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转贴]广东地区独立影像全记录:实验片

主题:[转贴]广东地区独立影像全记录:实验片
发信人: marco_0708(无限透明的蓝色)
整理人: marco_0708(2003-11-10 12:09:16), 站内信件
MOVING IMAGES OF PEARL RIVER DELTA 1999-2003


珠三角影像作品1999-2003


Experimental实验片


 


Imbalance 257


《失调257》  DV  26分钟  彩色 1999  普通话+粤语对白  作者:曹斐


入选第4届两岸四地学生录像短片节十佳作品,参加第8届日内瓦影像双年展,柏林Buro Friedrich画廊当代艺术展,马德里Photo Espana 国际影像节,香港文化中心“体位之外”中国录像当代艺术节,韩国釜山“离开岛屿”国际当代艺术节,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Alors, la 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


在我们体内总是流动着莫名的直接的波动的易动摇的不可溶解的特质,在所有行为的背后都隐含一个对真实更忠诚的意象,他们整体伸展,不被人觉察,直到自我瓦解寻找到自己真正的精髓。失调是我们当下得体验,一种并不具备普遍性的中国大学生生活的体验,它限制我们,改变我们,又令我们扩张变通,它是一连串事件的形态,青春期的疾病,人与人关系的边缘,极乐与绝望的中间。(曹斐自述)


在这部26分钟长的影片中,曹斐运用她在广州美术学院同学们的例子来描绘这一代年轻人的世界,挑起一连串失去和获取的经验来作为一种生活原理的渴望。在这里,很像美国当代性别专家犹迪士.毕特勒(Judith Butler)所指的,“是一种疑问式的生存方式,是一种肉体式的对身份和场所的疑问。”这种肉体式的疑问身份,就是大多数面对充满矛盾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一代人最为重要的一种关注。曹斐反复通过一连串“荒谬和不可解读的图像,如一些幸灾乐祸的游戏”来打断她的《失调257》的叙述结构,这部录像的叙述部分和它的隐喻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或是年青的苏格兰电影《猜火车》(Martina Koppel-Yang《曹斐》)。


的确,曹斐作品中不止一次带进了最难以被归类的文化消费观念,这些观念依次排列将是:地方性(例如上海的广东或广东的上海)、时间性(例如30年代与90年代的交叠)。滑稽性(过时的美妙音乐和假扮天真的动作)、情节性(合理的情节和总是不断地被一些交叉的文化符号所覆盖的情节)在1999年的录像短片《失调257》中,这种文化消费观念由于不再局限于舞台显得更加突出了。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计划生育标语”和“浮世绘传统的卡通画”,此外还有“青春期的生理反应”。一个年轻的女学生能够超越自己有限的阅历,编导出既属于这个时代又连续过去好几个时代的寓言故事,不管这是不是已经构成对前面几代人的挑战,一种让现实发酵的奇特局面总算是被曹斐揭开了。(陈侗《天使或女杀手》)


《失调257》是直接拿来的现实,物与人,或者掠过视线的一切,用不着象征,也放弃了暗示什么的,直接就是本能,就是全部。甚至连镜头发明了一些东西:声音和画面,从建筑物到各式各样的标牌,既是特定的,也可以说富有中国特色(比如计划生育委员会)。影片特意去强调了,并通过快速的切换,将现实中诸多合理性转化为荒诞不经,从而来嘲弄那些“法定”的东西。(周江林《曹斐:数字时代的“失调”》)


Lies Will Be Forever


《谎言将是永恒的》 Hi-8  8分钟  彩色  1999  作者:石岗


参加缘影会“独立日:珠三角影像展”


一部改变电影观的录像,让你第一次清楚看到日常中的异常。(石岗自述)


这是石岗的第一部短片,最初计划30分钟,用家庭摄相机拍摄,无剪辑地一次完成。实际上的初成品有45分钟,最后剪成了8分钟。他的那些发散的念头被收束了起来,成为了一段连续影像中可能性的建构。在这次尝试之后,无剪辑的拍摄方式一直被延续了下去。这一方面是因为器材的限制;另一方面,它体现出作者对作品的预期及其控制力。(朱晔《连续影像的思考奇观:简评石岗的7部作品》)


The National Day


《国庆》 Hi-8  8分钟  彩色  2000 作者:石岗


参加2002年澳门原创录像展,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缘影会会员作品展映


这是一个关于结构、语言、图象联系的故事。语言和画面是被过分强调的,语言的内容是关于年轻人存在状态,而画面也倔强的讲述着画面本身的存在状态。同时,还让观众被迫认真听取一些古怪的故事,极大的扩充了画面的涵盖。(石岗自述)


