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天地英雄>>[转贴]《天地英雄》:受惊的鸵鸟

主题:[转贴]《天地英雄》:受惊的鸵鸟
发信人: marco_0708(无限透明的蓝色)
整理人: marco_0708(2003-10-16 17:48:19), 站内信件
转自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
作者:容易下雪

又是一部英雄片,又是一部双雄片。

关于《双雄》,我就不提了;关于《英雄》……

我恐怕要对张艺谋导演说声对不起,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过《英雄》。我有个传说中的犟驴脾气,比“你叫我往东我偏往西”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一向对王婆强力推销的瓜颇为讨厌,有强烈的抵触心理。不过你可以放心,我一定会看《英雄》的,只是要等到我的犟驴脾气消停了以后。毕竟,我是喜爱电影的。

现在,我可以选择看另外一部,——《天地英雄》。

我有一个怪毛病,看完之后喜欢站在背后对其指指戳戳。所以首先,我先要对何平导演说声对不起,我要站在你那挺立于天地之间的英雄背后,开始指戳他们的脊梁骨。不过你可以放心,万一戳的不是地方咯了我的手指,那是我的错,不赖你,也不赖你的英雄。

※ 历史背景

关于影片中的历史背景,我在指戳的时候可能会掉一下书袋,所以请随身携带面纸一包及塑料袋若干。万一阅读过程中胃部感觉不适、发生痉挛,有呕吐现象,请使用上述携带物资。

先来看一下影片在开头的一段字幕:“公元700年,大唐帝国昌盛,帝国的西部叫西域,是三十六个佛国构成的圣土,一条道路从圣土上穿过,丝绸之路,为了争夺这精神与财富之路,西突厥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并向西域发动了战争,丝路时断时续,英雄乱世而生。”

再看看影片剧情中的一些历史元素:运送舍利子及佛经的朝廷驼队;13岁来唐的日本遣唐使来栖;与突厥交战,因不杀俘虏而沦为朝廷通缉犯的李校尉;末了围城,如潮水般的突厥军队。这一切使得影片充满了的浓重而化不开的历史感,也就是所谓“时势出英雄”、“乱世出英雄”。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影片中的英雄形象。

强大的唐朝可以简单分为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初唐,从唐高祖开国开始,其中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和长孙无忌奠定的“永徽之治”。盛唐主要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叫做“开元盛世”,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之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唐朝诗人,诸如李白、杜甫等均是出自这一时期。其后唐朝就开始慢慢衰落,从这以后可以划分为晚唐时期。

“当这智慧的光芒从皇宫放射出来的那一刻起,中国这个伟大的帝国开始了。” ——从影片结尾的字幕来看,影片之后的唐朝开始进入盛唐时期,那么影片中应该是属于初唐时期。

开元盛世始于公元712年,在此之前经过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奋斗,唐朝已基本稳定下来了。到了他的儿子唐高宗手里,唐朝已是如铁桶一般的江山。在此之后,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把持了李家的江山。不可否认,武则天在位期间确实使唐朝又稳步发展了一段时间。虽然在她的晚年使唐朝岌岌可危,不过最终她还是把江山还给了李家。

然而影片设定了年份——公元700年,这就大有问题了。公元700年,正好是名相狄仁杰逝世那一年。这个时候武则天还在位,而且国号不是唐是周,正处于武周的末期。到了公元706年,武则天才将江山归还与李家,国号恢复为唐。武则天则在这一年逝世,之后辗转才渐进盛唐时期。

基于公元700年这个特定时间,影片中关于突厥的剧情更是牛头不对马嘴。唐太宗雄才伟略,将突厥分化为东突厥、西突厥。大家应该还记得黄易先生的《大唐双龙传》中的突利可汗,历史上确有突利此人。而早在公元630年,也就是贞观四年,唐平定突厥。突厥奉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在公元657年,显庆二年,唐攻西突厥,终平定之。在公元700年,突厥早已臣服于唐朝,哪还有理由去攻击朝廷的驼队,去抢什么舍利子。按照常理来说,就是借突厥人一百个胆子也不会做这种事的,更别说率军队围城了。

※ 佛教

唐朝对待佛教,与前朝隋的做法一样,非常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唐太宗个人对于佛教的态度是消极的,他并不像前朝的隋炀帝一样是个信佛之人,但是他清楚地知道疏远佛教团体的危险性。唐太宗在政治上极有远见,他清楚地知道除了官僚阶层之外,最有势力的集团恐怕就是佛教僧徒了。因此,他不得不面对他们所加于一个强大的集权政制的威胁。他对于佛教精神境界的兴趣仅仅局限于与国家利益一直的方面。

与唐太宗关系最为密切的僧侣当然就是伟大的玄奘了。佛教在唐朝的礼遇,与唐太宗对玄奘的个人信仰不无关系。他感兴趣的是玄奘西行求法的旅途中的见闻与知识。唐太宗曾劝玄奘还俗入仕未果,这正说明上文说到的。历史上玄奘西行求法,被明代的吴承恩作为素材创作出了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书中唐僧的原型,就是来自于唐朝的玄奘。

