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unanzhong(异教徒)
整理人: icecream(2003-10-03 08:38:40), 站内信件
|
1.丘吉尔讲的故事
--------------------------------------------------------------------------------
在英国,有些国会议员曾一度对首相丘吉尔的政绩略有微词,意思是首相做事情“不够尽善尽美”,这一点使他们不够满意。丘吉尔听到这类批评的议论后,并未做直言反驳,也没有进行自我辩解,他仅仅讲了一个小故事: 在普利蒂斯港口,有一位船员,冒着生命的危险,竭尽全力救出了一个失足落海、即将溺死的少年。一个星期后,一位太太叫住这个船员:“上星期救我孩子一命的人是不是你?” “是的,太太。”船员答道。 “哦!我找你找了好几天了,我孩子的帽子呢?”
--------------------------------------------------------------------------------
2.林肯的对策
--------------------------------------------------------------------------------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正在演讲时,一个青年递给他一张纸条,林肯打住了演说,拆开一看,上面只有两个字——“傻瓜”。林肯脸上掠过一丝阴云,随即平静地说:“本总统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都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我收到的这封正好相反,刚才这位递条子的先生,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写正文。”说完他便继续他的演讲。
--------------------------------------------------------------------------------
3.老摩根卖鸡蛋
--------------------------------------------------------------------------------
美国摩根财团的祖宗老摩根,在开设小杂货铺时,每当有人来买鸡蛋,总让他老婆来拣。原来老摩根颇有心计,他老婆的手指纤细小巧,可以把鸡蛋反衬得大些。他利用人的视觉误差,巧妙满足了顾客的心理,生意越做越兴隆。
--------------------------------------------------------------------------------
4.装聋助销
--------------------------------------------------------------------------------
美国小服装商德鲁比兄弟,在服装经营中善于摸透人们普遍有一种贪便宜的心理,采取了以愚制智的谋略,获得了成功。 在经营中,兄弟俩常常借“耳聋”来促销,两兄弟中一个总是扮成雇员热情接待顾客,耐心细致地为顾客介绍某衣服的特点。而大多数顾客都是觉得各方面都满意后才寻问商品价格道:“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雇员这时总是把手放在耳朵边问道:“您说什么?” 顾客又高声地问:“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雇员这时才仿佛明白顾客的意图。他立刻对顾客说:“十分抱歉,我的耳朵不聪,等我问一问老板。” 他便转身向里边的老板大声问道:“老板,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里边的老板站起来看了看服装,然后说:“72美元”。 “多少?” “72美元!”老板此时变声答道。 雇员回头对顾客说:“42美元一件”。 顾客一听,赶紧掏钱买下这件衣服后匆匆离去。
--------------------------------------------------------------------------------
5.激客购物
--------------------------------------------------------------------------------
一对颇有名望的外商夫妇,在我国某商店选购首饰时,对一只标价八万元的翡翠戒指很感兴趣,却因价格昂贵而犹豫不决。一个善于察颜观色、揣测心理的营业员便故意介绍说:某国总统夫人曾来店看过这只戒指,而且非常喜欢,由于价格太贵,终于没有买成。这对外商夫妇听后,为了证实他们比总统夫人更富有、更阔绰,当即毅然买走了这只价值八万元的翡翠戒指。
--------------------------------------------------------------------------------
6.李嘉诚推销洒水器
--------------------------------------------------------------------------------
香港富商李嘉诚17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辞去了茶楼的工作,自己跑到一家塑胶厂当上了推销员。有一次,他出门推销一种新型的塑料洒水器,没想到走了几家竟无人问津。李嘉诚灵机一动,说是洒水器可能出了点毛病,便走进一家公司要借水管试一下。那家公司本来无心购买这种洒水器,于是索性同意他用水试试后早点离开。李嘉诚在办公室里将水注满手中的洒水器,煞有介事的摆弄起来。周围的人一见李嘉诚手中的洒水器性能不错,有人开始问起价钱来。结果,李嘉诚就在这家公司里,一下子卖掉了十几个洒水器。
--------------------------------------------------------------------------------
7.巧言销鞋
--------------------------------------------------------------------------------
一位妇女走进一家鞋店,她先后试穿了一打鞋子,没有找到一双是合脚的,这使她心中十分不畅。店员过来对她说:“太太,我们不能合您的意,是因为您的一只脚比另一只大。” 这位妇女没有作声,走出鞋店时没有买任何东西。 在另一家鞋店里,试穿的鞋证明情况还是同样的困难。这位妇女满心不悦。最后,笑眯眯的店员解释道:“太太,您知道您的一只脚比另一只小吗?” 这位妇女高兴地离开了这家鞋店,腋下携着两双新鞋子。
--------------------------------------------------------------------------------
8.别具匠心的可口可乐瓶子
--------------------------------------------------------------------------------