《国庆》没有主题,四男一女各在马路上讲了个故事并唱了首歌就结束了。突出的是这部短片的形式:大家都在叙说一个故事,而不是表演,而且每当有人在前景叙说,远景总有另一个人做着与身体相关的其它动作。这样一来,叙述替换了情节,而动作又将视觉中心从叙述者身上转移开,于是影像获得了“非此在”的张力,它的重心在影像内和影像外跳转着。这似乎也应验了作者之前的意图:“难道只有可以移情的影视,才是影视?应该重新从窒息的‘影视之井’里跳出,表达在否定的非表达中渐渐‘溶解影视’。” (朱晔《连续影像的思考奇观:简评石岗的7部作品》)


Chain Reaction


《链》 DV  5分钟  彩色  2000 作者:曹斐


参加上海东廊画廊“不合作方式”当代艺术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城市俚语”珠江三角洲当代艺术展,瑞士洛桑UrsMeile画廊Take Part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独立映像节”,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新媒体艺术节”,柏林Galerie Volker Diehl画廊“失重”中国当代艺术展,纽约Ethan Cohen画廊“制造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缘影会会员作品展映


《链》,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思考,每个人既是一个经验世界,亦是一个价值世界,我称《链》的世界为“精神分裂的图景”,它大部分影像都是架空于日常生活体验之外同时又荒谬地戏仿它本身,以人性恶的力量来解构恶,反对恶。它是以恶命名的却没有寓言的救赎功能的寓言。(曹斐自述)


在《链》中,曹斐对商业广告进行了恶意的改造。在曹斐的精心布置下,《链》从色泽到灯光,都有着商业广告精致和唯美,然而在这层外表下,展示的却是带神秘和残酷意味的仪式。广告原来要传达的时尚概念被抽离,代之以不同程度的血腥镜头,大众面对这样的“广告”不知所措,只能用恶心、丑恶、恐怖这些直觉来替代理性评价,来表达自己不满的心理。这正好说明,人已经悄悄地被那些悦目的广告所同化,人要发挥其“主体性”做出评定,只有在悦目的氛围内才能实现。本来处于主体地位的人,其“主体性”却是被限定的,这一矛盾是实质不是别的,正是人的主体性的丧失。(曾彦斌《叛逆的恶作剧》)


录像的叙述结构在时间上可以充分展开的特长衍生了对于生命和身体过程凝视深察的可能性,进而把观众带入思考肉体,生命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艺术家直接挑战和颠覆的是大量的社会禁忌和限制。七十年代出生的新一代艺术家更把这个方面的探索和新的电子形象文化结合起来,编造出与流行文化所提供的视觉模式相关的生命神话——曹斐那奇特的《链》即是例子。(侯瀚如《生活在此时—或个人立场的选择》)


在这部形式主义的录像里,曹斐创造着一种“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里面痴呆的医生、护士在为一堆塑料器官和皮肉块件做假手术,快速和有节奏的一系列镜头充满启示式的力量,让人联系到电视广告和流行歌舞的电视形象。(Martina Koppel-Yang《曹斐》)


New Life


《新生活》 1/2录像 20分钟  彩色  2001  作者:石岗


两个人的意识流,在板块式的情节中得到展现。其中,简单明白的镜头组合,使得该短片具有了很强的硬度,而且可以感到其中暗指新浪潮的精神在新一代的青年人中重新勃发。片中两个奇巧的超现实故事,让人遐想。这是一个绝对的实验短片,是对观看、对电影、对期待、对幕前幕后的极限思考。(石岗自述)


在这部作品中,影像以对等比例消除了观众对结构中心的预期:开场用了5分种,当大家见到人物出场以为叙述将要持续时,却被粗暴地拉入了另一段4分30秒的静止画面,之后,高潮和结尾一起到来。这无疑是和传统的观看心理相背的,它用结构来反结构。(朱晔《连续影像的思考奇观:简评石岗的7部作品》)


Dance


《起舞》 DV  3分钟  彩色  2001 作者:曹斐


参加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电影短片展”


拉开裤链,就是舞步的开始。拉上裤链,即结束。节奏控制情感,跃动的躯体无法拒绝它驯服理智的功能。或许说,情感组织节奏,节奏是不连续情绪的对位。由于是即兴作品,这更让人重新考虑在普遍的状态下,个体是自主还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影响,人是参与者还是控制者,是你打断了秩序还是惯性制服了你。(曹斐自述)


