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会计师>>会计历史会计名家>>会计名加——潘序伦

主题:会计名加——潘序伦
发信人: jesschuchu(★Jessie楚楚★)
整理人: promised(2003-09-17 07:56:37), 站内信件
潘序伦(1893-1985),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的“会计之父”。

      潘序伦出身书香门第,14岁时,父亲去世,得兄长伯彦(古文学家)的教益很多。他刻苦学习,立志出国留学,得到黄炎培的支持,进入圣约翰大学,1921年毕业,得到了文学士学位,同年,学校保送,进入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选学了会计学科,因而奠定了一生从事会计学研究的基础。1923年获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又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

      1924年,潘序伦学成归国,任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主任,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和教授等职,1927年,创办了“潘序伦会计事务所”他从实践中感到开展会计师业务,首先要取信于社会,因而将“潘序伦会计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事务所”。他著书、任教收入颇丰,捐资办学与发展会计事业不遗余力,而他自己生活简朴,斗室中一床一几一柜,别无他物,唯书成堆,此习惯一直至晚年未改。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潘序伦积极推动恢复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会计学校”建了新校舍;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会计学会-上海会计学会和解放后第一个会计事务所-上海会计事务所。编译出版了《新编立信会计丛书》、〈立信会计丛书〉等30多种。       





中国审计理论界的著名女教授 ——记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副秘书长、南开大学会计系鲍国明教授 ■林炳发  在我国已故著名会计、审计学大师潘序伦教授家属珍藏的相册中,有一张略略发黄的彩色合影照片:潘序伦教授执杖正中端坐,身后两位女青年分立左右,背景是郁郁葱葱的树叶和鲜艳的玫瑰。由于潘序伦教授年岁已高,不再招收学生,而且很少外出,初以为是潘序伦教授与家属的合影。今年7月1日,笔者在南开大学北村鲍国明教授寓所采访时,在鲍教授仅有的几张照片中,发现鲍教授也珍藏着这张合影照片,甚是惊讶。鲍教授向笔者细细介绍了这张合影照片的由来:1983年9月15日国家审计署成立以后,为了摸索审计工作经验,国家审计署成立了由祁田副审计长领导的“内部审计试点科研组”,科研组先后在鞍山钢铁公司、上海金山石化总厂、沈阳机器厂等国有大型企业开展调查,并进行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试点,为制定内部审计规范收集第一手资料。鲍教授当时以中国第一批审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参加该项科研工作。1985年5月7日,鲍教授利用到上海金山石化总厂进行调查的机会,抽空和科研组的另外一位同事,到潘序伦教授家中拜访,就审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的有关疑难问题请教潘序伦教授。潘序伦教授热情地接待了两位年轻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者,对鲍教授等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并欣然与两位青年于家中后花园合影留念。从这张略略发黄的彩色合影照片中,笔者看到了谦虚、勤奋、富有进取心的鲍教授。  一、求学“三步曲”:工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1951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的鲍教授,和同时代的其他青年一样,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就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了。鲍教授没有像大多数城市青年一样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是接受组织的安排在工厂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1971__1978年,鲍教授在天津市第十七塑料厂从事了七年的统计工作。笔者询问鲍教授对这段工作经历有什么感受时,鲍教授认为:首先,与其他下乡知青相比,自己是比较幸运的,如果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恐怕除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下谋生、锻炼了人的意志外,不太可能顺利地进入大学学习;其次,统计工作虽然比较枯燥,但天天与数字打交道,慢慢地对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之余还可以看点业务方面的书,为参加高考取得较好成绩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阶段的专业选择。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