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ane.zeng(流氓兔)
整理人: chenjr(2003-10-11 22:58:52), 站内信件
|
特别喜欢李叔同作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清婉的歌声有离别的忧伤更有深深的祝福。死别与生离都是分离,只是生离后会有期,死别却是只有在梦中相见。
记得父亲去世的前几天,他似已感到自己将不久人世,平静地向妈妈交待后事,并叮嘱大家都不许哭。可能父亲想安安静静地与我们告别吧,从此离开纷争的人世,走向光明的西方极乐世界。当我赶回家,那时的父亲,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常常把我们张冠李戴,只有对妈妈是时刻都认得的。与父亲在一起的最后一天,我出病房的一刹突然心中极不舍,隔着朦胧的泪眼回头望去,见到父亲默默凝视我的目光,心里蓦地感到,这一刻父亲是认得我的,但已无力说话,只有用目光与我道别。那是我第一次明白,什么是生离死别,书中平常的字眼,生活中却是无量的痛苦。
父亲信佛,我们按照他的交待把骨灰送到了附近一个著名的寺院里。从此,父亲将在这清新的山林,听着暮鼓晨钟,领悟佛法的智慧。为父亲超度的几个晚上,每天总会下一场大雨,似是为了洗净父亲在人世的尘埃,可当我们要离开时天空总已清澄明净。我们遵照他最后的嘱咐,只在膑仪馆的告别仪式上落了泪,后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寺院做法事都把悲痛放在了心里,为了父亲不喜欢我们用眼泪来送别他(可能是怕我们的眼泪让他不舍吧)。
送走了父亲,几年后我又遇到另一次离别。那是我最好的一个朋友举家迁往上海。
她是我大学的同学,与我一样喜欢文学、爱听音乐,同样感性又理性,而且不管是性格还是做人的原则都很相投和相似。我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不会遇到很多真正的知己,如果遇到了,同性会结为莫逆之交,异性则会产生爱情。十年中,我常去她家里,以致与她的姐姐、妈妈和爸爸都已熟络得很。我们总是聊至深夜,谈喜欢的一篇文章或是一支歌或是对某些事发表各自看法;共同分享快乐、承担忧伤;在对方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馈余力帮忙。这样深厚的感情,已超越了一般的朋友感情而与姐妹类似了。但,我们将从此天各一方,不知相见何期?在得知她要去上海后,每每想起心中就极伤感。
在她离开的时候,我刚换一份工作,因为之前已失业了二、三个月,经济不是很宽裕。当她送一套化妆品给我时,说我不用送纪念品了,有心意就好。但我仍坚持送了一个钱包给她,因她一直没有一个象样的钱包。我说,以后难得见面,钱包会常用,一拿出来就会想起我。她便也宛而一笑收下了。
她要走的前一晚,整夜没有接到她的电话,虽然她事先没说,我也知道因为她要与另一个人告别。第二天,收到她从火车上不断发过来的信息,告诉我告别的情形。而眼泪就一直伴随我的朋友到了上海,她说现在不大哭了,好象那时把眼泪都流光了。
人生充满了别离,每到一个路口,总会遇到一个或几个新人,同时又与几个旧人离别。缘份深的,伴你度过大半生;缘份浅的,转眼就分离。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伴自己一生一世。父母总会先离世,儿女长大要离巢,兄弟姐妹和朋友都有自己的生活,即使夫妻也很少有同生共死的。因此让我们以平常心去对待离别,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让我们听着<送别>期待彼此再见的那一天,或许是不久的以后,或许是在另一个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