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iny0188(掌心雷)
整理人: yxguojz(2004-06-04 11:57:55), 站内信件
|
武门初窥(五) 趋势篇
趋势变化的明察,亦是合道的条件之一。在最后一篇谈趋势的目的
,是希望自时间的本质,探讨“武”在时代巨轮推滚下的定位。盖世界
上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即使是众所熟知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趋近
光速时亦须改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做修正。真理是相对的,在不同
的时间与空间下存在不同的真理。“武”亦是如此,武之思想因时代的
更替而有不同的存在意义,唯有如此,一门学问、艺术才能源远流长的
传承下去。
知几查微,由小看大,乃是探讨趋势变迁的第一步。现在的进步系
建立在过去的基础,未来的成功则系于现今的努力。武的发展在前人的
努力开创与保存下,己颇具规模。在我们的手中应以何种态度来阐释与
发扬甚致去开创合于时代潮流的现代武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与探讨
的课题。
壹、论知几
查征观兆,知几见微,乃窥道之径。础润而雨,月晕而风,是古人
对天气状况的知几之诀。在统计学上,利用两点成一直线的特性,可进
行回归分析,此技术常使用在人口预测、股市行情预测等,这些先前变
化的征兆,就是预测未来的基础。在武学上,听劲即为知几的外在训练。
所谓「立如平准」,站立时两手如同天平,秤彼来力之方向与大小。初
学者常看不到一些征兆,常要到对方做出了较明显的动作,才知道对的
来势,此时闪避已反应不及矣。待着熟后,彼一微动,则我已知对方意
向,立刻先敌而动,不令其势形成(封也)。再以军事行动为例:当对
方集结军队而兵临城下时,即使我能据险力守,亦会造成重大伤亡损失
。若能于敌集结之初即观兆预知,破坏其粮草辎重,灭其声势,则一切
伤亡均可避免。故能知几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一叶可以知秋,见性即是知几。水性就下,治水不必等洪泛淹至才
知水势流向。地图上标出等高线,计算出径流量,即可知道水的流向与
流量,进而采取各项对治的措施。若不能照见物性人性,则所有措施皆
成错失矣!古人常用蓍草铜钱问卜,以卜出卦数结合易经系辞解决疑难
。盖易经之易有三:简易、不易、变易。意指易经所要说明的事相当简
易,就是不易替的人性、物性,在易变、常变的时间所创造外在环境下
的遭遇。蓍草铜钱不过是测量时间趋势的风向鸡,指出了变迁的趋势方
向,系辞中的文字则只是这种趋势外在表现的具体解释。知变,守其不
变,以迎其变,则万事无有不成。能知性见性而知变打变,顺其势而运
化其势,易经的道理即已看尽说完,而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贰、论演进
武是求生存的技术,为了求生存,实战的「武术」成为武者必备的
技术。既有了武术,实战的经验要能对格斗技巧做修正并传承下去,才
能使自己的家族或门派能较他人更强而能永续生存下去。经验传承需要
将各种蒡杂的武术技巧做有系统的整理,以建构成一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故「武学」遂应运而生。在研究整理过程,研究者会发现武术并不仅
只是见招拆招、见招破招的肢体动作,它还包含了对战双方人性的变化
,两方的人性都在面对生命的试炼。要穷尽人性的极限,自是非道莫属
,故佛家的禅理,道家的道理,就在这种情况下与武相融,武更进一步
升华而成「武道」。
自武术演进到武学,再进一步演化成武道,系大势所趋。从马斯洛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马斯洛认为基本人性需要呈阶梯层
次式发生。换言之,依其满足之迫切与急需,人性需要可分成下列之顺
序:
1.生理 低
2.安全 ↑
3.归属(亲和) 需求层次
4.尊严 ↓
5.自我成就(自我实现) 高
当低层次者被满足后,高层次者才会出现。如前述为了求生存,为
