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体育运动>>● 武术与搏击>>杂谈纵论>>[转]武门初窥(三)

主题:[转]武门初窥(三)
发信人: xiny0188(掌心雷)
整理人: yxguojz(2004-06-04 11:57:55), 站内信件
 武门初窥(三) 实战篇

  武术起自于战斗,自古以来,人与兽争、人与人争。胜利的代价就
是生存,失败的结果就是死亡。是以,武术是在实战经验的累积下所产
生的技术。因为实战使武者暸解自己的不足而改变或加强练武的方式,
因为实战使习武者习以为常而能由拙入巧,因为实战使武者面对人性而
由武入道。实战与内外的锻炼是一个不断回馈修正的过程,在物竞天择
的环境下,唯有通过实战验证的武术招式与武学思想才能流传下来,成
为保命防身的功夫。

  实战应用是「因敌变化示神奇」,说不清也谈不尽,且亦不该谈、
不能谈,一谈就定了型,一定型(固定的反应模式)就错!正是佛家所
言:不可思议-不可思考想象、不能议论探讨。是以本篇乃自万变中不
变的观点,探讨静态的肢体相应关系及动态的身形步法。另外,器械亦
是实战应用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此亦对器械使用的要点做介绍。
上述诸要点若皆能掌握清楚,则诸法诸物皆可为我所用矣!


壹、论长短
  实战首要之务在于对空间距离的掌握,故在应敌时须先界定防守范
围与攻击范围。所谓防守范围即对手肢体可碰触的范围。反之,攻击范
围即吾人肢体可触及的范围。孙子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
也。武学实战之算即在度量敌我间的空间关系,暸解在什么样的范围内
会遭到什么样的攻击、攻击强度如何。

  「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踢人」,脚远较手有较大的长度优势,故脚
的长度应为第一层防守范围的考量,而手的长度即应列为第二层防守范
围的考量。待及近身时,肘拐肩顶,膝顶头锤,身体诸部位无不倾巢而
出,是为第三层防守范围,亦为最危险的地带。盖「一寸长,一寸强」,
肩关节或股关节(胯)只要施以一定的旋转力量,造成一角速度,则在
手与脚的端点即可产生相当大的切线速度,且肢体长度愈长,速度愈高
,所携带能量也愈强!此可由下式得证:

    切线速度(v)=角速度(w)×旋转半径(r)

  其打击效果上,除了切线速度的作用外(E=mv^2/2),尚包
了质量乘以旋转半径再乘以角速度平方的离心力(F=mrw^2)。是以
勾拳、旋踢都是破坏力惊人的重炮。而即使是直线性的攻击(如直拳)
若加速距离够长,在肌肉持续发力的状态下,一样能达到相当高的速度
而有较高的冲击动能。故一寸长实一寸强也!

  重炮虽强,总有迹可寻,如握拳后缩、重心前移后脚抬起等,这些
迹象可提供防守者较长的反应时间以供闪避。但若是近身攻击时,膝顶
头锤肘拐....等可说全无预兆,反应时间短,视觉死角又多(被己
方肢体或对方肢体遮蔽了各种动向),在实战格斗时可说险之亟矣,故
云「一寸短,一寸险」。

  除了旋风腿、飞踢等动作外,一般起脚同时均须由另一只脚承受身
体重量,故在静的防守条件下,第一层防守圈长度即为自敌前脚量取臀
部至足跖间之长度(约为人体身高的0.6倍)所形成的圆锥体区间。第
二层防守范围长度应为敌侧身时之上肢长度(约人体身高的0.43倍)
所形成的圆锥体区间(以敌身体正侧方为法线,往内侧约153度,外侧
约52度)。第三层防守范围以最先遇到的膝顶而言,其约为身高的1/3。
以一身高170公分的对手为例,吾人第一层的防守范围即约在102公分
,第二层防守范围应取73公分,第三层防守范围则约为57公分。每缩
短一层防守圈,所可能遭遇的饱和攻击机率即呈等比级数上升,即在第
一层防守圈之外受饱和攻击机率为0,在第三层防守圈受饱和攻击机率
为1(各位可试自上述概念画出一张「防守-攻击圈图」,用不同的颜
色标示不同的防守圈,第三圈的部份会因多样颜色套迭而具最深的颜色
)。攻击范围之原理亦相同,不多赘述。因此,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
高头大马手长脚长的人可说占了相当多的防守与攻击之先天优势。


贰、论变化
  孙子兵法云:「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
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
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兵家分奇正,武术之用亦分奇正。正者,
拳脚肘膝,格打架闪也;奇者,身形步法,移形换位也。实战应用中,
以奇造势,以正扫荡。

  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理论上应避实击虚,然而实务上应如何避、
击则未见古人明言。盖势者不可挡也,正面迎其精锐犹若螳臂挡车,理
当顺势而用势。应利用身形步法,移换到有利的位置,创造地利之便(造
势),从而顺势引带或发出(用势)。在移形换位的过程中,除了应注
意前述攻击防守范围的观念外,尚应暸解视觉死角、反应时间及顺背等
关键要点。

一、视觉死角
  眼之视力只在某一狭小部份最好,为把握空间内的对象,需藉
眼球运动将视线对准必要之部份,再加上头部之转动(左右各约45
度,上下各约30度),使看到之范围更为广阔。

