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yowang(枷楼罗)
整理人: juhm(2004-06-17 17:04:18), 站内信件
|
我们为什么反思____谈谈反思性教学
80年代末期以来,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师范教育领域里迅速发展,并逐步向普通教育领域延伸。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国内学者真正研究反思性教学是近几年的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对此有较深入的研究。
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早在封建社会,人们就有反思意识,如“扪心自问”、“吾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学会不照本宣科的教师,一个会思考的教师,尤其是一个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的教师才是能够适应新的教育形式的教师。时代在改变,我们只能在不断的思考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迅速从传授只是成长为“学者型”的教师。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教学括动的5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在目前对于“反思性教育”的探讨中,最迫切的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是——反思是必要的——可我们应该对什么内容进行反思?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该被推翻,被怀疑,被质疑。这让我回忆起孔子的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这是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我不是天生的天才,是爱好传统,靠勤敏而求得学问得的。“好古”我们今天可以把他理解成为对于前人经验性的总结。对于前人的经验的学习可以使得我们的更快的适应教学的要求,可是这样的学习也容易蜕化成为一种简单的模仿式的教学,进而演化成为“别人教什么我也教什么”或者式“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我们就更加需要反思性教学,不管是对前人的经验,还是自己个人的教学经验,都有必要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这样做,究竟这样做有没有可以更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现在教育的理念正在改变,应该说“学会学习”正一步步的替代着原来的“知识性学习”。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什么往往变得不重要,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膨胀要求我们的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性的传授而改变为引导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学习能力。
同样我们的教师也要“学会教授”。“学会教授(teaching)”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家知道,当代教学的主旋律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学会教授。学会教授是指“通过对教学的价值实践的限制基础作详细的分析而构成的不断地假说—检验过程”。可见,学会教授不仅仅是掌握一套教学技能,而是要学会在教学中不断提出假说,不断求证,不断反思。或者说,学会教授的标志是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scholarteacher)。这样的教师才会把“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放在心上,不断思索,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对教师来说,学会教授本身也是学会学习,是教师完善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
综上所言,我们认为反思性教学应该成为每一个在教学前沿的教师都有意识的行为,面对教改,我们需要反思;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我们需要反思;面对个人的成长,我们需要反思。
---- http://joke.163.com/cartoon/16483.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