了能活下去,武以技术的方式存在;为了有系统的传承下去,为了家族、
门派的延续(归属),武以学问的方式存在;为了追寻更高的修养,自
我的成就,武以哲理的方式存在。
在过去的乱世,前人将血淋淋的经验铸出了武术,流传下来。而今
处于太平盛世的我们应以昌明的科学研究精神,更有系统、更理性的进
行武学研究,从而发展出适合于现代环境的武术,而武道则有待各人自
行体会与追寻了。
参、论未来
因为武术是解决争纷的工具,因为武术是“活”的艺术,所以武永
远都会存在,但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型态。由于时代的变迁,不
似农业社会的悠闲,现代习武者年少要念书,年长要工作赚钱,外在消
磨时间的诱惑又多(如网络、电视、电玩等),过去的习武方式已不适
用于现代。因此,现代的习武观须做相当多的修正,习武者应对自己的
习武目的做界定。未来的武为因应趋势的变迁,宜考虑做下列调整:
一、功架的变化
时代更替对武术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功架的转变。杨露禅传功给
王亲贝勒们时,为适于他们娇弱的体质而另创新架。郑曼青为因应
现代人繁忙的生活,故创简易的三十七式郑子太极拳。拳架招式虽
减少或改变,意涵却仍在。武术在现代为求广传,就要顾及现代人
的生活习性-无法花费太长时间苦练。在各项科学发达的现代,今
日的习武者应利用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在古人武学的基础概念上
发展出适合现代人的新武术。由于知识普及,知识水准普遍提高,
若能明确指出各项武术锻炼的原理,现代的习武者大可在正确的认
知下,决定自己习武的目标,而如同在学校选修学分一样,择取自
己所喜欢的锻炼方式。在系统化的武学研究指导下,一个月的科学
化练习可能即胜于传统一年的傻练、死练。如此不但适合军队大量
培训武术战士,亦适合武术在学校教育或民间商业化的武术才艺班
广传。
二、战术与战略观的改变
现代人投入武术训练的时间很难与古人相比,锻炼所得之劲道
、精准性(肌肉协调性)难免打上折扣。因此某些战术性招式或武
器于现代应修正为战略性招式或武器来使用。以飞刀为例,目前市
售飞刀(一套三支,装于黑色帆布刀套中)为不锈钢打造,每支重
量约45克重。借用杀伤力学的观念来探讨,美国军医署曾提出:
在子弹射出接触人体时,当弹头动能达80焦耳时,可使中弹者于
30秒内丧失战斗能力,即弹头具足够的动能可贯穿至大动脉,造成
动脉血流不止而失血过多使伤者休克。以E=mv^2/2的公式来看,理
论上飞刀之投掷速度仅需60m/sec的速度即可达80焦耳的动能。但
人体会着有衣服,为克服贯穿衣服的阻力,需有更高的动能。而飞
刀又不如子弹于贯穿后会留下孔洞放血,肌肉组织的弹性会夹住刀
子,阻止血液外流,故该理论显应再做修正。除非飞刀能精准的击
中眼、鼻、咽喉等极小面积的脆弱部位,否则即需有极大的劲力(动
能)以贯穿头盖骨、肋骨,直接损伤脑部或心、肺(造成气胸),
才有可能令对方丧失战斗能力!这种劲力与精准度恐怕都不是现
代业余玩票的习武者所能达成。故飞刀于早期是古人战术性武器,
可一刀毙敌,于现代可能应修正为战略性武器,作用在扰乱敌人而
争取近身攻击的机会。
在战术与战略观念的变异下,加上种种时代条件的限制,许多
拳法、古兵器套路势必会失传,但也会有新创的武术套路出现,笔
者以为:失轶不足悲,此大势所趋也,缺乏外在环境的支持,今日
不失明日必失。新创亦不足喜,要有更严密的理论架构,并要能经
得起实战的考验,新武术才会流传下来。
三、专业与业余的分工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武术应用的层面更为广泛。此时宜做较细
致的分工,厘清不同用途的定位,使武术与武学因分工而能更有系
统的发展。其分工方式可分为:军用武术、教育武术、通俗武术及
表演武术等四类。
(一)军用武术
军用武术系因军事用途需求,培育军事武术、武学人才
的武学系统。目前军、情等特种单位之武术人才端赖民间养
成。在新新人类不耐吃苦的性质下,相关单位对人才的吸收
训练将更为困难。故应于军事院校中,设置特种武术学系、
科及研究所,开设生理学、人体工学、重量训量、各类拳法、
杀伤力学、搏击实习、武器应用等相关课程,自单兵作战至
战术队形演练,培育特种作战人才,使受训学员接受长时间
的严格武术训练,在实战时能以最简捷的方式克敌致胜。研