  眼球最大旋转角度在垂直方向上,向上为30度,向下为40度,
左右各为70度。最大视野上界为55度,下界为80度,左右界约为
90度。但能清晰分辨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之视野只局限在上下各约
40度,左右约60度的范围(称注视野),在其它视野范围只能感
知光之明暗及运动中之物体。

  是以,临敌时只要能在对手出手时,趁其注意力集中在狭小的
注视野(如前所述,外眼球不动而能得到的最佳视线范围),搭手
即在反应时间内走位至其最大视野外,在对手眼中会造成出手瞬间
敌人忽然消失的幻觉。而即使未能走出其最大视野,只要离开其注
视野,其即无法明确辨识吾人之出手方式,而增加吾人之胜算。八
卦掌中的淌泥步练习绕树奔行即有此功效。

二、反应时间
  全身反应时间为自感官(眼、耳、皮肤等)受到刺激到反应动
作完成之时间。其为反应开始时间(自感官受刺激至开始动作反应
的时间)及肌收缩时间(开始反应动作到动作完成的时间)之和。
一般成年男子反应开始时间约为0.210秒,肌收缩时间为0.155秒,
全身反应时间为0.365秒。成年女子反应开始时间约为0.211秒,
肌收缩时间为0.174秒,全身反应时间为0.385秒。当然,小数点
下两位的秒数对人类可察觉的时间而言并不具任何意义,故读者只
要知道一般人的全身反应时间约略在0.3至0.4秒间即可。

  了解反应时间的意义在于:某些动作若能在对手的反应时间内
完成,即可达到令对手促不及防、不知不觉、迅雷不及掩耳的目的。
在0.3秒内走位至敌人侧背,对手会觉得你神出鬼没的消失了。在
0.3秒内将敌发出或引带,对手会不知自己是怎么“跌倒”的。故
“彼微动,己先动”之妙用即在反应时间的掌握。

三、顺背
  在一般的接敌情形下,为减少身体受打击的面积,两武者多采
侧身立姿。若以对敌的正侧方为基准线(0度),其手臂可及角度
为向身体内侧约153度,而向外侧则仅约为52度。亦即身体前方
与侧向有较大的活动范围,背后则仅有52度左右的攻击或防御能
力。故走位时,应注意落步后的身形是否能处于有利的攻击位置(身
体的正侧向),而使对方居处于不易防守的位置(背向)。

  善于利用身形步法,将可创造时势,在反应时间内,走入对手
视觉死角,使对手不但无法视察吾人之动向,且处于难以防守与还
手之劣势,此不亦「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乎?

参、论器械
  器械可说是习武者必须选修的一门课程。在练习上,器械为一种重
量训练的工具,用以强化肌肉的强度与耐力;在实战上,器械是手脚的
延伸,其藉由各种不同材质结构的特性,以达到杀伤、破坏等目的。

  器械之起源有二,一为狩猎、战争或械斗等专为“杀”所设计之工
具,如矛、剑、刀、长鎗等。另一则为因谋生而熟用之工具,如:樵夫
的斧头、马车夫的鞭子、米店勾米袋或排帮在河流上勾木头的铁勾、出
家人的方便铲(路上见狗、猫等尸体时为其挖洞掩用)、农家舂米用的
杵、整理稻草用的钉耙、割草用的镰刀、....等等。各种武器的选
用,端视当时的矿冶技术、铸造能力、交通普及性及价格等因素而决定。
专业性的兵器品质与规格要求高、需求量少,制作不易、价格高,工匠
不易寻得亦不易靠此生存,只能在大都会中购得。而刀、斧头、棍棒等
民生用品因常用,在一般市集中即可买到,取得容易,故较为普及而广
用。

  要能善用器械,首在对物性的了解。如:剑质轻而锋利,适用于轻
灵的割削穿刺,而宜挑筋断肌,封喉穿肠;刀厚背而薄刃,质重势猛,
宜大开大阖的砍劈斜划,断手折足,切首破肚;藤棍性韧而弹性绝佳,
适用于劲力雄厚之人,打出一棍,其劲力一震可使藤棍往复振荡而能于
极短时间内造成十数下之伤痕(透劲,参见内篇论劲气);铁尺属奇门
兵器,善锁刀剑,搭接扭转,刃断剑折,其甩弄变化之繁复,令人防不
胜防,为杀手所喜用,故又有「杀手金间」之称。凡此种种,难以尽诉,
仅能略举其一二。

  既知器械之性,其次应掌握器械之重心位置与形状才能熟于应用。
挥动器械时,器械的重心位置与身体重心位置关系到整体的稳定性。挥
动角度造成旋转半径的变化又有加速或剎车的功能。以刀为例:当握刀
的角度使刀身与手臂成一直线时,刀的重心位置与手成最长距离,挥舞
时其离心力与切线速度均强,破坏能力最大,若此时硬生生停住则手腕
容易受伤。但若改变手腕握刀角度,使刀的重心与挥刀方向及握刀的虎
口成一直线时(成以刀柄磕打之势),离心力遽减,则马上可以停刀。
故掌握器械重心位置才能收发由心,而达「人器合一」之境界。


----
    


★★★★★★★★★★★★★★★★★★
★ 笑  天 下 風 雲 出 我 輩       ★
★   傲  一 入 江 湖 歲 月 催     ★
★     江  皇 圖 霸 業 談 笑 中   ★
★       湖  不 勝 人 生 一 場 醉 ★
★★★★★★★希望的城市快樂的市民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