贞观元年(由另一说是贞观三年),公元627年,即贞观之治开始玄奘就西行前往印度求法,玄奘的这一举动并未得唐太宗批准。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自印度返回唐朝之后,唐太宗就让玄奘主持翻译佛经的工作。唐朝的译经基本上有过国家主持的,而且成果相当可观。而自麟德二年,公元664年,玄奘逝世之后,佛教在唐朝的地位应该稍不如以前,一直到武周后期才又鼎盛。

所以说在影片中公元700年,佛教在唐朝的地位锐减,应该说护送佛经和舍利子没有那么大阵仗,而且应该不会有朝廷介入。此时步入老年的武则天已不理朝政了,虽然她是信佛之人。

※ 遣唐使

还是基于公元700年,影片中关于遣唐使的情节也是错误的。说到遣唐使,当然最有名的就是鉴真了。日本离这个年份最近的两次遣唐:一次是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日本第一次遣唐使犬上御田锹等人到唐;而另一次则是在公元703年。按照影片中遣唐使来栖的自述:“13岁来唐”,再对照他在影片中的面目,怎么看都和两次遣唐挨不上边。如果是第一次来的话,那么他就变成“老不死的”了;如果是下一次,他还没有到达唐朝,更别谈学习刀法。况且,他还有一个师弟被李校尉杀了。影片在遣唐使这一点上无论如何也说不通,虽然我们可以原谅来自投资方的意见而加入日籍演员。

※ 风格

影片无论是从场景设计、摄影剪辑,又或者是武打设计,都没有脱离现实。在沙漠里缺了少人就会死;人不能离地十丈,不能腾云驾雾。影片给我的整体感觉应该是写实。上文说的这么多,用了那么多篇幅,无非是希望影片写实到底,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吹毛求疵。既然影片的总体风格是写实的,那么就应当注意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当然不可能要求百分之百真实,至少应该把能够做到尽量做好。

故事情节可以虚构,人物可以虚构,历史环境该写实就得写实。在这样的影片中,希望塑造了乱世中的英雄,首先就应该将历史环境写实,其次才是别的细节方面。为什么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这几十年来经久不衰?那就是他对历史的游刃驾驭,然后再将虚构的情节和人物添加其中,这样才会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到了创作后期,《鹿鼎记》更是达到真实与虚构几乎完美的融合。如果说《鹿鼎记》里历史环境大段大段的错位颠倒,比如说将主要历史人物的出场时间大幅度前提或者是往后挪,那恐怕就没有人会看,也不会流行这么久了。

但我还是对影片风格的把握有疑虑,影片最为人诟病的就是那个结尾了。乍一看完影片,会觉得是狗尾续貂。这比前面一直在地上打后来不知怎么就打上了天更让人难以接受了,这也太天马行空。开始还是真刀真枪的硬拼,后来改成互使隔山打牛,衣袖相交,衣袂不沾土尘半分。拜托,不要告诉我,这么做只是炫耀一下影片的大投资和大制作。其实我们可以回过头来仔细想一下,其实这个结尾是有铺垫伏笔的。还记得影片开头那一段带字幕的CG开场吗?还记得“老不死的”死的时候那喷薄而出的地下泉吗?还记得安大人口中的“天意”吗?还记得文珠的画外音吗?为什么是文珠在说画外音,而不是归返日本的来栖呢?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护送的是佛教圣物舍利子而不是别的宝物?有没有想过影片首尾两段字幕是什么意思,不可能就这么说说就算了吧?其实这一切都是铺垫的,所谓“有因必有果”。

但是编导们借用一个写实的西部大漠争斗片来带出什么呢?是不是说命这个佛理,一切皆由天定吗?天佑英雄,还是天佑大唐,又或者别的什么呢?还是只不过为了营造一个史诗片空盈的躯壳,让影片看上去大气一点?如果说是史诗片的话,光真实与虚构并没有融合在一起这一个缺陷就可以让这个躯壳立刻化为乌有。即使沾上了佛教圣物舍利子的光辉,似乎也不能使影片更为大气磅礴,这么做反而让看完影片的人感觉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表面上这是影片的风格割裂问题,但归根究底是影片立意不明确的问题。

听闻影片要参加奥斯卡评选,我是感觉心里没谱。如果影片的风格致使老外普通观众误以为这就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的话,那就责任大了。结尾那一场CG使这种可能性降低不少,这是好的一面。

※ 英雄

菊花,古剑和酒。我们暂且可以将菊花视作美人,那么这就是陪衬英雄的三样法宝。现代英雄的概念应该是由武侠小说来推广的,那么且看看众多武侠名家是如何塑造英雄,似乎都缺不了这三样法宝。人说悲剧是最伟大的戏剧,那么悲剧英雄是英雄中的英雄。

影片便是要塑造这样的英雄。“屠城校尉李”,一个抗命不杀俘虏而被通缉的逃犯;“遣唐使兼马快来栖”,一个不得势且失意的日本遣唐使。英雄有了,那么菊花呢?古剑呢?酒呢?菊花,边城将军的女儿文珠;古剑,换成了更惨烈、更带悲剧性的兵器——刀;酒呢,唯独酒没有,只有水和一腔热血。酒能够激起英雄豪情万丈,所以我们看到了安大人以水和血激起了英雄的豪情万丈。

