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ears_dd(思虎忆甜~猪猪)
整理人: juhm(2003-10-21 19:28:34), 站内信件
|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主题,而这次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有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一、 教师示范,明确自学方向,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不仅使学生学会小学阶段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
在学生自学的开始,教师可根据具体预习内容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第一册“1~5的加减法(一)”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图上的内容,可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①2,1各表示什么?②2+1表示什么?③2+1=3这个算式如何读?④你是怎样计算2+1的?这样学生就能较具体深入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自学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是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是预习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三读”法,初读、细读、精读。初读,即让学生了解课本所讲内容;细读时让学生理解每幅图的图意,每句话的意思,并能找出自己不懂的知识;精读时可把与新知相关的旧知找出来,有助于对不懂知识的理解。学生读书时可通过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自学,还可借助图示、图表等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再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三步读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
再次,要求学生在自学中提出问题。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 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并且学生主动去利用自己的方法,查、比较、询问,甚至高年级可以利用调查,上网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自学中得到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满足与乐趣。如若自己解决不了,带着问题去上课,在课堂中进一步地学习。
二、小组合作,以长补短,共同进步。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重要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 小组合作的培养。
加强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按照异质分组,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进行成果汇报。有的小组先安排学困生先发言,不要让小组成为优生的舞台。辅导一些优秀的学生怎样帮助其他同学,绝对不能一讨论就让一些优生发言,而其他学生鹦鹉学舌。让学生个人的竞争变成小组竞争。但分配工作可以在学生熟悉小组学习后,让学生自行分配,让每个学生也有不同的训练机会。
(二) 分配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如在第二册中〈十几减9〉的教学中,学生先是由汽球图中想出列式和答案,我提出没有图,学生应该怎么算?把算法说出来,并且能把它简易的记下来,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比较哪种方法你认为比较好,最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服你的同学。学生列举了五六种方法,而且在记录时还用了画图,连线,摆一摆的办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 保障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教师适当参与。
重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监控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各小组之中,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及时调控,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给学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而不过分,要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尤其关注困难学生的表现,让他们有多一些的发言机会。要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小组合作行为,避免“摆样子”的现象。如在教学第二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学生在明确讨论要求和目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经过了预习后,已经把书中的两种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正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便要求在组长的编排下轮着来说,组长要求在最后才发表自己的想法,对于实在想不到的可以把自己对书上的方法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看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同学可以主动帮助仍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我还注意去一些比较薄弱的小组适当地对小组员进行辅导,再听别的同学说其它的算法,后进生对于学习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关注学生“大智慧”的发展,鼓励创新。
"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全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
(一)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要创新还是要先会质疑。
1) 民主开放,让学生敢质疑。
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学生才有这个胆量去提出自己“古怪”的想法和问题,例如在学习“位置”这一课,有这么一道习题,我让学生同桌之间互摆互玩,一个人摆物品,一个学生说出它的位置,有学生玩着玩着就提出了问题,如果一物品在另一物品的上面,但不是正对着的时候,怎么说明它的位置呢?这是在书上没有接触到的,我并没有马上解答,让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用自己觉得最准确、最能说明那物品位置语言来表达,教师适当的进行小结与指点。学生自己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能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心理上得到最到的满足,提高学生对发掘问题和独立学习的兴趣。
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
有时学生的质疑涉及面广,甚至有的问题根本不着边际,听起来就显得“多而杂”。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些问题不着边际,关键要让学生明确质疑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使问题变得“少而精”。同时对一些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来,教师也可自我设问挑疑,不断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自觉质疑的良好习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要想学生有创新的精神,必定要敲开学生疑问的大门。
二、开放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条条通罗马”。在学生学习中,教师首先自己要解放思想,开放思维,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例如在计算方法上就是如此,在第一册中《20以内进位加法》中,有这么一道练习题,5+9= 我让学生自己找办法,比一比看哪个组办法多,看谁的办法好。学生经过动手摆、开口问、看书,讨论等方法,想出了各种方法,a、先把5分为1和4,1+9=10,再加4,所以等于14;b、先把9分为5和4,5+5=10,再加4,等于14;c、摆学具,先摆5个,再摆9个,所以是14个;d、因为9+5=14,所以5+9=14。等方法。这便是一问多解,还有一题多问,一空多填等,都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达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做到自主、合作、创新,还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正确适度的引导下来学习,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
我是小猪我怕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