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ir_eric(艾化臣苦练琴)
整理人: ccu13650(2003-10-02 12:21:57), 站内信件
|
最近有很多文章,有意无意地在评论海外学成归来的人,大致都是归根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图"的问题:什么东西多了,就自然不值钱,"海归"也不例外.
不过,我不认同.
我学的是金融,因为大三了,所以用国内的话就叫开始"分科":在学完了所有的基础(公共)课之后,开始选择日后工作的方向有关的课程(即使很多人毕业后的工作和大学的学科风马牛不相及),这个学期,我选择了"RISK MANAGMENT"为主的(BANKING SYSTEM)和"INTERNATIONAL FINANCE & GLOBAL INVESTMENT"等的科目.单说"危机处理"一门,我觉得国外的经验和处理手法就目前来说,是比国内先进很多的,而且划分得很仔细,有很多种应对不同危机的不同措施,而且也很科学地和数学之类的学科联系在一起,再加上过往的经验,形成一门很完善的科学.在面对国内四大国有银行的严重坏帐问题,我觉得在未来(和现在)中国很需要银行业方面的人材.
或许有人会说,这方面的知识,国内大学已经开始授课,并不需要在国外学.但是我觉得国内的课本几乎都是国外教科书的中文版,很多是直译过来的,如果那样的话,为什么我们不从知识的源头那里去学呢(就像看哈里波特,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去看原装的英文版,而去看中文版呢?)?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物会推出市场,届时也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材去监管,操作.所以,我觉得将来(或者就是这几年的事情),"海归人士"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些什么"1000块底薪招聘海归"的消息感觉是有点哗众取宠,或者有"酸葡萄"的含义在里面. 老土地讲一句:是金子就会发亮.
但是如果金子掉在泥潭里面了,虽然会发亮,但是或者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被人们发掘;相反,如果金子被放在一个名贵的水晶盒里面,那么一定会发挥它的最大光芒.所以说,内因重要的同时,也需要有个很良好的外因环境让金子充分发光,我觉得海归人士是否能发挥最大的光芒,外因也很重要. 如果政府或者机构等提出的外因条件吸引,当然会有很多的精英回流,相反,如果类似"1000块"之类的想法充斥的话,那么回流的只有海归里面吃喝玩乐的"公子小姐",真正的有识之士,会留在海外,那样的话,国家就白送了个人材给别人.
我不相信"海归无用",关键还是看个人的能耐问题:事情不能从一个极端(多年前对"海归的"趋之若慕")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的对"海归"的唾弃),关键是首先要忘记"海归"的身份,注重的是个人的能耐问题,说到最后还是竞争的问题.
最后就是,不要认为国外文凭容易"混",中国人在国外念书特容易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老实说,"洋文凭"并不好弄,每一个能顺利取得毕业证书的人,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过无数的论文,练习,大考,小考出来的,关于这点,绝对和国内的大学(混日子)的有差别.
念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是因为有难度,所以毕业后的报酬也会提高,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是,念这么多书干什么?不就是为了找好工作,将来生活好点吗?虽然物质了点,但这是事实....希望...不要再"吃不了的葡萄是酸的..."
---- 来,让手指跳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