究所设置的目的则在于特种格斗技巧、武器及战术的开发研
究,使实战武术能精益求精。
(二)教育武学
教育武学系循教育体制,作为培育民间武术、武学人才
的武学系统。其可于体育学院设置武术学系、研究所,并可
向下于专科、高中职设置武术班(比照美术班、音乐班的设
置),教授生理学、运动伤害防治(含整脊、推拿、复健等)、
武术发展史、传统拳术套路、古兵器、气功学、....等
等。其设置目的在于研究武学原理,传衍中国武术文化,培
育武术师资。
(三)通俗武术
通俗武术是提供一般社会大众防身、健身的武学系统。
其存在方式主要以教育武学系统所培育出之人才为班底,于
小学、国中、高中以至于大专院校之体育课中开设武术课程
。在小学、国中阶段以日常生活应用之武术讲授为主,如:
利用身形步法走位于篮球场上带球过人、碰撞的防止、护身
倒法等。高中、大专阶段则以较有系统的养生、防身武术的
讲授为主,如:站桩、吐纳、太极拳、咏春等,依学生兴趣
选修。
此外,民间尚可以才艺班的方式,利用军用武术及教育
武学两系统所培育的师资,开设各类训练班,如:防身班(分
初、中、高级课程,视对象教授。如保全人员适合高级班,
妇女儿童等则适合参加初、中级班)、气功养生班、太极健
身班、形意学习班、....等等,培养全国国民有发泄精
力、消磨时间的正当兴趣,所有民众都有机会依需要选择适
合自己兴趣的武术。
(四)表演武术
表演武术为培育娱育大众、推广行销武术之表演艺术人
才的武学系统。武术应透过广告、行销理念的包装,介绍给
大众,使武术学习蔚为风潮。但实战用武术着重在简单、迅
速、小动作,难让一般人感受到其精妙之处。故宜由大开大
合、漂亮花俏的表演武术,透过电影、电视节目等传播媒体
的宣传,吸引社会大众习武的兴趣。由于表演武术会受限于
镜头的位置与摄影机的物理特性,须顾及对打时的走位,肢
体动作亦需较大,拍摄起来才有美感,故不适合由前述系统
进行培育工作。而应由艺术学校、剧校、艺专等演艺人才的
培育机构进行养成教育。
军用武术、教育武学、通俗武术及表演武术四个武术系统构成了未
来合宜的武术发展体系,使国家特种战力不虞匮乏,民族文化得以薪传
不坠,武术人才得能于现代社会生存,好武者皆能享有良好的学习机会
。能如此,我辈时代性的任务即可谓圆满达成矣!
武门初窥-后记
定名为「武门初窥」,意指武之门墙高矣!唯望此文得使诸众能踩
于笔者之肩上,而得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进而发启诸众自性之门,
得其门而入。
随着趋势篇的完成,「武门初窥」总算大功告成。遗憾的是:透过
上网朋友的暸解,前面两篇似乎没有得到任何网友的回应。是建议也好
,是批评也好,是讨论也好,是论战也好。写这一系列探讨的目的在于
提供武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考方向,没有任何的响应,是不是表示因袭前
人的思路才是中国武术唯一可行的路呢?
笔者希望「武门初窥」是一个共同的创作,在笔者的基础上,大家
共同来讨论,不断修正,结合诸位网友的智慧,而能有第二版、第三版
的出现,使这一系列探讨能更加充实,留给现代习武者与后代习武者一
个科学化、理性化的武学论着。
在新旧交替的世代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来做到很多事,诸位版主
!希望您们将这一系列文章及相关讨论在精华区中另辟专区收录,累积
现代知识青年为武术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中国文学文化在现代有各大学
中文系、中文所在传承,中国武术文化呢?笔者不是轻视文化大学国术
系,但这是一个制度问题,不是一个国术系就可把武术的各种向面传承
下去。在教育部还未重视武术、武学文化的传承之前,网络可以发挥保
存武术文化、促使中国武术继续成长的力量。大家一起来努力吧!多点
讨论,为了现代,也为了我们的子孙.....
----
★★★★★★★★★★★★★★★★★★
★ 笑 天 下 風 雲 出 我 輩 ★
★ 傲 一 入 江 湖 歲 月 催 ★
★ 江 皇 圖 霸 業 談 笑 中 ★
★ 湖 不 勝 人 生 一 場 醉 ★
★★★★★★★希望的城市快樂的市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