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rco_0708(无限透明的蓝色)
整理人: znevar(2003-09-11 13:29:09), 站内信件
|
“杜鹃”的到访把广州搞了个天翻地覆,印象中很久都没经历过如此的暴雨了。“Easy Come,Easy Go",热带风暴也和感情一样来去匆匆,留下的一片狼籍始终都要收拾干净,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庆幸的是中午已基本上没有什么雨,”国际影像交流周“和”人民广场“的大型横幅由于风暴的关系早就被拆下来了,阴天下的二沙岛显得分外的寂静。13:00,《母亲》准时播映了,多功能厅里稀稀落落的也就30人左右,和昨天差不多。
实在没想到《母亲》原来是部纪录片,作为匈牙利著名烈士的妻子,母亲的回忆中夹杂了大量二战时黑白纪录片的片段,却令我遭遇了比《森林》更加痛苦的经历:《森林》中亢长的对白还能勉强了解,但《母亲》中大量和时代背景有关的对白却让我很多时摸不着头脑。母亲的记者丈夫因为投身共产主义建设而被政府处决,如此复杂的政治背景真的不是靠我目前的E文水平所能了解的,而一连几天参加影展看英文字幕体力透支的恶果也慢慢体现了出来。13:50分,在撕裂般的头疼与分不清德语还是匈牙利语的对白中,我离开了二沙,终于也没能坚持到最后。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问自己:为什么一直都不喜欢看纪录片、尤其是人物纪录片呢?其实纪录片是否就代表了真实呢?可如果片中的原型在拍摄时隐藏了真实的感受,那还能叫纪录片吗?话说回来,人生本来就充满虚假与戏剧情节,纪录片与剧情片谁与真实接近一点其实有关系吗?
“The Truth Is Out There!”,想到这里,也就释然了,其实根本不用那么厌恶纪录片的。只要自己相信是真实的,也就足够了。
《母亲》没看完,但自己也没觉得太遗憾,其实就算有精力也不一定会看完,电影有时候和MM一样,喜欢不喜欢早就知道了,勉强也没有用。
去东山书城逛了一圈,没能找到昨天都市报介绍的那本关于法斯宾德的书,头痛却更厉害了,今晚一定要早点睡,明天还要经历不亚于星期天的遭遇:3个半小时的《右手之眠》和中午的两场电影,眼睛恐怕又要发疼了,干粮、水、雨伞,如果看的时候可以吸烟那就最爽了。
----
若这一刻我竟严重痴呆,根本不需要被爱,永远在床上发梦,余生都不会再悲哀 |
|