罗特是美国一家制瓶厂的年轻工人。他聪明好学,常有奇想。有一天,罗特同自己刚认识不久的女朋友约会。这个姑娘身材健美且喜欢打扮。这天,女朋友穿了一套膝盖上面部分较窄,腰部显得很有魅力的裙子。罗特和女友走在路上,来往的行人频频地回头欣赏着这条别致的裙子。罗特也注意起女友穿着的这条裙子来。他越看越觉得线条优美。也许职业的关系,罗特马上联想到,要是制成这条裙子形状的瓶子也许销路会不错。想着想着,他马上转身跑了回去,使女友感到又气恼又不解。罗特回到住处马上就在图纸上画了起来。经过多次试验,这种瓶子不仅造型美观,而且里面的液体看起来比实际分量多。 不久,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看中了这种瓶子,并以600万美元高价收买了这项专利。如今,可口可乐饮料风靡全世界,罗特设计的造型独特的包装瓶对它的销售也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
9.肯德鸡的成功之路
--------------------------------------------------------------------------------
肯德鸡的发明人山迪,在一家经营家乡鸡的餐馆供职时,发明了由11种香料组成的调味配方。不久便独立门户,专门经营风味独特的肯德鸡(家乡鸡),生意十分兴隆。但好景不长,50年代高速公路建成后,呼啸的汽车川流而过,使他在路旁小店的生意一落千丈。65岁的山迪债台商筑,唯一的财产是肯德鸡的配方专利。于是,他充分利用配方的专利,在每块炸鸡上收取美分的专利费。很快,肯德鸡风行世界,使上百人成为百万富翁。每块炸鸡上微不足道的5美分钱的收入远远越过了亲自下厨的收入,使他成为一代巨富。
--------------------------------------------------------------------------------
10.发迹的秘密
--------------------------------------------------------------------------------
萨斯曼被公认为广告大王,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发迹中的一则轶事。 有一天萨斯曼和朋友在餐馆吃饭。大家海阔天空侃得正热闹,只见萨斯曼突然头转向另一侧不说话了。原来邻座的两位顾客的谈话吸引了他。一位服饰讲究的绅士说:“我太太心爱的北京狗昨天死了,为此她伤心透了。有谁能找一只纯种的北京狗来,我愿意出200元钱。” 萨斯曼听到这里一跃而起,对那位绅士说:“我正巧有一只纯种的北京狗,不过我要价250元,少一分钱也不行。” “价钱可真不低,”绅士说,“不过,只要我太太开心就行。好吧,我决定买下了。” 萨斯曼与绅士约好了下次见面的事宜后,回到自己桌旁,嘴上挂着微笑对朋友说:“现在我得去打听北京狗是什么样子了。”他就是靠着这种奇特而大胆的方式开创自己的事业的。
--------------------------------------------------------------------------------
11.为我所用
--------------------------------------------------------------------------------
美国实业界鼎鼎大名的爱克尔先生,一开始的时候就经营咸肉生意。他勤于观察,善于动脑,使自己的生意一举成功。 一天,他在纽约街上散步,忽然看见一家小店门前很多人排队购货。他走近一看,原来也是卖咸肉的,只是这家老板方便顾客,将咸肉切成薄片,装在两磅装的纸盒里出售,受到欢迎。爱克尔灵机一动想:这个主意真是太好了,只可惜两磅装的咸肉片还是太多了些,如果改成1磅装的,生意肯定还会兴隆。 于是,他回去后便对自己的生意进行了改进:把肉片切得更薄,更均匀,以1磅装送到市场,并配上精美的“山毛榉食品公司”商标。果然,购买者踊跃,该公司加工的食品很快闻名全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推广至全世界。
--------------------------------------------------------------------------------
12.长城饭店巧扬名
--------------------------------------------------------------------------------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按照惯例,里根总统临别前举行的答谢宴会理所当然地要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但是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闻知此讯后敏锐地认识到这是提高本饭店的知名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极好机会,于是长城饭店的公关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算借里根之名来衬托自己饭店的声誉。 他们向美国驻华大使馆频频发出邀请,无偿地请使馆官员到饭店居住,然后请他们对饭店的设施及服务质量提出意见。常言道:“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白白在五星级长城饭店里享受了多日的使馆文武官员哪个不赞不绝口? 于是他们就不失时机地提出:里根总统的答谢宴会最好在长城饭店举行。经过一番游说宣传,最后他们终于如愿以偿。 1984年4月28号,里根总统和他的随行人员以及中外记者五百余人云集长城饭店,答谢宴会正式举行。这样,这条具有世界级的新闻连同电视画面一起倾刻间传往全球各个角落,北京长城饭店的名字很迅速为世人所知。长城饭店由此便游客如云,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
13.总统“帮助”卖书
--------------------------------------------------------------------------------
在国外,不少出版商为了推销书籍真是绞尽了脑汁,刁钻古怪的奇招妙术层出不穷。有些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一出版商库房里压了一批卖不出去的书,眼看就要蚀本。情急之下,想了个主意,给总统送了一本阅读,并三番五次地去征求意见,由于总统忙于大事,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此书不错!”于是,出版商便如获至宝,大作广告:“现有总统喜爱图书出售。”这些书便一抢而空。不久,另一家出版商也有一批书卖不出去,就照葫芦画瓢,也送给总统一书去阅,因总统上了一次当,变得谨慎些了,奚落书商说:“这书糟透了!?”不曾想,还是被出版商用上了,又对此话大作广告:“现有总统批驳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也争相抢购一阅,书又售罄。凡是总统看过的书都成了畅销书。又有一出版商也学会了,照方开药,也给总统送去一本压架子书。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干脆紧闭“金口”不置一辞。但最终仍被出版商钻了空子,又作广告:“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
--------------------------------------------------------------------------------
14.特殊的纪念品