Talk without Speaking


《手语》  DV 2分钟  彩色 2001  作者:曹斐


参加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电影短片展”,柏林国立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生活在此时”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新媒体艺术节”,广东美术馆第16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当“说话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时,手语是一种超越了表达本身的语言。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成了思考的内容。手语的原型是聋哑人交际的重要工具,它更作为一种必须的沟通语言独立存在。由于它主要以手势的表达充当语言角色,这样就决定了手语动作的形象化、陈述的直观性及其起暗示的功能。手语,在动作生成的同时向外输送来自下意识的暗悔和苦涩,由于外部环境的客观原因造成现状中的失语障碍,只能通过用身体、行为、意志三者相互转换且并置的方式陈述“剩余的真实”。并试图在陈述世界的困境中建立一些陌生思维的暗示。(曹斐自述)


作品使用的是聋哑人手势语言的连串图像的演绎。一位演员在镜子前演示着手势语言,艺术家再次加入一种很有节奏的扭曲的复音朗诵调,将这个手势语言演绎成为说唱乐(RAP)。瞄准嘴巴、耳朵和手的近拍镜头与乘数复叠式展开的微型聚镜更换替叠,强调直接性、潜意识和形象化作为聋哑人语言的重要因素。对曹斐自己而言,这些特点使得手势语言成为另一种“陌生思维”。(Martina Koppel-Yang《曹斐》)。


Magic-Disappearing Point


《魔术-灭点》 1/2录像  35分钟  彩色  2001 作者:石岗


这是一部有许多隐喻和符号的短片。里面由束缚和超越的思考,扩展为对表演的思考,对两性的思考。有点欢快,有点无赖,有点嘲笑,有点狂放。一种城市野性的突显,一种本能的欲望表达。穿插在似梦非梦的想象中,剧中人似乎也超越了什么,可以融化在魔术的奇异欢愉感觉之中。(石岗自述)


作品的主题就是隐喻的,灭点预示着对纵深的探询,而魔术则暗示着诸多的生存、思考和表达的策略。这样一些策略包括:询问(关于现实的思索)、观察(对魔术的回忆)、交流(关于魔术的对话)、想象(男主人公预谋的一场非现实的表演)、狂欢(众多被魔术“变”出来的异性表演了一系列的节目)。于是作品中的人物都带上了符号的印记,他们或欢快或无聊地在对“灭点”的探询过程中,消逝和融合在了魔术里。最终,男主人公回到了现实,而现实与魔术的幻境相比是超现实的。他继续表演着:下一个节目,吃饭……下一个节目,游泳……(朱晔《连续影像的思考奇观:简评石岗的7部作品》)


View on the Move


《滑动》  DV 5分钟  彩色  2001.6 作者:曹斐


参加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独立映像节”,法国Clermont-Ferrand国际短片节,2002汉城新媒体双年展,米兰INVIDEO 2002录像节,曼彻斯特Kino 国际短片节


一些光和影在视线前滑移,长时间地注视它们,可以发现,它们原来是有节奏的,有旋律


的,只是不均匀的呼吸而已。哪怕是一个形状,一件物品,一束光舞,都能引起内心的共鸣。我捕捉的只是影像以及影像的变幻,影像的变幻是细微的,使之变幻的是光,是风,是物,是人,是技术本身。《滑动》的探索完全是从视觉出发的。(曹斐自述)


An Old Oil Strip


《一根老油条》 DV  15分钟  彩色  2001 作者:蒋志


参加“米变”亚洲艺术计划(香港/新加坡/台北/上海/北京/巴黎/柏林),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新媒体艺术节”,柏林“影像狂欢”亚洲艺术节,汉城“幻想曲/建设中”展,美国棕榈海岸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当代录像展


人在食物身上找乐子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并不是一件常规的事。当我们把幽默感投射到那些食物上时,食物已不再是单纯的充饥之物。在大多数情况下,食欲与食物是别无二主的对偶关系,食欲对于食物来说只是食欲而不是别的,从食欲中找出幽默感来是旁观者的便利。饥肠辘辘的人看到食物不会去幽默一把,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它吞下去。对食物的幽默出自于文化的角度。短片《一根老油条》中的“油条”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角色,但它又是可爱的,浪漫的,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入手展开了非一般的表述。油条也因此成为这部影片的关注对象和主要角色。(蒋志《食物的幽默》)