悲剧英雄往往是复杂的,简单的英雄通常不太会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影片的两个英雄就是这么简单。在塑造人物上,影片着墨不多、点到即止。而从两个人物的背景来看,这两个人物实际上可以比现在挖掘塑造得更为厚实。影片现在的塑造有些发虚,苍白了一点。一个为了不杀俘虏而变成逃犯的军人,一个自小就独自飘临他乡的异乡人,难道你不想知道他们背后有什么吗?说不想知道,恐怕只是说说而已。人物塑造的简单,对于人物结局的悲剧性会减弱许多。这里还是要说一下,编导们设置这样一个结尾实在是高估了观众的承受能力了。

说到英雄,当然不能不说一下反派。据说,出演反派会更显演技精湛。影片中饰演反派安大人的王学圻,就凭借这样一个反派角色稍露了一下锋芒。梳着跟《黑客帝国2》中双胞胎空手道高手一样的蛇辫,没事拉拉二胡,琴声萧瑟,杀气逼人,确实有一点反派的迷人魅力。然而这样的角色属于落入俗套的行列,不过在国内的电影中还是第一次出现,也算是俗套的新意。

作为影片中唯一一个女性角色——文珠,自然少不了会邀请明星助阵,这个人就是赵薇。然而作为一样部男人戏里的女性角色,无非是点缀一下,借她的人气加重票房保证的砝码。至于角色,戏份不是很多,只要稍微把握一下火候尺度,在两个英雄之间游刃穿梭即可,当然是跟第一号英雄李校尉之间的电力更足一点。从海报上看,影片有几分英雄群生相的味道。其他英雄的陪衬角色也是犯了跟英雄塑造一样的问题,流于表面。如果有几笔颇具韵味的神来之笔勾勒一下,那么英雄的群生相就饱满了。很可惜,影片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人们常说:“鸵鸟将头埋在沙堆里,自以为见不到敌人就是安全。”撅起的屁股却露在外面,敌人可以有很大的目标。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那个遭人诟病的结尾正如鸵鸟撅起露在外面的屁股。然而我们可以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鸵鸟形成这样的行为必定有原因,或许在进化个若干千万年,鸵鸟或许就没有这样的行为了。也正如中国电影一样,拍摄出来这样的电影也是自有形成的理由。真诚希望若干年后,这样的电影也许就没有像鸵鸟的屁股了,那就是我们这些爱电影人的福祉了。

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中国电影能够走得更好,路也越走越宽。好不容易出了一部史诗巨作,却让我感到有点失望。影片的故事及人物可以虚构,至少要拍出历史的凝重感,历史环境要相对写实一点。前不久,我和几个友人还在讨论该选择怎么样的题材来拍摄中国的史诗片。中国上下五千年一脉相传的古老历史与文明,不截取其中一段来制作中国的史诗电影,对于我们这些爱电影的国人来说那真是万分的可惜。



 



--------------------------------------------------------------------------------


 回应人: 走夜路 发表日期: 2003-10-10 15:24:58

说实在话,我一看这部片就来气
大唐前后这段时间里的服饰在中国历上很牛B的
可在这部片子里连影子都难找
太多是模仿欧洲的战服
更搞笑的是
日本武士刀是从中国元代骑兵军刀演绎而来
(其实日本武士刀更象中国中部苗族的苗刀)
我就不明白元代以后的兵器怎么会跑到唐代去了

 



--------------------------------------------------------------------------------


 回应人: 李天 发表日期: 2003-10-10 16:42:06

 
 楼主非常喜欢卖弄自己那点寒碜的历史知识,他非常担心别人没有
 
发现该电影的历史漏洞。生怕别人知道他不懂电影。非常担心观众把
 
《天地英雄》当作历史纪录片而不是商业片来看。
 
 既然舍利子都能发光,能让人起死回生,何必又纠缠历史呢?到底
 
公元多少年,才能让那些“电影爱好者”挑不出毛病。年份没有毛病
 
我就挑月份,月份没毛病我就挑日子。日子没毛病我就挑地理。
 
   妈的,有的人就不是看电影的,是来看唐朝的服装酷不酷,兵器对
 
不对,画面有没有Bug,突厥人帅不帅。实在被人挑完了,我就挑历
 
史,反正不管什么电影,历史都有问题。每挑出一个毛病,那帮“电
 
影爱好者们”就迫不及待地,怀着对中国电影的爱开始评论电影了,
 
诸如姜文的帽子,赵微的裤子,安大人的眼睛,发光的舍利.....,至
 
于电影的内容他们是不关心地。
 
 有的人眼睛长在屁股上,狂的看不见人。真希望这些人改行拍电影,
 
拍那种鸵鸟不露屁股的电影。 




----


若这一刻我竟严重痴呆,根本不需要被爱,永远在床上发梦,余生都不会再悲哀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