去回答的一个问题。
从CES 2003预测今年DV技术发展潮流
变焦环设计在数码摄像机中流行开来。索尼DCR-IP220变焦环兼具对焦和变焦控制功能。而且采用电子控制,比机械控制的效果更好。但愿这种技术能够在数码摄像机中普及开来。
DV的游戏规则
清晰是影像的最基本的要素,具体又分三个阶段,第一步拍出的片子必须焦点清楚;第二个阶段可以虚实结合,但必须有焦点,全虚了不行;到第三个阶段可以全虚了,但必须有含义,表达一种情绪,与随便拍到的虚得一塌糊涂的照片完全是两加事儿。
DV后期处理的步骤
第一步:将录制好的DV带传输到电脑中。当前的采集卡主要有1394卡、实时压缩卡、非编卡,选择那种卡好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浅析非编系统在节目制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相比之下,传统设备的稳定性就比非线性编辑系统要高的多,它的硬件和软件的衔接都是固化的,出现系统死机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每一个硬件出现问题时都是可预见的。如果不是人为的去破坏集成电路板或者是电压过高烧坏电路板。
DV的使用技巧
要拿稳摄像机,因为直接关系到动画的质量,如果可能的话用三角架。同时不在取景器里端祥不端去,镜头晃来晃去找目标,所以之前要先构好图,同时在拍的过程中要用另外一只眼睛来先大概的计划好。
数字视频剪辑的一般常识
所谓数字影片剪辑就是用数字的方式来剪辑影片,透过数字化的影片资料, 剪辑者可以在电脑上利用各式软件来编辑影片,举凡单纯的影片剪接、字幕、 转场特效、多轨合成...甚至3D动画,都能利用日新月异的软件来完成。
专业视频技术和DV技术
过去几年中,视频工业已发展为两大类。第一部分是“专业”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设备必须满足日常制作工作和高影像质量的严格要求。重点在高影像质量和下列方面的可靠性:记录、编辑和再制作。这一类工作通常包括分量视频格式,如Betacam SP 和MII。
DV制作前期和后期的技术问题
录音设备的小型化与摄影机的轻型化促使了50年代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电影。70年代,高保真音响和音乐会普及,使得杜比才大行其道。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个人化更使得洗印厂从印工做拷贝到负片剪接之间的所有化学和机械工序都可交由电脑完成。
1x-EV-DV技术的特点
1x的演进计划分为两个阶段。演进的第一阶段(1xEV-DO)要求在标准的1.25MHz的专用信道中,下行分组数据业务达到2.4Mb/s的峰值速率。演进的第二阶段(1xEV-DV)要求在提供2.4Mb/s峰值速率的分组数据业务的同时,与电路交换型话音和数据用户共享频谱。
DV电视制作中如何监测数字视频的质量
获得高质量的电视视频是广播电视各办台单位对内实行自动编辑和播出、对外走向市场面向社会的需要。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广,特别是在各类摄录编设备日新月异的今天,要真正掌握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提高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非常重要。
来自Leacock的一封信
由于CCD和成熟的编辑机的发明,我们有了别的解决方法。我上次在舍菲尔德的时候是1994年,和我的同事亲爱的Valérie Lalonde在一起。我们被8毫米机大大的激励了。它很好用,在我们拍摄时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
DV 技术正在改变电影工业
有人认为DV是一场革命,为小制作、个人制作电影带来了机会;有人认为DV影片不应该走电影工业的老路,应该发展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独立的体系;也有人说DV技术是电影工业生产方式的一种转变,而转变的性质和结果还难下定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