《一根老油条》几乎可以看作是拍摄下来的行为表演。演员是一个小伙子和一根油条。油条在叙述中被拟人化了,它显然和小伙子有着亲密的关系,它们在一起合影,还像风筝一样被放飞--最后一个段落是倒放的影像,拍的是街边的早点摊,在那里,油条回到它原初的状态:一个面团。基于油条本身作为物的特性和对它进行的拟人化描述,这个短片在多个环节上提供了意义阐释的可能,但也许这根本不重要,重要是只在于影像自身:它表现出的戏谑,恣意和欢乐的反讽。(张亚璇《蒋志作品:临界印象》)


Mumu in Seoul


《木木在汉城》  DV  6分钟  彩色  2001  作者:蒋志


参加汉城“幻想曲/建设中”展,北京“狂想曲”展,2002年澳门原创录像展,


主角是一个拇指大的小姑娘,是我1997年在中国杭州的一个旧货摊上找到的。从此以后她便跟随着我远游,形影不离。她至今为止巳留下了很多照片。这就是系列摄影作品《木木》。而这个短片是5年来木木的第一个影片,是她在韩国汉城的游历、奇遇、幻想、和短暂的浪漫之旅。(蒋志自述)


木木,一只没有手足的小木偶,穿着长长的裙子,扎着两根小辫,一脸稚嫩与淘气,但却有一条像蜈蚣那样巨大而丑陋的疤痕爬在面部中央。她显得如此脆弱、无助,不堪一击,却又如此空灵、轻盈,神圣无邪。她穿过汉城的地铁与闹市,穿过人群与窄巷,进入了时光的隧道,在野外的古庙深院中从容地浏览着岁月。时而在巨大的门缝中窥看,时而在屋顶的瓦面上静立,时而躲藏在野外厚厚的落叶丛中,时而又在阳光下班驳地摇曳着的树影中飞旋。作者甚至让她乘上一片火红的枯叶在“自然的初绿”(Robert Frost)中穿梭。(刘璇《所发生的,是生命本身》)


Rabid Dogs


《狗》 DV  8分钟  彩色  2003 作者:曹斐


参加曼彻斯特Kino 国际短片节,昆明创库上河车间“影子”当代艺术展,2002年澳门原创录像展,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国际录像短片节”,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缘影会会员作品展映,缘影会“独立日:珠三角影像展”


我们热爱鞭子,我们需要撕咬,我们不敢吼叫,像狗一样工作,一样驯服,一样忠诚,一样隐忍,挥之即来,招之即去,能聪慧地领会主人的意图。我们何尝不是一条可怜狗,心甘情愿地扮演困兽,囚禁在现代化的牢笼里。什么时候我们才有勇气狠咬主人一口,脱下面具,扒下兽皮,做一条真正的疯狗。(曹斐自述)


曹斐的《狗》(2002)反讽了“人不如狗的时代”,人的异化和悲哀。作品选择了最时髦的白领阶层,最典型的现代化办公室环境,然而这些身穿特制的格呢办公制服,外加公文包、领带、高跟鞋、网格丝袜,化妆成狗脸的男男女女,从早上八点开始正儿八经、忙忙碌碌地上演的却是一幕幕狗一般的丑剧。“你可以同时成为一条狗和一个人,淌着狗的血,披着人的皮,呲着狗的牙,说着人的话,同时具有奴颜媚骨和自尊,阿谀奉承和道貌岸然”,揭示出现代生存环境中人性的严重分裂和异化。(廖雯《中国女性艺术的新倾向》)


A Reply Letter to Door No.6


《六号门的回信》 DV  20分钟  彩色  2002  作者:石岗


对情节一种野蛮的处理态度导致了这部短片的冲击力。是对爱情的形而下的模拟,达到对常规爱情模式的诋毁。该短片中用最一般的情节制造了最让观众受不了的感受。分离的空间,一个视觉的鸿沟,轻飘的内涵,简直就是一个形式主义的宗教。的确这是一次顽固的试探,在相同的画面中同时分离并同时记叙两个情节,这个形式无疑是对观众眼睛的折磨,也是对情节的折磨。你要么选择其中一个画面,否则必须认同形式。你会欢喜的发现两个画面的联系,那是我对你的失望。因为整个情节就是观众虚妄的形式。因为我要枪杀的就是你的认知。


(石岗《情节与形式的对立》)


《六号门的回信》里有明显的情节,它的情节确实是关于爱情和枪杀,就像在片中出现的字幕一样:今天杀死曾经的情人,明天杀死永远的情敌。爱情也许会是情欲的俘虏。手枪是对这扇门的回信。然而情节只是这部作品的外衣,石岗想做的是对不同时空中出现的并置画面关系进行探索。他使用了三台摄像机,其中两台摄像机负责实拍,并即时地传输到相连的两台电视上,最终的作品由第三台摄像机拍摄两台电视的画面完成。常规的影像时空、影像在时间上的连续在这里都遭到了解体。(朱晔《连续影像的思考奇观:简评石岗的7部作品》)


