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da129(妙妙)
整理人: ada129(2003-10-19 20:01:09), 站内信件
|
《清明上河图》 原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任职为宋代“翰林待诏”。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一卷,是张择端的原作,绢本,淡着色,高二十四点八厘米。长五百二十八厘米 。该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
首段描写的是郊区农村的景色,疏林萧瑟,薄雾迷蒙,静静地隐伏着几家农舍,小队驮着木炭的毛驴得得而来,使人们感到乍暖还寒,略带些凉意;接着是柳林春色,骑马的官人,坐轿的妇人和眷属向城内进发,估计是扫墓踏青归来。张择端仅通过这样的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就把清明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特有的风格表现了出来。为展开以后更加壮阔的场面作了准备。
中段主要描写的是汴河以及汴河上的桥梁,汴河中船只往来穿梭,官船私商真是“ 舳舻相衔,千里不绝”。因此汴河作为国家漕运枢纽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河,正是这一历史的纪实。横跨汴河,张择端画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拱桥,这种形式的木结构桥梁称之为“虹桥”,桥下有一只大船正在过洞,船夫们与急流搏斗,桥面上车水马龙,行人稠密,这是这幅画的高潮之处。突出了汴河上运输的繁忙,紧张的气氛。
后段描写是城市街道,屋宇 ,商店,鳞次栉比。行人往来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包 。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现今最宝贵的伟大艺术作品之一。自创作问世,至今已有八九百年,饱历人间沧桑,最后被溥仪带到长春伪宫。抗战胜利后,傅仪狼狈逃窜,将它弃之于余火灰 烬之中。长春解放时,被解放军缴获,从此而成为劳动人民的宝贵财富。
作为丝绸之府的杭州是南宋的京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朝 汴京的繁华景象,杭州无论古今都与“清明上河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