--------------------------------------------------------------------------------
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
15.周总理谈笑吃“纳粹”
--------------------------------------------------------------------------------
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客人们对中国菜的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都赞不绝口。 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等都雕刻成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忙向周总理请教。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 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 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
16.周总理妙语斥对手
--------------------------------------------------------------------------------
周总理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风趣著称,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周总理都能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据说,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
17.周总理舌战米高扬
--------------------------------------------------------------------------------
有一次,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 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友好的。周总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他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以促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一下子将米高扬置于一种学生的地位。
--------------------------------------------------------------------------------
18.对! 牛弹琴
--------------------------------------------------------------------------------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在我方义正词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词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了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
--------------------------------------------------------------------------------
19.机智的回答
--------------------------------------------------------------------------------
一次,有个不怀好意的美国记者,挑衅地向周总理提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 周总理机智而自豪地回答:“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简称就叫马路。” 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 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
--------------------------------------------------------------------------------
20.一句巧问得回家
--------------------------------------------------------------------------------
某小学的一个班,有一天已经上了一整天的课,孩子们都有些头昏脑胀了。但是老师还不让孩子们放学,还准备给孩子们讲点什么,遭到了全班学生的反对。老师对学生们说: “如果你们能在5分钟内想出一个问题问我,并让我感到应该放学了,那么我就让你们放学回家。” 有几个同学提出了问题,但是都不行。最后,一位学生起来向老师小声问道: “师母和小孩好吗?” 老师沉默了一会,他让学生们放学回家了。是啊,学生们该回家看一看爸爸妈妈啦,他也该回家看一看太太和孩子了。
--------------------------------------------------------------------------------
21.怎样才能取得学位
--------------------------------------------------------------------------------
一个大学生问教授:“我什么时候才能取得学位?” 教授认真地作答道:“在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的时候,学校给你学士学位;在你认为自己只是略有所知的时候,学校授予你硕士学位;当你真正感到自己一无所知的时候,你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了。”
--------------------------------------------------------------------------------
22.这是谁说的
--------------------------------------------------------------------------------
在课堂上,女教师提问:“‘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名言最早出自谁之口? 知道的请举手。” 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个学生用不大熟练的英语回答:“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完全正确,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位日本学生,可是生长在美国的同学却回答不出,多么遗憾啊!” “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突然发出一声怪叫。 “这是谁说的!”女教师气得满脸通红。 沉默了一会儿,教室的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