Pa, Pa, Pa


《啪、啪、啪》  DV  1分24秒 彩色 2002 作者:张嘉平


参加巴黎Light Cone中国录像作品邀请展


这个片子是属于实验类型的,一个人在打蚊子,慢慢地打蚊子的画面变小,打一次画面就变成红色,然后消失,最后打蚊子的画面变成了被打的"蚊子"。那么"打"和"被打"都是同一主体。这是关于自我对抗,自我消解的一个过程的“叙述”。片子在剪辑上用了一些方法,拍摄时间很短,但在剪辑上花了不少时间。(张嘉平自述)


City Made


《城市制造》系列1-5 DV 5分钟   彩色  2003  作者:张嘉平


参加昆明创库上河车间“影子”当代艺术展,缘影会“独立日:珠三角影像展”


这个作品选择当代中国大城市中比较有特点的景观作为拍摄对象,比如,为了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交通矛盾应运而生的高架桥和立交桥。每件作品由二十条以上局部影像拼贴成一个完整影像,这种手法是对城市多维时空的二次臆造,或者说,解构之后的再结构。(张嘉平自述)


在《城市制造》里,每一座立交桥画面由大约二十个局部画面拼贴而成。一辆汽车,一个行人,一架飞机突然出现又消失,这说明每个局部拍摄于不同时间,于是整座立交桥在空间上拥有的连续性假象被时间变量切割分解。然而时间也不能确立自身为次序的主宰。一辆汽车,一个行人,一架飞机突然出现又消失,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一辆汽车是从前一段桥面的未来驶入这一段桥面的现在,又消失在下一段桥面的过去。还有更多组合的可能性。这里,时间的连续性假象反过来被空间变量切割分解。时间和空间以一种相互肢解的方式共生,完成对一个物、一个建筑的描述。立交桥,这个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东西,经过作者在影像层面的再加工,成为一个事件,一次崭新的视觉体验。这体验不仅仅是知性的,还有情绪层面的表达和诉求。(杨斌《肢解与被肢解》)


Elsewhere


《异在》  DV 5分钟 彩色 黑白 2003  作者:张嘉平


“异在”是在“我”的生活以外的存在和发生,这个作品是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思考


,深切去感受“人” 本身的某种悲凉。在这个资讯传播异常发达的时代,“我”不单是


“我”,还有其它更多的人,共同处于一个境遇当中,因为“面对”就是一种伤害。(张嘉平自述)


Hip Hop


《嘻哈》 DV  3分钟  彩色   2003 作者:曹斐


参加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少数服从多数”当代艺术展,缘影会“独立日:珠三角影像展”


生活的苦如果可以淡忘,那么快乐需要多大的能量才足以让我们忘记。容易的方式,简单的快乐,我们不再背负什么,什么也不再重要,任何的人只需要毫无阻隔地融合,毫无顾虑地继续舞蹈,在瞬间中得到快乐的永恒。(曹斐自述)


Internal Movies


《内部电影》  DV  14分钟  彩色  2003  作者:石岗


参加缘影会“独立日:珠三角影像展”


这部片子讨论了虚象与实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意志力的问题。同时力图制造一个关于没有形象只有意志也可以说话的演员。(石岗自述)


《内部电影》由一个演员、一个长镜头完成。作品是一次对话,关于演员身份和导演作用的探究。无疑,作为演员具有双重身份:现实身份和演员身份。石岗所做的,是将二者叠加在一起并且质询,于是关于一个影像作品中表演者的身份有了四种答案:现实身份的、演员身份的、在影片中的现实身份、在现实中的演员身份。这如同一系列的逻辑问答,将观众带入了对影像世界并行的多义性的探讨之中。最终,他把自己作为导演的身份也叠加了进去,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画外音(石岗问):是导演让你回答你生病了的吗?演员:是的,就是你让我这么做的。这部作品延续了石岗对于表达对象和使用手段的本体性的思考,从之前的关于影像本身到现在的关于演员及作者本身。(朱晔《连续影像的思考奇观:简评石岗的7部作品》)


 


编辑:缘影会(www.u-theque.org.cn)


发表于2003年9月《周末画报》别册第27辑



----


若这一刻我竟严重痴呆,根本不需要被爱,永远在床上发梦,余生都不会再悲哀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