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ell19790314(shell)
整理人: aaa234(2003-10-28 10:04:46), 站内信件
|
论中国证券市场仓位控制策略
动荡战乱时期为争夺权利而战,和平发展时期为了争夺财富和资本而战,证券市场正是一个资本争夺激烈,财富重新分配的战场。在这个高收益同时也是高风险的领域里,稍有不慎就会血流成河,只有谨慎操作,把握良机,才会财源滚滚。而仓位控制正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之一。职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无不在仓位控制策略的设计上倾注心血。
具体来说,在股票市场中仓位指的是持有股份的市值占保证金额的比例。仓位控制指的是根据市场行情的好坏调整持股比例,以寻求可控制风险下的最大收益。通常,判断大盘向好时,应提高持仓比例;判断大盘向坏时,应降低持仓比例,甚至减持到空仓。
在实际的投资实践中,大多数散户不懂得进行仓位控制,或者主观情绪上不认同仓位控制,不管行情好坏,觉得一只股票好就全仓买入或持有,结局往往是事与愿违、伤痕累累。(觉得那只股票好就买点,日久手中股票成了杂货铺,对于单一持股与分散持股的分析,我们将在另外的文章中探讨)
而机构投资者,包括一些基金和券商,也由于在仓位控制策略上失误,其仓位控制策略的设计照搬外国和教条,不能适应中国新兴的,不规范的证券市场,而在投资实践中同样损失惨重,血流成河。以著名的银华优势基金为例,该基金管理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因为重仓汽车股而获利颇丰,大出风头,但由于仓位控制得不好,未在行情走坏之前进行减持,降低持仓比例,结果不但纸面的盈利尽数摸去,更成为下半年净值损失最大的基金之一。巨额的财富在纸面上出现,然后又从帐面上消失,令人扼腕叹息!!(关于银华基金的情况为我们内部统计所得,具体数据应以官方统计为准)。大量的基金在投资中屡屡失利,造成其净值远远低于其票面值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持仓策略的失误有关,这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阐述。
仓位控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在市场行情较好,大盘趋势向上的时候,大多数股票会上涨;而在大盘下跌时,80%左右的股票跟随下跌,个股逆市上升的概率较小,而且逆市上升的股票也常常在短暂时间的上升后出现补跌行情,使操作的风险和难度大大增加。仓位控制的原则就是在判断大盘向好时把握大概率的机会,全仓、重仓出击;在判断大盘向坏时不碰运气,降低持仓比例,小仓位出击,甚至是空仓;总之,就是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实现收益的相对最大化,因为我们知道“贪等于贫”。
对于职业投资者,或者机构来说,证券投资需要一致的获利策略,才能在市场中获得良好、稳定、可预期的收益。仓位控制策略作为证券投资获利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正确或失误,往往会决定该职业投资者或机构在股市财富争夺战中的胜负。通常,我们可以将持仓策略分为两大类:以持有股票、进行长期投资为主导思想的持仓控制策略,和以持有现金,只在获利机会可靠的时候才出击的投机思想主导下的持仓控制策略。前一种持仓策略获利的理论基础是,股票可以增值,长期持有股票将会获得资本的增值。而后一种持仓策略的基础正好相反,认为股票具有高风险,贸然入市会带来损失,大多数时候应该持有现金,只有在获利机会确定或获利的概率十分大,盈利的可能性远高于风险的时候,才毅然出击买入股票。
正如前面所言,证券市场是一个资本争夺激烈,财富重新分配的战场,在战场上没有正确或错误的投资策略,只有成功或失败的投资策略。在国外,以持有股票为主,进行长期投资的职业投资者或机构,往往有获利丰厚的例子,其中的典范是八十年代全球第一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管理下的麦哲伦基金和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夏·哈撒威公司,他们都创造了数以百亿计的巨额盈利。但在中国,长期持有股票,观察重仓的基金管理公司,却鲜有成功的例子,可见,国外以长期投资为主导思想的仓位控制策略并不一定适合于“特定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究其原因,乃为中国证券市场是新兴的,不规范的证券市场,其最初开设的目的不是融资与资源优化配置并举,而是专著于为国有企业转制、脱困。根据常胜的统计显示,中国证券市场并没有给大多数的投资者创造财富。短期看,近两年来,投资者在中国股市的损失约8000亿元;中期看,自1998年以来的5年,投资者的总损失是4000亿元;长期看,从1991年到2003年7月的12年间,中国股市境内筹集资金8041亿元,投资者支付印花税和佣金约5000亿元,合计付出13000亿元,而如今的流通市值就是13000多亿元——这意味着12年来,中国股市全体投资者的总收益为0;若我们以5%的年复利计算资金成本,则投资者的保证金损失高达80%。 可见,在这个以融资、解脱国企困难为目的建立的市场里,投资者的资本并不是扩大了,反而是不断被消耗掉。因而,在现阶段的中国,以持有股票,长期投资为主导思想的仓位控制策略,注定会给运用该策略的机构带来惨重的损失。这也正是众多机构“兴一时而不能兴一世”的原因之一。
观之,只有洞察中国证券市场下跌市(苛刻地来讲就是“财富消耗市”)、资金市的本质,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持仓策略,并籍此获得厚利。
沪深市场本质上属于一个资金潮涨潮落决定指数涨跌的股市。理性的投资人在股市震荡幅度加大、呈上涨走势时,进场买股票。在股市震荡幅度变小、呈下跌走势时,则将股票脱手。
这里以常胜为例进行论述,常胜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成功的私募基金,主要的活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沪、宁、苏州、无锡、常州,在龙虎榜公开信息中上经常会看到他们的身影。而常胜之所以能够在恶劣的市场争夺战中生存下来,并获得良好发展,与其成功的持仓控制策略是分不开的。总体来说,常胜认同京城一些私募基金的成功经验,“只有机会明显大于风险的时候才可以大规模进入市场,否则等待是更好的方法,在沪深市场中不会空仓就不会赢钱”,并在实际操作中将这些经验视之为铁率。
具体来说,在常胜人看来,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甚至高于操盘技术。比如,我们规定,非特殊情况下,在资金结算日前强令平仓(但如在无股票的情况下资金结算日可买入股票),无论次日是否有涨升潜力(目前常胜的自营盘和理财会员资金规定每周五前平仓,合作锁仓资金除外),因为根据我们的统计所得,除类似5.19这样的行情外多数情况下没有股票能连续大幅度拉升5个交易日,所以资金结算日前抛出股票转而持有现金的胜率较大。操作中,只要发现市场走向不确定,就只可轻仓,甚至是坚决不做。常胜适应中国证券下跌市,资金市,投机市的本质,选择以5个交易日的短线投资策略为主,每周在周一收盘前完成一周大盘走势的判断,并据此作出具体的仓位控制决策,好时全仓或重仓,不好时只可小仓位突击短线热点。由于常胜人拥有独创的循环理论、协同理论、成本理论和雄厚的研发力量,保证了一周大盘研判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配之于正确的仓位控制策略,行情好时重仓,走差时空仓或轻仓,因而今年在大盘走好的上半年理财会员获得了超过60%的盈利,在大盘大跌220点的6,7,8,9月份理财会员总资产大大跑赢大盘,成功地规避了大盘风险,赢得了广大股东和会员的一致好评。
回过头来看中国股市,从2001年6月至今历经2年多调整,否极泰来,新的股票投资时机就在眼前!且中国股市每年至少会有一次稳定获利的机会。常胜将会以其实力和态度,在未来给客户带来更稳定,更高速的资产增值,帮助客户迈向财富的颠峰!
---- ->>金融之窗 ->>自由职业者 ->>支离叵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