--------------------------------------------------------------------------------
23.愤怒与激怒
--------------------------------------------------------------------------------
琼斯做作业遇到困难问起爸爸麦克。她的问题是“愤怒”和“激怒”有什么不同。爸爸一时还真说不清这两个同义词的区别。不过,他倒想出一个办法教孩子。 麦克让女儿跟他到电话旁,他拨了一个号码后问道:“琼斯在吗?”对方答道:“这里没有叫琼斯的。”过了一会儿麦克又拨了这个号码问道:“琼斯在吗?”“没有这个人!”对方叫道,“我刚才告诉过你,真讨厌!”对方重重地挂断电话。 麦克告诉女儿:“明白了吗:这就是愤怒。”“那么,什么是激怒呢?”女儿问道。 麦克又拨了那个电话号码,平静地说:“我是琼斯,有找我的电话吗?”只听对方在电话里吼道:“真不象话,这是干什么!” 麦克跟女儿说:“看,对方被激怒了。”
--------------------------------------------------------------------------------
24.机智救场
--------------------------------------------------------------------------------
往往在出现突然不测时,不同心态的人会有不同的行动或语言:随机应变者,会机智地化险为夷而受到拥戴;墨守陈规者则可能束手无策而受到嘲讽。 一个在小镇剧院表演的剧团,上演时,当主角表演跳河时,负责音响的女孩应该在水缸里制造水浪冲击的声音。有天晚上,这个女孩忘了及时去击水,主角在舞台跌了个倒栽葱,却没有水浪声相配合。当时,全场肃静,场面十分尴尬。只见这时主角摸摸脑袋说:“天老爷,河水已经完全结冰了!” 全场随即哄堂大笑,尴尬的场面得到了缓解。
--------------------------------------------------------------------------------
25.再送
--------------------------------------------------------------------------------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有一次在逛书摊时,偶然发现自己的一本旧作。他打开扉页一看,这是送给一位老朋友的,并且还有自己的签名。于是,他买下了这本书,又寄给了那位老朋友,不过扉页上多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肖伯纳再送。
--------------------------------------------------------------------------------
26.马克·吐温买儿童票坐火车
--------------------------------------------------------------------------------
有一次,住在外地的马克·吐温应邀到首都华盛顿的一所大学讲课。时间对他来说太宝贵了,也许正是因为他急于到华盛顿那所大学去,所以,马克·吐温越发觉得这趟开往首都的火车太慢。虽然他知道这是趟慢车,但这次他却觉得郁闷、烦躁,想找个办法发泄一下。 火车启动了,马克·吐温刚刚找好位置坐下,一位检票员便走了过来,问马克·吐温:“您的车票呢?”马克·吐温不慌不忙地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事先买好的儿童票递过去,检票员接过票看了看,又仔细打量了马克·吐温后,不无讽刺地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哩!” 马克·吐温听后,并不生气,答道:“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个孩子。您要知道,这火车开得太慢了。”
--------------------------------------------------------------------------------
27.脱帽习惯
--------------------------------------------------------------------------------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拿着自己的手稿来见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说他最近创作了一些乐曲,特请罗西尼给予指点。说完,这位作曲家便坐在一架钢琴前弹给罗西尼听。罗西尼一面听,一面不住地把帽子脱了又戴,戴了又脱。一曲完了,那位作曲家问罗西尼是不是觉得屋里太热了。 “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方才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了那么多的熟人,所以不得不频频脱帽。”
--------------------------------------------------------------------------------
28.买一带一
--------------------------------------------------------------------------------
詹姆斯到新华书店买书,他对营业员说:“请给我拿一本《如何在一夜间成为百万富翁》的书。”营业员很迅速地给他拿来两本书,并动手包扎。 詹姆斯一看,急道:“先生,我只要一本,请不要给我两本。” “我知道,”营业员说,“这是两本不同的书,我们总是这样:凡买一本《如何在一夜间成为百万富翁》的,都要配上一本《刑事法典》,一起出售给顾客。”
--------------------------------------------------------------------------------
29.向我学习
--------------------------------------------------------------------------------
莫尔常收到邻居家女主人派一个小佣人给他送的礼物,但他受礼后从未对小佣人表示过酬谢。小佣人心有不满。一天,小佣人冲进莫尔的书房,将一个包扔到他的书桌上,说:“这是我的女主人送给你的两只兔子。” 莫尔说:“孩子,送礼可不是这种送法呀。现在,你坐在我的位子上,看看我是怎么送的,并要记取这个教训。” 小佣人坐下来,莫尔走出去敲门,小佣人说:“请进。”莫尔进来对小佣人说道:“先生,我的女主人向您致以亲切问候,并希望您收下这两只兔子。”小佣人回答:“谢谢你,我的孩子。向你的女主人致谢,这两个先令是送给你本人的。” 莫尔笑了,打那以后他再没忘记送小费给那小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