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luenell(妮尔*唔去新疆)
整理人: juhm(2003-10-22 18:08:30), 站内信件
|
論大學的素質教育
東吳大學 劉源俊校長
一、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
一九八○年代,臺灣的大學開始推行「通識教育」。當時的背景:一是高中教育過早分文、理科;二是大學教育在「培養專門人才」的觀念引導之下,學生既屬於趨專門學術本位的學系,使得文、法科的學生不認識自然科學與技學,理、工科的學生缺乏人文素養。於是教育當局一致要求所有學生在專門領域之外修習「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六至八學分。「通識教育」一詞指的是專業教育以外的知識與方法方面的教育。
一九九○年代,大陸在中小學的教育改革中推行要以「素質教育」代替「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偏重智育,甚至只是智育的某些部分,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勞育;素質教育則希望「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使知、情、意、行和諧統一」。換言之,推行「素質教育」的主要著眼點是知識教育以外的教育。一九九○年代後期,大陸的大學也開始推行素質教育。
兩地的大學在推行改革上的成效並非本文關心的主旨,故在此不論;但顯然從所用的名詞表面上看來,「素質教育」比「通識教育」要用得好的多,值得臺灣方面借鏡。
兩地也都談「能力」,在台灣的中小學教育改革中甚至走到「能力掛帥」的極端。但素質是本,能力是標;只有素質沒有能力固然無用,然若沒有內在素質,如何能表現出外在能力?推行素質教育應是正確的。
二、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一詞的意思是本質。就字的用法言,「質」與「文」對立(如孔子說「文質彬彬」),又與「形」對立,當指內在的涵養。孔子的教育注重「成人」的概念;在他回答子路問時說到,成人包括知、不欲、勇、藝、文之以禮樂這些意涵。禮、樂屬文,知、不欲、勇、藝則屬質。其中有知育,也有情意教育。
中國的教育一向並重德性與學問;《中庸》裏說「尊德性而道問學」。素質教育的主要內涵當包括四方面:修心靈、養氣質、學知識、習方法。其中前兩者乃屬「尊德性」,後兩者乃屬「道問學」。以下分別闡述:
「修心靈」是屬於精神方面的教育,是價值觀的教育。價值觀是一切行事的方針,最應受重視,卻往往為大學教育所忽略。尤其到了現代,青少年受流行媒體影響而價值混淆,更有需要在大學教育中矯正。其中最主要的內涵,我以為有誠明、認同、超然、信心、喜樂、美善。誠明是儒家所最重視的觀念;認同是對文化的認同,是現代觀念;超然是道家重視的觀念;信心與喜樂是基督重視的觀念;美善則不只是東西方共同重視的價值觀,也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基本價值觀。
「養氣質」是屬於德性方面的教育,其主要內涵包括為己、持志、依仁、游藝、服勞與合作。為己指的是儒家的基本工夫,包括學問為己、反躬自省;持志、依仁都是儒家重視的品德,包括弘毅、己立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人之美等等;游藝指的是美感,一種愉悅、安適、和諧的態度;服勞與合作則是現代公民的品德。
次說「學知識」。知識其實包括知(knowledge)與識(understanding)兩個層次;識是知的進一步,指能融會貫通、抓住要點而創新之意。一般人知多而識少,甚至有知無識,只能做跟隨者。知的內涵包括生活、語文、數學、藝術、自然與社會各方面,在此不贅。
再說「習方法」。方法其實也包括方(perspective)與法(methodology)兩個層次;方是法的指導。重要的「方」包括務實、開明、成理這些;「法」則包括《中庸》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及現代科學所用的歸納、演譯、實驗、調查等等。
心性的修養加上知能的學習方是智慧。智慧加上篤行才能成功。素質教育的目的無非是希望造就成功之人,成功的人需要修心靈,養氣質,學知識,習方法,最後篤行之。
一個社會裏大多數人都有好素質,就是一個優質的群體。行教化的目的無非是希望造就優質的社會,行教化又致善用就能厚生。
三、素質教育的施行
在大學裏施行素質教育,有言教、身教、境教、制教各種途徑,需要互相配合。
言教指的是課堂上的教育,屬學知識、習方法的範疇;身教、境教與制教,則都是課堂外的教育,屬修心靈與養氣質的範疇。身教是教師以身作則的道德教育,境教與制教則是透過物質環境、人文環境及制度運作的潛移默化來培養學生的心靈與氣質,其中有群育(屬公民教育)與美育(屬情意教育)。
一個學校的教育良窳與否,一般只注重師資的素質、課程及是否有教師評鑑等。其實我們更應該重視學校的生態素質,包括它的物質環境、人文環境(師資結構與氣氛是否和諧等)、資訊環境、制度設計及傳統等等,因為這些都影響到學生的素質。
先談大學的物質環境:擁擠使人厭煩;空曠使人虛無;喧鬧使人目光短淺;偏遠使人疏離社會;文雅的教育需要幽雅的環境,經世致用的教育需要交通便捷的環境。再談大學的人文環境:學科不夠完整則不足以實施好的通識教育;氣氛不和諧的環境,則不能培育出樂觀豁達的學子。再者,制度設計與資訊提供的方式都在在是公民教育。
一般只把學校的教師當作教育人員,其實職員、工友都是教育工作者,因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言教主要是教務處的職責,身教主要是生務處的職責,境教主要是總務處的職責,制教則與各行政單位都有關係;所以說,學校裏每一位教、職、工都應視為教育工作者。
四、文雅教育與專業教育
中小學教育因為屬基礎教育,如何施行素質教育,比較多有探討。大學教育因為分門專攻,其素質教育的內容就少見有系統的分析。
美國大學課堂內的教育清楚地分別文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與專業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許多種學門的專業教育都先要求文雅教育的基礎,例如醫學、法學、教育學、新聞學、商學、建築學、公共衛生學乃至社會工作學都屬於學士後教育,有其極大的優點,值得我們借鏡。美國大學的文科與理科是不分家的,通常合組成文理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在其中實施文雅教育,包括低年級的共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與高年級的主修或副修等專攻教育。
----
爱太深容易看见伤痕,情太真所以难舍难分,
在你的心里不曾有过我的影子,在我的生命中却已留下你的足迹……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我亦无悔…………
难道真的,佛海无边,世间万物皆是空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